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层补片腹膜前修补治疗腹股沟滑疝的临床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21/5/20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12月24期   作者:郭怀军
[导读] 本文详细讨论了双层补片腹膜前修补治疗腹股沟滑疝的临床疗效。


郭怀军
(沛县朱寨镇卫生院;江苏徐州221600)
摘要:目的:本文详细讨论了双层补片腹膜前修补治疗腹股沟滑疝的临床疗效。方法:本次实验选择2017年3月至2020年5月我院普外科收治的50例腹股沟滑疝患者作为受试者,回顾性分析受试者临床资料。结合手术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23例)与实验组(27例),其中 对照组患者接受传统疝修补手术,实验组患者接受善愈腹膜前双层补片腹膜前修补手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术中以及术后结果。结果:实验组患者术中手术时长、术后疼痛评分、术后镇痛剂使用率、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长以及术后正常工作时间,组间数据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患者术后并发症产生概率为39.13%,明显高于实验组(7.41%),两组之间数值差异显著(P<0.05)。结论:善愈双层补片腹膜前修补治疗手术相比传统手术治疗效果更为理想,具体体现在手术时长短、恢复速度快以及术后并发症产生概率少等优势,具有与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善愈双层补片;腹膜前修补术;腹股沟滑疝

引言
腹股沟滑疝属于临床相对少见的一种病症,是较为特别的一种腹股疝,腹腔之中脏器以及覆盖脏器的脏层膜共同经由疝环的滑出,所以疝囊壁的构成包括一部分未能彻底被脏层腹膜包裹的脏器。针对腹股沟滑疝,传统较为常用的治疗方式以手术为主,即强制将各个组织缝合为一体,然后共同进行修补,但是其中没有针对腹横筋膜的缺损予以改善,所以容易产生并发症,且病症复发率也相对较高。无张力疝修补术是利用双层补片开展疝修补过程中,并不令附近正常组织产生位置方面的变化,以实现无张力修补,但是其腹股沟滑疝的治疗效果尚未有明确的研究成果。为此,本文即针对腹股沟滑疝腹膜前修补术在腹股沟滑疝治疗工作的运用价值予以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实验选择2017年3也至2020年5月我院普外科收治的50例腹股沟滑疝患者作为受试者,总计50例,对患者资料予以回顾性分析。结合治疗方案的不同,可以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两组,其中实验组患者27例,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3例,患者年龄在22岁至68岁之间,平均值在(50.4±18.6)岁,类型划分如下:Ⅰ型4例、Ⅱ型2例、Ⅲ型15例、Ⅳ型6例。对照组患者23例,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4例,患者年龄在22岁至69岁之间,平均值在(50.2±17.4)岁,类型划分如下:Ⅰ型4例、Ⅱ型2例、Ⅲ型14例、Ⅳ型3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结构以及病症类型方面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对比价值。本次实验纳入标准如下:所有患者手术之前均接受了B超、X线片等辅助检验,配合患者临床症状确诊为腹股沟滑疝;患者可耐受手术。排除标准如下:患者合并有肝肾功能不健全症状;患者合并有凝血功能障碍症状;患者并发有其余感染性病症;患者临床资料不完善。所有患者均知晓本次实验内容,并自主签订知情同意书。
1.2手术
实验组患者所采用的腹膜前修补术手术材料为善愈补片,型号选用010423,医护人员预先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对补片进行适当的剪裁,同时保存补片之中点的4/6花瓣,然后以结合手术情况予以调整,并在此之上添加上层平片。
两组患者手术方法具体如下所示。实验组患者接受善愈腹膜前双层补片腹膜前修补术,结合患者实际情况运用硬膜外麻醉或是局部麻醉的方式,手术切口沿着患者疝囊前壁将疝囊完全切开,然后对已然脱除的内脏边缘作切口,切口长度在1cm 至2cm之间,手术切口最长不可超过3cm,然后逐层作切口,包括皮肤、皮下组织的以及腹膜,使得已经脱垂的内脏游离。之后,医护人员将切开的腹膜缝合,以构成全新的疝囊后壁,将所有脱出的脏器回纳腹腔之后,再次构建疝囊,然后将疝囊回纳至入疝环口,并明确腹壁受损情况,裁剪适合的善愈补片予以修补,同时固定患者腹横筋膜以及双层布片外层瓣,利用可吸收线 将患者腹外斜肌腱膜与皮下组织缝合。手术时长一般在15分钟至20分中之间,若患者同时患有斜疝与直疝,仅需解决直疝即可。
对照转折接受传统疝修补术,术中手术切口的选用与实验组完全相同,确诊患者为腹股沟滑疝之后,利用Bevan方式构建疝囊,同时沿着脱出的内脏边缘相距1.5cm至2.0cm距离做弧形状切口,以剖开患者腹膜,然后充分游离患者脱垂的内脏,之后利用可吸收线纵行缝合手术的腹膜,以建立全新的疝囊后侧壁,然后将患者脏器回纳至腹腔之中,再次捡来疝囊,如果疝囊体积较大,则可在患者疝囊颈位置4厘米至5厘米处建立横断,同时于颈端建立封闭构成小规模的疝囊,把疝囊回纳,同时推至疝环口之后予以结扎。
1.3观察指标
本次观察指标包括患者临床资料、手术记录,对上述临床资料予以汇总、归类以及整理,对比两组患者在手术市场、术后24小时疼痛频分、熟手镇痛剂运用概率、术后患者下床运动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产生概率、术后正常工作时间、术后1年岁随访结果等指标判断两种治疗方式何种更为合理。其中,分析患者术后疼痛评分评估方式如下,利用一条长10厘米的游动标尺两端分别标记0分与10分,其中0分证明没有痛感,10分代表痛感强烈。要求患者结合自身疼痛情况在标尺上记录疼痛位置,并由专业业户人员确认数值。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实验所有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予以分析,其中计量资料采用(平均数±标准差)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运用x2检验,表示为百分比(%)形式,若检验结果为P<0.05,即证明两组之间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术中以及术后情况对比结果
从患者术中以及术后评估结果而言,实验组患者手术市场平均值为(237.8±5.1)分钟,明显较对照组更短,而在术后疼痛评分、术后镇痛剂使用率、术后患者下床活动时间、术后正常工作时间,均相较于对照组更为理想,两组之间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然而,两组患者在术后住院时长、术后1年患者复发概率方面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情况如下表所示:


3.讨论
腹股沟滑疝是一种特殊种类的疝,且属于难复性疝气,在疝逐渐形成期间,腹腔的后位器官可伴随比层腹膜向下方脱出,甚至超过疝环,发展为构成疝囊的部分之一。滑动型疝多是在斜疝、股疝以及直疝激发的病症,通常情况下,累积在右侧盲肠以及左侧乙状结肠之中,此外,输卵管、膀胱以及卵巢也可作为构成疝囊的一个部分。临床表现和一般腹股沟疝之间没有显著出差别,通常在手术期间能够及时发现。故而,如果该患者患病时间较长,且年龄偏大,斜疝巨大无法完全回纳或是手法复位疝环位置依旧有伴行物质存在,需要考虑患者是否存在滑动型疝。
传统治疗滑动型疝的手术方式是在患者疝囊部分做切口,然后对疝囊予以高危结扎,沿着患者腹腔后位置器官的附近完成腹膜游离,重新构建疝囊。上述方式借由把不同类型组织强制缝合为一体,以实现再次构建疝囊的目标,并没有对患者腹横筋膜受损修复予以强化,导致局部解剖生理特点受到严重的影响。不仅如此,患者腹股沟管由于受到强制缝合所引发的张力,较为容易被撕裂,所以患者经过手术之后,容易产生多种类型并发症,患者接受手术之后有显著痛感,病症的复发率相对较高。
双层补片腹膜前修补术与传统常用的疝修补术相比,无须对患者疝囊开展高位结扎,所以使得手术流程进一步精简,节约了大量的手术时间。本次研究结果表示,实验组患者术中表现较对照组而言更为理想,实验组患者手术时长以及术后疼痛评分,相较于对照组而言更为理想。同时,实验组患者术后表现相较于对照组而言更为理想,术后镇痛剂使用率、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长以及术后正常工作时间均比对照组更为理想,两组之间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以证明,双层补片腹膜前修补术相比传统疝修补术而言,具有手术时长短、患者术后恢复速度快等诸多优势,且患者接受手术之后,伤口痛感较轻,大大减少了患者术后对镇痛药物的依赖性。滑动性疝并发前列腺增生,将导致患者出现排尿困难、慢性咳嗽以及习惯性便秘等,所以是传统疝修补术的禁忌证,其在治疗范围方面受到一定程度的约束,且老年患者腹股沟后壁较为薄弱,手术之后复发率依旧较高。双层布片腹膜前修补术在限制方面有明显的放宽,即便患者存在上述临床症状,却依旧可以应用双层补片腹膜前修补术开展治疗,适宜于年龄较大的患者。另外,医护人员开展双层补片腹膜前修补术之前,应保证操作的精细度,以免损伤构成疝囊壁的盲肠、膀胱以及乙状结肠等。在手术期间发现难复性疝时间,或是疝囊附近存在诸多脂肪包裹的情况下,手术中无法及时寻找疝囊,需要考虑存在滑疝的问题,切忌盲目作切口或是强行分离。双层布片放置在腹膜外侧之后,需要把布片固定于腹横筋膜之上,缝合期间尽量规避损害患者脏器。另外,双层补片腹膜前修补术可以显著降低患者并发症产生概率,本次实验中,对照组患者术后并发症产生概率为39.13%,实验组仅为7.41%,两组之间数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医护人员在开展疝修补期间,应注意患者有无存在滑疝的可能,并采用善愈双层补片腹膜前修补术予以及时的治疗,该手术方式具有手术时长段、术后恢复快以及术后并发症少等优势,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柯恩明, 杨传玉. 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治疗斜疝Kugel术后复収幵膀胱滑动疝一例[J]. 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8.
[2]雍鹏, 李鸣, 何嘉宾. 疝环充填式与腹膜前双层补片疝装置治疗腹股沟疝的临床疗效对比分析[J]. 四川医学, 2015, 000(001):81-82.
[3]张传海, 刁海鑫, 栾宁. 腹腔镜下经腹膜前间隙与开放式无张力腹股沟疝修补术80例临床分析[J]. 青海医药杂志, 2020, v.50;No.448(03):13-15.
[4]冯树开, 关丽清, 徐托,等. 轻量型补片经腹腔镜腹膜前疝修补术治疗不同直径腹股沟疝的临床效果[J]. 中国处方药, 2018, 016(012):10-11.
[5]周广海. 腹腔镜腹膜前腹股沟疝聚丙烯补片修补术与开放式无张力疝修补术的临床对比研究[J]. 黑龙江中医药, 2019, 048(002):55-56.
[6]房俊, 朱初明. 腹腔镜经腹腔腹膜前补片植入术与开放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效果比较研究[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9年12卷21期, 142-143页, 201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