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育式”理念下多元化历史作业研究

发表时间:2021/5/20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4月上   作者:朱薛丹
[导读] 作业是巩固课堂教学效果的一项重要环节,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如何设计出体现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的作业是值得研究的课题。而“自育式”理念要求,在作业设计中给学生自主选择作业的量度和难度,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让其各取所需,为每个学生创设一个练习、提高、发展的学习环境,让全体学生都能在历史作业完成中得到成功体验,提高教学有效性。

江苏省常州市金坛第三初级中学 朱薛丹 213200

摘要:作业是巩固课堂教学效果的一项重要环节,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如何设计出体现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的作业是值得研究的课题。而“自育式”理念要求,在作业设计中给学生自主选择作业的量度和难度,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让其各取所需,为每个学生创设一个练习、提高、发展的学习环境,让全体学生都能在历史作业完成中得到成功体验,提高教学有效性。本文结合“自育式”理念,从五个方面阐述了如何设计多元化的历史作业。
关键词:初中历史;自育式;多元化;作业设计;趣味;实践;探究
        目前,传统初中历史作业设计形式较为单一,机械式、重复式作业所占比重大。因此,导致学生学习兴趣逐渐丧失,致使作业不能真正发挥出其在课堂教学中所具有的价值和意义。那么,面对新课程教育改革,我们究竟该遵循怎样的设计原则,采取怎样的措施来设计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且学生感兴趣的历史作业呢?下面,笔者针对上述情况,结合教学经验,提出几点粗浅的看法,仅供参考。
        一、形式多样,设计趣味性作业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应给每个学生挑选适合的题目,让每个学生经过努力都能成功。”作业过程是一个有机的系统,从习题的选择、布置的形式、作业的批改、反馈的策略等,每一个环节都值得我们去研究、推敲,只有尽可能地优化每一个环节,才能提高作业的有效性。而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然而传统作业形式呆板,内容枯燥,形成了一成不变的作业形式。这样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因此教师应该设计形式多样,并有一定的趣味性作业,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历史是一件快乐的事,从而增强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例如:社会调查型作业、辩论型作业、编写历史话剧、观看历史剧或电影、编写历史小报、竞赛型等、角色扮演等。
        二、联系生活,设计实践性作业
        学习知识应该和实践联系在一起,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生活中处处有历史,因此,教师在设计历史作业时,应该寻找和教材相关的资源,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历史事物,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
        案例:在学习《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1课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一)时,明清时期著名建筑有北京城和明长城。嘉峪关城楼是明朝时期修建的,有“天下第一雄关”的美誉。而我们地处嘉峪关市,离嘉峪关城楼很近,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于是,设计主题为“登嘉峪关城楼,寻找历史足迹”的作业,学生可以在父母的陪伴下游览嘉峪关城楼,实地调查有关嘉峪关城楼的相关情况。通过这次活动,学生熟悉自己家乡的历史古迹,增强了对家乡的热爱;与父母一起游览,也有助于加强与父母的沟通,增进亲子关系。作业形式多样化,也有利于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
        三、倡导合作,设计探究性作业
        小组合作学习是当今教学中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


这种学习方式为每个学生创设了表现自我的宽松氛围,使学生的思维显示出积极的状态,能较大程度地发挥集体协作力量。它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协作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历史教师可以将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融入作业设计中。遵循“同组异质,异组同质,优势互补”的分组原则,把学生分为若干学习小组,每个小组由若几个程度各异的学生组成,其中设组长一名,负责组织小组搜集处理资料。让学生参与其中,分工协作,共同完成作业,体验成功。
        案例:在学习《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4课钢铁长城”时,课前,教师指导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学习。首先,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参加四个兴趣小组:人民海军组、人民空军组、人民陆军组、导弹部队组。其次,组内成员分工协作,经过各种渠道搜集资料。接着,每组成员将搜集来的资料归类整理,由擅长制作幻灯片的同学制作课件。最后,课堂上,每组选派代表向全体师生展示本组的风采,其他同学积极回答问题;教师适时地作出积极点评,注重穿插引导,升华主题。学生通过这次分组合作探究学习,取得了不错的学习效果。学生全员参与,各尽其能。
        四、彰显个性,设计开放性作业
        目前,我国实行的是班级授课制,班级与班级之间存在差异、每个班级学生的认之水平也存在差异。如果教师忽略这些客观存在的差异,布置一刀切式的作业,势必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应该设计开放性作业,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分层教学是从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实际水平出发,以他们的“最近发展区”为发展目标,遵循教育规律和学习发展特点的一种教学实验模式。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有利于优等生进一步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困生的学习信心。
        五、因材施教,设计分层性作业
        初中学生由于受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的影响,在学习过程中存在个体差异。而我们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应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布置作业是否恰当关系到教学质量的好坏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高低。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的作业可以是相同的,但批改指导不能相同。对学困生尽量做到面批面改,评语多用激励性的语言,多采用适合其学习状况、心理、性格特征的顺应性评语,发现进步及时鼓励。
        总之,新课程理念下的历史作业应该是开放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的;应该是努力实现课堂内外的联系,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历史教师应该深度挖掘教育教学资源,精心设计出体现以学生为本,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作业。让学生在巩固基本知识的同时,逐渐培养自主探究式、合作探究式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真正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崔小兵.试谈小组合作学习的操作策略[J].新课程(小学),2010(3).
[2]曹凯.学生喜欢什么样的历史作业——从美国教师布置的作业谈起[J].历史教学(中学版),2009(6).
[3]朱幽梅.多维历史作业布置[J].现代教学,2008(2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