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诵读为语感之旅导航

发表时间:2021/5/20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4月上   作者:邱玮
[导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中第一学段(1-2年级)阅读教学目标中提出:“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叶圣陶说:“语文教学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

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水头镇实验小学  邱玮

【摘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中第一学段(1-2年级)阅读教学目标中提出:“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叶圣陶说:“语文教学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部编教材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为依据,更加凸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重儿童天性的保护,重视语文学习和生活的联系,阅读加强了课内外沟通,倡导自主、鼓励创新,致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小学低段;朗读;语感;培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中第一学段(1-2年级)阅读教学目标中提出:“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诵读可以让阅读者感知言语声音形态的同时,实现对文本的感悟理解。诵读是语言实践的手段,也启蒙阶段语感训练的的有效策略。小学低段在诵读中培养语感,应遵循四字原则:趣,美,实,巧。
        一、趣
        (一)文本有童趣
        适合低段学生诵读的优秀作品极其丰富,包括童谣、儿歌、现代诗歌、韵律国学、古诗词等。一年级的拼音教材中排编了《月儿弯弯》《绕口令》等多首儿歌,复习字母、音节、巩固汉语拼音,可以用以初步训练语言,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学生有兴趣
        一些孩子们喜闻乐受的手段的运用,会使学生透过文本形成自己的感受,培养语感。在课文《小小的船》的朗读训练中,学生朗读的同时,教师播放自制的MG动画,让小朋友们在朗读中感受坐在月亮船,与星星相伴,畅游蓝天的浪漫,从而体会课文插图中小女孩充满想象的天真和这首儿童诗的童趣。最后配上音乐《小小的船》,在稚嫩的童声中点燃进一步朗读的热情,熟读成诵。
        (三)形式有乐趣
        教学中根据内容、情境等变化,组织生动有趣的朗读训练形式,如比赛读、拍手读、表演读、集体读、个人读等,让学生的朗读热情持续下去。在《谁和谁好》朗读指导时,师生合作,教师问:“还有谁和谁好的呢?”学生纷纷说了“鞋子和袜子好”“老师和同学好”“大树和小花好”“铅笔和笔盒好”……小朋友们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中,在一问一答里理解了文章的内容。
        二、美
        (一)把握韵律美
        儿歌、童谣、韵文、配图的诗文等都是儿童乐于接受的语言形式。这些文本富有韵律,朗朗上口。如一年级上册的《对韵歌》,下册的《动物儿歌》,《日有所诵》的《粽子香》,《百千大阅读》里的《野牵牛》,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受富有中国文化特色语言形式的美,喜闻乐见,便于积累,更助于以后的运用和创作。
        (二)品味思想美
        部编教材的编写思路强调,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良好的思想道德风尚等人文教育内容融合教科书,激发学生美好思想感情的培养。如二年级下册的《彩色的梦》,表现了热爱大自然的情怀,学生在朗读中感受人与大自然的和谐。
        (三)感受形象美
        诵读能借助声音展开想象、产生感情、传达感情。一年级上册的《明天要远足》这首优美的儿童诗,表达了小孩子远足前的期盼心情,绵远悠长。


在朗读训练中,小朋友们反复读前3个小节,在三个感叹词“唉”里,想象诗中小孩子的兴奋、激动、期待、期盼……再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回忆自己的相似经历,情感油然而生,朗读水到渠成。在朗读中展开想象,能体会出其中的美好。
        三、实
        (一)扎实打基础
        低段语文教学要求学生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文章。从汉语拼音、识字、句读停顿开始,到读好长句、感叹句、对话等,无不是为诵读打基础的。拼音和识字基础、句读停顿、语调语速等都是诵读的入门训练。
        (二)示范加实操
        在学生对文本的表现出现偏差时,营造平等、轻松的氛围:“我能读读给大家听吗?”“我也想读读,可以吗?”等引导学生学会倾听,从而改正不足。在指导课外诵读一年级下册同步阅读《兰花草》这首小诗时,给学生创设谜语:“你说它是花,可它不开花;你说它是草,可它名字又是花。”(打一植物),学生兴致勃勃地讨论着、交流着,再把《兰花草》唱给他们听,他们听着听着纷纷跟着唱下去,余兴未尽。
        (三)体验显实效
        学生主动投入到诵读,把文字反复以声音的形态演绎,加上教师的点拨,促进对文本的理解,容易“共情”,然后把脑海中想象到的画面、心中产生的情感, 自然而然地融入声音的处理上。如在一年级下册《我多想去看看》一文的教学中,让学生了解北京、新疆在中国版图中的位置,直观感受距离的遥远,再出示相关风景图片,加深对两地的认识,激发学生跟文本“共情”。学生很自然表达出一种渴望达成美好愿望的感情。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运用想象把词句的情景具体化,在深刻的理解的基础上自然产生语调的变化。
        四、巧
        (一)安排精巧
        评价方式巧妙。课堂上评选“诵读小能手”,向老师和同学展示诵读;家长微信群里,展示优秀学生的背诵语音或视频等。表现形式巧妙,把诵读文本编成小游戏,让小朋友们在课间边诵读边玩,把诵读文本编成小故事讲给学生听,听教师或同学诵读时画下画面……时机安排巧妙,每天选取《诵读吧》里短小精悍的浅近的名句或者古诗名句作为积累诵读。
        (二)诵中生巧
        如在一年级下册《我多想去看看》一文中,学生饱含激情地诵读文本后,让学生也用“我多想……” 开头,说说自己的愿望,并在交流讨论,学生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是一次很好的语言运用训练。
        (三)巧借合力
        利用微信群、钉钉群等形式对如何与孩子共同阅读做一些具体的指导,引导家长关注孩子阅读情况的同时,鼓励家长在与孩子阅读交流中发现、学习孩子纯真的童性,享受跟孩子共读共情带来的快乐。为了保证学生阅读的有效性,可以建议他们在家长的陪同下进行阅读,方便发现问题时及时解决和引导。在新授课时,设计阅读分享的环节,让学生发表阅读感悟。这一举措,鼓励学生进行阅读,也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学习了语言表达的技巧和方法,从而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语感能力。
        郭沫若说:“语感的培养,在儿童时代的教育很重要。”因而,在低年级段,基于教材内容,把握启发学生语感的“触发点”,加强朗读、诵读训练,让他们在其中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感受语言之美,领悟诗文之意,从而实现“书声琅琅,语感自来”。
【参考文献】
1.张本义.吟诵拾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李家栋.阅读课型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3.
3.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1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