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热夹杂型外感病的汤方分析研究

发表时间:2021/5/20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12月24期   作者:龚剑 张青秀
[导读]
    龚剑 张青秀
  (广元市利州区杏林堂中医综合诊所;四川广元628000)
   
   
   摘要:在老中医张堂江先生门诊学习期间目睹了很多疑难杂症的治愈,张老师常用寒热夹杂型外感病汤方,治疗各种复杂肺炎,支气管,疗效显著,具有治疗时间短,药简、价廉、效宏的特点。
   关键词:张堂江;寒热夹杂感病;小青龙汤;麻杏石甘汤
   引言:
   《内经》云:察色按脉,先别阴阳。阴阳是对人体生命状态的高度概括,由几个主要参数来规范:寒热,表里,虚实。而寒热是外感病中最重要的阴阳指标。单纯的风寒或风热相对好辩证,但实际临床更多的是寒热夹杂型,就是在同一病人身上同时出现寒证和热证,呈现寒热交错的现象,称为寒热错杂,比如患者有发烧,怕冷,还有嗓子疼等寒热交错的症状[1]。本文结合老中医张堂江先生对疑难杂症的治愈实情,与我门诊的治愈案例结合进行分析,整理选取两例有代表性的案例,对寒热夹杂型外感病汤方进行论证加减治疗,具体整理汇总如下:
一、寒热夹杂型外感病汤方
   (一)处方:寒热夹杂型外感病汤方
   制附片12g、干姜12g、炙甘草24g、肉桂10g、麻黄10g、桂枝15g、细辛4g、紫苑15g、冬花15g、百合20g、五味子10g、壳白果(打)20g、西洋参15g、乌梅20g、石膏40g、金银花30g、香薷20g、藿香15g、佩兰10g、苡仁45g、苍术15g、黄芩15g、黄连10g、生姜15g、大枣15g、大黄10g。
   (二)辨证论治
   本方系由小青龙合麻杏石甘汤演变而来,愚见病邪属伤寒范畴,寒、湿内阻为因;病机属正虚无能抗邪而受病,苔有黄、白、白夹黄、黄夹黑、厚、腻、滑、燥均有之,脉有浮、沉、迟、数、细、弱不同,根据病情轻重,寒、湿、虚、实程度的不同,证以怕冷、畏寒、发热为主,所以辨证为寒热夹杂型外感病:
   1.发病多在季节变化之间,正气虚衰无能抗寒邪,所以寒邪(病毒)直接通过口鼻而入广为传播,直至太阴肺经,迅速演变,寒极生火而高热;
   2.复杂外感病,寒湿交错,湿能生火,火能化毒。寒湿内阻,气机不畅,升降失调,内经提示:正气存内,邪不相干,正因为体虚无能抗邪,所以导至病毒四溢,证为怕冷、发热。根据病情病因病机,处方思路的原则是扶阳固本、散寒、解表,燥湿、化浊。
   (三)方解
   古语有“有阳气者生,无阳气者死之说”,所以采取四逆汤固护阳气;其中:麻黄、桂枝、细辛解表散寒;紫苑、冬花、百合、五味子止咳化痰;壳白果平常喘,(白果有小毒,将壳打烂,壳解仁毒);西洋参补阴虚;乌梅收敛;石膏清肺热;金银花、香薷清热解毒;藿香、佩兰芳香化浊;苡仁、苍术利湿;黄芩、黄连解毒燥湿;生姜、大枣、炙甘草呵护脾胃而养津润燥。大黄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双向功能,毒有去处,将所有病毒通过肠管排出体外而康复。
   (四)对证加减治疗
   1.纯白苔厚腻:去银花、石膏、乌梅;
   2.纯黄厚苔:去麻黄、桂技、细辛。加重银花1倍、石膏2至3倍剂量,再加连翘20g;
   3.毒重者:加丹皮15g、紫草15g、重楼15g;
   4.瘀证:加大血藤30g、益母草30g、水蛭8g;
   5.身痛加:葛根45g,炒白芍30g,玄胡20g,去银花、石膏,乌梅。


   6.胸紧胸闷加:薤白15g,瓜蒌壳30g;去银花、连翘、石膏。
   7.咳喘重加,紫苑增至30g冬花增至30g百合增至30g。
   8.贫血加阿胶6g(烊化)制首乌20g。
二、典型医案
   (一)案例一
   1.患者资料:吴X,男76岁,2017年9月XX日初诊。主诉:反复咳嗽气喘十余年,每遇季节变化加重,当前咽痒咳嗽气喘痰黄,苔黄厚腻,脉弦滑数,诊断为慢支炎。
   2.方剂:白附片15g、干姜12g、甘草(蜜炙)24g、肉桂10g、麻黄6g、桂枝15g、细辛10g、紫苑15g、款冬花15g、百合20g、五味子10g、白果(捣碎)1Sg、西洋参15g、乌梅10g、石膏30g、山银花30g、薏苡仁45g、藿香15g、佩兰10g、黄连10g、苍术15g、黄芩15g、大黄3g、生姜15g、大枣15g、熟地20g。
   3.用法:一天一剂、共7剂、开水煎服、一日三次。
   4.患者回访:喝了7剂后,患者不再咳嗽气喘,自觉常人无异。
   (二)案例二
   1.患者资料陈XX,女35岁,2018年10月XX日初诊。主诉:反复发烧、咳嗽、咽痒、输液五天无效,西医照片诊为支气管肺炎;体温38.5℃,舌苔薄黄、脉浮数。临床诊断为支气管肺炎。
   2.方剂:干姜12g、甘草(蜜炙)24g、麻黄10g、桂枝15g、款冬花15g、百合20g、西洋参15g、乌梅20g、石膏40g、山银花30g、香薷12g、藿香15g、佩兰10g、薏苡仁45g、苍术15g、黄芩15g、黄连10g、生姜15g、大枣15g、大黄3g、白附片15g。
   3.用法:一天一剂、共7剂、开水煎服、一日三次。
   4.患者主诉:吃了1剂后,体温降到36.5℃,7剂后不再咳嗽及反复发烧,患者说:“该晓得不输液,直接吃中药,病早就好了”。
三、分析讨论
   寒证,即疾病的本质属于寒性的证候。可以由感受寒邪和自身阳虚阴盛而导致,由于寒证的病因与病理位置不同,又可分别出几种不同的证型,如侵犯肌表或直中内脏,所以临床上又有表寒和里寒的分别。其临床表现常见的有:面色晃白、肢冷蜷卧、涕清稀、舌淡苔白润滑等。热证,即疾病的本质属于热性的证候。可以由感受热邪而致,和自身阴虚阳亢而导致,根据病因与病位的不同,又可分别出几种不同的证型。如外感热邪或热邪入里,所以临床上又有表热和里热之别。寒热夹杂症症状表现有寒热错杂,临床上常见有上热下寒、上寒下热、表寒里热、表热里寒等。寒多者以脘腹冷痛,惧冷、便溏甚至腹泻为主要症状,患者舌头主要表现为淡白色,其舌面湿润但舌尖夹杂少许红点,热多者大便干燥或伴随排便困难、口中有异味、患者舌头表现为舌苔黄腻,其舌面干燥且舌尖红点多[2]。
   中医治病具有安全、副作用少、胃肠道刺激小、毒副作用少、耐药性小等多方面的优势,通过辩证论治对症用药,从整体观念出发,从根本调节阴阳,治疗同时顺带调理身体,治愈后巩固性较好,而本处方加减变换灵活使用二十余年,未出现过任何医疗事故,对各种复杂性肺炎感冒效果良好,本人经师承长期使用,深知其安全性、适当性、有效性,欢迎同行指正。
参考文献
[1]蒋国军.寒热夹杂型外感病的临床疗效分析报告[J].中医临床研究,2018,11(28):88-90.
[2]丁留燕.40例寒热错杂型外感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J].内蒙古中医药,2017,8(16):44-4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