李德超
郓城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山东 菏泽 274700
摘要:中国幅员辽阔,自然资源丰富。鉴于此,我国开展了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2017年10月8日启动,2020年竣工,2019年12月31日为标准时点。土地调查可以更全面、更详细地了解我国土地利用状况,更准确地分析和统计土地利用现状和未来的规划策略。土地调查中的土地类型很多。根据不同土地的性质、用途和分布,按区域对土地面积、形态、质量和组成进行分类汇总,以满足我国土地规划、调控、管理等工作的需要。
关键词: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自然资源;调查;研究
1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基础资料的编制
第三次土地流转项目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的工程,涉及土地、林业、水利、建筑等行业,工作量大,数据类型复杂。一般包括数据采集、数据解释与处理、实地核查与土地利用评价分析、相关数据库建设,以及统一时点更新、专题数据库建设和应用共享平台建设等工作。基本准备和内部处理如下:
1.1数据收集和技术准备
包括正射影像地图数据、土地变化调查数据、基础地理数据、各类边界数据、土地管理数据、土地权属数据等部门数据。要学习三项重点工程的有关技术规范,编制技术方案和实施方案,开展软件应用和安全生产培训。
1.2数据预处理和室内综合制图
对采集到的各类数据,利用ArcGIS、FME等软件进行数据格式转换,提取关键图层;在办公室进行解译制图,根据工作分类的含义,根据现场情况识别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将与主体土地利用相结合的辅助用地确定为主体土地利用类型,将混合用地确定为主体土地利用类型;铁路与公路相结合不能分离的,根据重要性或主体用途确定为单一铁路或公路用地;灌、树、草混交生长的,应当按照灌、树、草的先后顺序确定土地类型。
1.3调查底图的制作
以高分辨率DOM正射影像、上级发布的不一致点图、省级初始数据库图层和预测点图为基础,按村级编制打印调查底图。
2自然资源调查研究的原则
2.1数据采集的真实性
自然资源数据的真实性还体现在数据的及时更新上。因此,最新的调查结果要及时反映在数据上,注意数据的及时性,并且最新的数据要与最新的调查结果相匹配。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目前的数据采集逐渐开始采用智能数据统计系统进行自动更新和统计。因此,未来在自然资源数据采集过程中,需要人为干预的环节将逐渐减少,但为了避免相关程序的失效,仍需要有专业技术的管理人员及时监督管理,确保数据的真实性。
2.2数据采集专业化
数据要体现科学合理性,在采集过程中投入大量专业技术人员和专业设备,根据各种权责和当地调查结果,开展专业的自然资源调查。过去,许多负责数据采集的人员缺乏专业技能和专业素质,导致数据采集过程中出现各种错误。但随着数据采集的逐步专业化,原有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存在问题的工作人员已无法适应现阶段的数据采集工作。他们需要参加职业培训来完成现阶段自己的任务。而且,随着自然资源信息采集的智能化和信息化,只有具备一定的自然资源数据统计技能的工作人员,在未来的工作中无法高效地工作。
2.3数据采集的规范化
自然资源数据的收集应严格按照登记权调查的标准进行。明确农民集体土地与国有土地的界限和各级政府、部门的所有权界限。过去,自然资源统计边界不清、管理混乱,自然资源统计工作无法有效开展。只有数据收集过程更加规范,才能显著提高整个自然资源的统计效率。
3自然资源调查存在的问题
3.1自然资源内涵界定不统一
我国法律明确规定的自然资源分类有13种,我国《自然资源手册》只对9种自然资源进行了分类,有些自然土地没有明确的属性分类。国家法规与地方政策之间存在矛盾。自然资源分类仍存在较大差异,导致自然资源统计分类不准确,各级上报数据类型重复或遗漏。
3.2自然资源分类体系不明确
自然资源分类是自然资源调查和不动产登记的基本前提。目前,我国自然资源分类中存在山地与林地、荒地与草地等重复分类现象,各省的地方政策不同,对自然资源的土地分类概念也不尽相同,属性相同的土地更容易出现重复分类现象省与省的划分是不同的。这就增加了统计汇总的难度,使得最终的数据偏差很大。
4基于第三次土地调查的自然资源调查要点
4.1元素编码和分类
在自然资源调查分类过程中,基本工作是做好要素的编码和分类。从目前的应用来看,在自然资源分类标准中,采用了二级分类体系,将自然资源分为8个一级分类和35个二级分类。一级制度包括耕地、林地、草地、种植园用地、地表水域、湿地、矿产等。为保证自然资源分析结果的实用性,在具体处理过程中会直接引用分类标准,对一些不符合要求的内容进行清理,如国土资源系统中的工业建设用地、农业设施用地等,在具体处理过程中应予以删除初步处理阶段并替换为其他应用内容,然后整理出完善系统中相关内容体系的完整性。在编码过程中,可以直接使用国土资源编码,并对第一、第二编码进行筛选,提高分析结果的适用性。
4.2数据资源差异分析
对收集到的数据资源要做好差异分析。在具体的分析处理中,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一是采集精度分析,自然资源配置采集,以及通过不同类型的测绘方法采集基础数据。数据和信息在准确性上有很大差异。在数据整理过程中,需要对精度差异进行修正,使其能够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应用,提高数据资源的应用价值。第二,数据调查的时间点存在差异。在分析自然资源数据时,所涉及的内容主要是静态数据,而自然资源数据信息属于动态信息,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时点冲突的应用是微分分析的核心内容。第三,不同地区自然资源分类标准的差异不同,在要素提取上自然资源选择的范围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在整合数据信息时,需要做好基础信息的处理,完成数据信息的可行性。
4.3自然资源要素提取
在厘清资源要素差异的基础上,进行了自然资源要素的提取。在具体工作过程中,首先根据第三次国土资源调查结果,对自然资源区块相关内容进行了可靠性分析。其应用的参考内容主要是遥感影像。为了明确数据本身的应用价值,提高数据融合效果,需要将采集到的自然资源信息与块内容进行比较。二是在提取耕地、种植园用地等资源要素时,要在前期调查工作中对耕地内容进行精细调查,明确耕地质量的应用水平,这是覆盖基本属性的基本内容资源。对资源配置结果进行汇总,整理出调查结果的具体参数,得到可靠的数据分析结果,满足应用需求。第三,在整合过程中,如果出现冲突问题,比如矿产资源的区位与其区位之间的冲突,我们需要在整合的前期进行处理,这样才能满足统一整合的应用需求,提高自然资源整合结果的可靠性。
4.4建立空间数据库
在完成上述应用信息后,我们将进行空间数据库的建设,主要是为后续工作打下基础。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首先要对自然资源要素进行梳理,调整自然资源的属性结构,得到更加合理的调整结果。其次,对基础数据进行优化后,需要重新提取自然资源。将提取的自然资源要素与采集到的数据图像进行叠加,形成自然资源应用底图,补充不完整数据,提高其完整性。最后,对于数据信息的分类和标注,匹配相应的关键字可以为后续的数据查询提供参考,提高分析结果的实用性。
结语
国土资源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重新审视国土资源十分必要。无论是对我国早期土地配置与开发的总结,还是对未来土地利用的规划,自然资源调查都是一个很好的数据解释。随着新时期科学技术的发展,利用卫星遥感技术、无人机摄影测量、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科学技术造福国土资源调查研究,将减少工作量,提高精度。
参考文献
[1]刘杨.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省级检查工作技术分析及工作意见[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20,43(4):8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