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1/5/20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4月下   作者:黄煜
[导读] 在小学阶段开设道德与法治课程,实际上就是通过教学,实现对于学生行为习惯、思想方面的端正,帮助学生提升道德素养,形成一定的规范责任意识,对于学生而言,是受益终生的。本文以此为出发点,围绕中华传统文化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渗透运用,基于其重要作用与渗透策略,探讨其对培养学生良好品质的重要意义。

沈阳市皇姑区童晖小学    黄煜  110033

摘要:在小学阶段开设道德与法治课程,实际上就是通过教学,实现对于学生行为习惯、思想方面的端正,帮助学生提升道德素养,形成一定的规范责任意识,对于学生而言,是受益终生的。本文以此为出发点,围绕中华传统文化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渗透运用,基于其重要作用与渗透策略,探讨其对培养学生良好品质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小学;道德与法治课
        引言:
        中华传统文化实际上也是我国教育教学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主要内容,且伴随着时代变迁,中华传统文化也得到了丰富与发展,在教材中的表现也更为了贴合实际生活,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能够对于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思想引导工作,促使学生领悟并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成为一个从思想层面到知识实践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缺失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地域特色不明显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文化和区域文化的差异和交融,汇集成了异彩纷呈、各有特色的中国文化。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生活场景、范例选择和图片呈现等方面,关注到了学生生活的多样性和文化的多元性,通过主副版、教学活动、绘本等引导教师开展校本化、多样化教学。但素材选择的倾向性无法避免,教材的“地气”不足,如“多样的传统新年”一课,教材向学生展示了傣族的泼水节、藏族的锅庄舞等庆祝新年文化习俗的活动,这些活动与其他民族学生的实际生活存在差异,学生可能会对传统文化知识产生陌生感和距离感,无法达成与教材内容产生情感共鸣的教学目标,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影响教学效果和教学目标的达成。
        2、教师对教学资源使用方式单一
        教学资源的合理呈现不仅影响着教学的最终效果,同时也影响着学生对于知识体系的有效建构。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常常把教材中的图片、范例等和搜集到的有关传统文化的故事或事件等,以视频、图片的方式简单应用于课堂导入、活动设计、课后拓展等教学环节中,这种似有若无、碎片化的知识罗列和嵌入式教学,容易出现传统文化与儿童自身兴趣连接点断裂、教学资源呈现方式单一、教师资源挖掘和选材的适宜性和使用性的缺失等问题,无法真正发挥资源服务教学的作用,无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无法激发学生的文化创造。
        二、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策略
        1、以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基础
        学生的认知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由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还不高,所以相关课程的教师应该帮助小学生健全其认知,不断提高小学生对新的知识的学习状态和学习能力。


我国的传统文化的形式丰富多彩,不仅包括古文、诗词、书法、国画等形式,还包括对联、灯谜、古典小说等形式,国学的体系非常的庞大和繁杂,内容形式也多种多样,小学生很难进行全面的了解,加上如今的社会是现代语环境,对文言文的学习更是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在制定相关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时,应该结合小学生年龄段的特点,选择与小学生认知水平相符合的传统文化资源,并且还要将学生学习的需求尽可能的满足,让学生能够对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更加深入的理解,并掌握好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例如,在讲授课程中《美丽文字,中华瑰宝》这个课堂的时候,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在课前进行预习,通过网络或者书籍了解我国文字的演变历程,让学生从甲骨文到书,了解每一个阶段的汉字都呈现出不同的字体风格,明白构成中华文化史上亮丽风景线文字传承,从而树立起民族自豪感。教师可以在上课的时候通过故事、多媒体等手段,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感受祖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2、挖掘教材内容中传统文化
        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所以必须要注重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渗透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小学的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蕴含着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教师应该根据道德与法治教材的内容,充分挖掘出其中存在的传统文化,从而实现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优秀传统文化渗透的目标。
比如,在教授“开开心心上学去”这个课程时,可以将其中存在的两个课时的隐藏的传统文化发掘出来,如“上学啦真高兴”主要体现的是学生从家里到学校,以及家长的期待和角色的变化等,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开展一些有趣的小活动,并可以将课程中蕴含的传统文化设计在活动当中,让学生在活动中缓解紧张的上学情绪,尽快融入小学的生活当中,并帮助小学生树立相关的自豪感。
        3、开展主题活动,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体验感
        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调整教学活动计划,整合单元和学段教学内容,利用好学校传统文化主题活动前期的预热和活动结束后的余热,通过学生的参与和体验,在活动中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体验和感悟传统文化中承载的优良品质,引导学生学习和践行中华传统美德,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例如,教师利用“开学第一课”,组织学生开展正衣冠、敬孔圣、崇尚礼等庄严的仪式活动,体验对先师孔圣的尊敬,感受尊师尚礼的传统文化仪式。活动结束后,教师在讲“我是小学生啦”一课时,截取活动视频片段,通过充满“仪式感”的入学活动,感受小学和幼儿园的不同,帮助学生完成小学入学适应和学生身份认同。同时,激励学生要珍惜读书机会,勤奋学习,弘扬尊师重教的中华优秀传统美德,以积极的心态顺利开启小学生活。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和发展。
        三、结语
        总之,教师应认识到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并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制定出科学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让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得到可持续的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史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取之不尽的源泉[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7,(3):73-78.
[2]安生旺.《道德与法治》教学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实践探究[J].新课程·下旬,2017,(1):32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