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中小商业银行风险条线人力资源创新管理研究

发表时间:2021/5/20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4月上   作者:王硕
[导读] 新形势下,中小银行由于自身能力较弱,在应多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时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同时,作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重要力量,中小商业银行需要更多地支持本地实体、普惠小微、战略新兴行业,这些都对中小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上海财经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厦门国际银行博士后工作站  王硕    361001

摘要:新形势下,中小银行由于自身能力较弱,在应多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时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同时,作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重要力量,中小商业银行需要更多地支持本地实体、普惠小微、战略新兴行业,这些都对中小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人力资源管理是中小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能力建设的关键变量,中小商业银行应该通过进一步贴近市场、强化研究能力建设、调整人员结构三条途径来提升风险管理能力,应对环境变化带来的挑战。
        正文:根据巴塞尔委员会的定义,银行风险可划分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国别风险、声誉风险、法律风险和战略风险八大类。由于风险管理能力是商业银行的核心能力,人力资源管理是中小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能力建设的关键变量,本文主要聚焦于中小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变革,借鉴国内先进同业招商银行、宁波银行的相关经验,提出风险条线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创新建议。
        一、贴近市场,增强风险评审审批对市场的体温感
        一般认为,审批官应远离客户,贴近市场,然而现实工作中,相关审核人员由于职责要求,避免直接接触企业,更多的时候只能依赖抵质押物和财务报表,对企业的情况缺乏第一手的感知和信息,失去了对市场的体温感。为改善上述现象,有必要鼓励风险评审审批人员进一步贴近市场,具体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一)实地走访,构建审批条线直接接触客户的机制和渠道
        招商银行、宁波银行等都强调要求评估人员进行实地走访取样,以增加风险评估报告的真实有效性。借鉴先进同业经验,建议中小商业银行研究推动审批条线深入市场、直接接触客户的机制和渠道,适当鼓励评审审批人员对于复杂项目,前往一线进行实地调研。对于重大项目、新业务新产品涉及的项目,以及特定时期战略战术要介入的行业、地区,建议相关的评审人员、业务经理以及行业研究员进行联合走访和尽调,通过尽调和交流加深评审条线对所涉及行业、地区、新业务模式的理解,进而加强对相关风险的洞察和把握。
        (二)强化交流,建立总分支行轮岗制度
        招商银行,宁波银行都强调总分行的轮岗机制。建议中小商业银行在风险条线内部建立风评风管人员轮岗机制。将分行工作表现出众员工、有发展潜力的年轻员工,择机安排到总行进行工作交流,有意识的安排到相关的岗位培养锻炼。总行也定期安排优秀员工到分支机构轮岗,加深对一线业务的理解,通过双向交流切实增强总行与分支机构的交流沟通。
        二、强化研究能力建设,提高风险评审审批人员的专业能力
        新形势下,银行面临着巨大的转型压力,传统业务风险隐患增加,需要风险条线具备更加精细化的评审能力和更敏锐的嗅觉;新客户、新业务、新产品的介入,需要风险条线不断的研究学习,及时掌握新领域的风险特点。建议中小商业银行着手长远,不断强化风险条线的专业能力。
        (一)精确制导,总行牵头出台授信指引
        招商银行和宁波银行总行每年都会定期出台详尽细化的授信指引,明确行业介入标准和各项业务的鼓励程度,并制定客户清单,指导分行进行业务拓展。


建议中小商业银行着手制定详尽授信政策指引,按照行业、区域、产品等分类,明确鼓励、准入、审慎、不准入的具体标准,制定对应的黑白名单,形成体系化作业,推行名单制营销,以助力分支机构深耕本地、服务实体,实现“精确制导”,同时,强化授信政策指引的反馈和更新机制,做到快速迭代。
        (二)联合研究,建立跨风险条线与业务条线的研究团队
        评审条线与业务条线的视角有着天然的不同,评审条线既要保持业务拓展的开放性,又要确保考虑风险之后的可落地性。业务条线既要保证产品设计的创新性,又要符合风险条线合法合规的要求。因此,可以通过跨风险条线与公司条线设立研究团队的方式,通过沟通交流,既可以开放性的探讨行业发展情况、新业务新产品拓展机会,又可以更加深入准确的洞察其中的风险点和风险大小,从而推动新业务、新产品切实落地。
        (三)前瞻深入,持续开展未来业务深度研究
        在当前复杂的经济环境下,传统产品的已不足以支撑商业银行未来业务发展的需要。中小商业银行需要对市场未来的发展进行前瞻深入的研究,提出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具体的客户白名单和可提供的业务及产品机会,从而不断挖掘客户的潜力,延伸业务。
        三、根据实际需求,构建与业务量匹配的人员结构
        随着中小商业银行授信业务“本地化、小额化、分散化”发展,金融科技与商业银行业务的结合越发紧密,现有风险条线的人员配置很可能满足不了大幅度增加客户数量的要求,有必要根据业务调整情况和业务量匹配人员结构。
        (一)加强金融科技背景风险人员配置,加快金融科技技术应用
        结合风险条线智能化提升改造需要,重点聚焦并强化风险建模及人工智能方向新型业务团队人才引进,优化专业性人才结构,充实商业银行专业风险人才队伍,将智能风险防范系统与专业人才相结合,缩短管理过程和降低过程误差,提高风险资产识别与评估能力,加强新模式下商业银行对于各类风险的防范和管控。
        (二)加强风险处置人才引进,保障银行资产质量提升
        随着目前风险管理形势日趋严峻,亟需补充不良资产处置和风险化解专业人才引进,关注通过社会招聘引进同业风险处置人员,同时,加快内部风险处置人才培养,通过内部选聘等方式,调动至总行相关部门从事专业风险处置工作,不断夯实不良资产、关注资产处置力度。
        (三)优化操作性人员需求,IT智能化赋能解放劳动生产力
        进一步探索通过科技手段简单操作性业务的可行性,并且不断通过IT线上化等方式,提高风险人员业务处理效率,在编制实际执行过程中,应根据科技优化的进展,及时调整人员配置数量,进一步解放劳动生产力,提高配置效率。
        在构建“双循环”为助力的经济增长新引擎的过程中,作为服务实体经济的主力军,中小商业银行必然会发挥重要的作用。为了进一步提高风险管理能力,在人力资源建设维度,中小商业银行可以通过贴近市场、加强专业能力建设、调整人员结构三个渠道,进一步提高风险管理水平,为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发挥更大的力量。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