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做”中学

发表时间:2021/5/20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4月上   作者:林才英
[导读] 《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重视通过观察、操作、猜测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思维能力、主动参与的意识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成都市龙泉驿区义和小学    林才英

        《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重视通过观察、操作、猜测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思维能力、主动参与的意识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在这里笔者就学生学习过程中有关实践操作方面的内容谈点自己的做法和体会:
        一、创设操作情境,营造乐学氛围
        实践操作是儿童智力活动的源泉。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由于数学学科本身具有较强的抽象性,而小学生的认识水平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解决二者之间的矛盾,教学中,教师应尽量多组织学生动手操作,获取直接经验,活跃思维,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好奇、好动、好胜心强等心理特点,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动手操作的情境,促使学生多种感官协同获取知识,让操作成为学生探索、发现新知的重要手段,并使其在操作活动中萌发出创造的火花,感受由成功带来的喜悦。例如,在教学“7的加减法”计算时,讲完新课以后,我发现学生有些疲劳,注意力有些分散,于是我在黑板上画出图形,让学生根据图形拿出“4”和“3”两张数字卡片,问:“4”和“3”组成几?学生拿出7的卡片,边摆边说:4和3组成7,7可以分成4和3,再引导学生把4和3对换,换成3和4,用同样的方法再摆出5和2,1和6,然后让同桌合作摆出得数是7的加法算式:1+6=7,6+1=7,5+2=7,2+5=7,3+4=7,4+3=7。最后让学生独立摆出7的减法算式:7-1=6,7-6=1,7-2=5,7-5=2,7-3=4,7-4=3。通过以上操作,通过学生用数字卡片独立操作,使学生真正掌握7的加减法计算,亲自尝到学习的乐趣,这样教学既让学生掌握了知识,又活跃了课堂的氛围。又如,在教学“认识图形”一课时,为了使学生进一步了解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特征,我就让学生拿出这些学具,让他们亲自动手摸一摸、滚一滚,猜一猜。    
        我先让他们摸一摸这些学具,学生们认识到了:球的表面光滑,不硬手;圆柱的侧面光滑,两个圆面也光滑;长方体和正方体每个面都光滑,但在不同位置上有棱角和顶点。在滚一滚的活动中,学生们明白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不能滚动;圆柱沿着侧面可以滚动,但方向单一;只有球能能随意滚动。通过这两个活动后,我将这些物体放入不透明的口袋中,学生们也能轻松辨别出它们了。通过这一系列的操作、观察、思考,学生们亲身发现了新知识,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开拓了思路,充分调动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引导实践操作,促进主动探索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就是把人类的知识成果转为个体认知的过程。


科学家的认知过程是一种创造新知识的过程,而小学生的认知过程是一种再创造知识的过程,教学中,如果教师能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实践环境,让他们动手摆一摆,剪一剪,拼一拼等,增大接受直接经验的信息量,使他们在探索中有所发现、找到规律,并能正确运用规律去解决新问题,这样学生们在获取新知识的同时,也就学会了学习。例如:“10以内的加减法”是利用数的组成来计算的,数的组成即是数的分合,“在5以内数的分与合”教学中,先让学生拿出2个木块,分成左右两堆(1,1),然后学习用分与合来说组成。2可以分成1和1,1和1合起来是2。再让学生拿出4个木块,也要分成左右两堆,想想可以怎样分,同桌要分得不一样,通过交流发现有三种:4分成1和3;4分成2和2;4分成3和1。老师提问:“刚才大家摆了其中的三种,谁有本领能把这三种分法一个不漏而且又是很有规律地找出来呢?”学生们互相讨论,边议、边摆、边思考,他们想出了好办法,发现可以先把4个木块都放在左边,每次移动1个到右边,就分成(3,1)、(2,2)、(1,3);也有的讲可以先把4个木块都放在右边,每次移动1个到左边,就分成(1,3)、(2,2)、(3,1)。两种分法都有道理,教师及时地给予了表扬,学生们得到鼓励,主动探索的劲头更足了。
        三、强化实践操作,发展数学思维
        操作不是单纯的身体器官运动,而是与大脑的思维活动紧密联系着的。操作中,学生不但要观察、分析、比较,还要进行抽象、概括,从中发现规律,进而把握数学的本质。例如,教学“长方形与正方形的认识”一课时,我让学生通过观察、触摸,数一数长方体有几个面?学生用多种方法数出长方体有6个面。这时,我追问:“为了不重复也不遗漏,可以怎么数呢?”“逼”着学生思考,最后得出数面的一般方法是:上面和下面、前面和后面、左面和右面共有6个面。学生认识了什么是相对面后,再引导他们他们观察、比较长方体相对的两个面,你发现了什么?再一次“逼”着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中,有的用手摸一摸、有的用直尺量、有的把两块一样的长方体拼在一起、有的把长方体相对面沿着外框画在纸上比较,等等。通过动手操作,使同学们初步感知到相对的面的大小、形状一完全样。接着,教师取下长方体模型中一组相对面去验证它们的大小、形状是否完全一样。通过一系列操作、观察、思考,使学生认识到长方体有6个面,可以分为3组相对的面,并且相对面的大小、形状完全一样。在经历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们感受到了知识的生成过程,体验了成功的乐趣,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强化了学生动手操作意识。这样的教学,学生在操作中思维,在思维中探究,并通过语言将操作“内化”为认知,使认识水平得到不断提高。
        现代心理学认为实践操作是儿童智力活动的源泉。心理学家皮亚杰曾经指出:传统教学的缺点,就在于往往是口头讲解,而不是从实际操作开始。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尤其是小学数学知识,基本上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形。数学教学要使得:人人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教学中必须开放课堂,把社会生活这个广阔天地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的大课堂。教学时,教师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素材,为学生们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让数学贴近学生生活,使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应用的广泛性,进而培养他们良好的数学意识,发展他们的学习能力。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