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贵在“积累”与“迁移”

发表时间:2021/5/20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4月下   作者:秦风云
[导读] 语文教学要重视文言文教学,文言文教学最重要的是积累知识并灵活的应用知识。从而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九畹溪中学  秦风云   443623

摘要:语文教学要重视文言文教学,文言文教学最重要的是积累知识并灵活的应用知识。从而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积累;迁移
        随着宜昌市中考语文命题的改革,文言文阅读独占鳌头,不光是位置排在阅读板块的首席,而且分数比例也是越来越大,大概在18分左右。因此。文言文教学就更应该讲究质量和效果,这样才能在中考中获胜。近几年,我长期任教毕业班,多年的教学实践,让我积累了一点点经验,在这里和大家一起分享。
        一、文言文教学要让学生学会积累
        现在初中生上语文课流行的口头禅就是:一怕周树人,二怕文言文。可见,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一种恐惧心理,几乎人人都是“谈其色变”。虽然《人教版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学生:“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看似要求不高,但学生仍然害怕,究其原因还是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没有注重积累和迁移等多种因素造成的
        尽管有很多老师都说,文言文多读就能理解,我也认为很有道理。但这只是学习文言文的第一步。积累更是学习文言文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偏义复词、虚词等内容丰富,的确让人头疼,甚至望而却步。但这些文言词汇是基础,也是我们把握每一篇文言文内容的关键,因此,在平时的学习和阅读过程中,我们要注意积累文言词汇。积累也同样是有方法可循的。
        (一)、对于文言实词,要能分析常见的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现象。要对初中阶段重点实词的意思进行归纳、总结。比如“为”字在初中六册书中的意思可归纳为:⑴成为,变成。例:此何遽不为福乎?⑵做。例: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⑶作为,当作。例: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⑷是。例: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⑸以为,认为。例:孰为汝多知乎! ⑹被。例: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⑺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例:夫子何命焉为?(8)为了。例: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9)对,向。例:不足为外人道也。(10)给,替。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等等。当然它的意思或许还没列举完,只是教给学生积累的一种方法。
        (二)、对于文言虚词的掌握就更简单了,因为只有18个。即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只需要我们把在初中阶段学过的课文对它们进行归纳总结,就能了如指掌了。比如:“之”字。(1)代词。他、她、它(们)、这、那。(2)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3)动词。去、往、到。



        按照上述方法让学生对初中阶段学过的文言实词和虚词进行归纳、总结,然后牢记于心。这样学生用时就没有“书到用时方恨少”的遗憾了。
        二、文言文教学要让学生学会迁移
        课文始终只是一个例子,光弄懂书本上的知识是绝对不能在中考中获胜的,从近几年宜昌市中考语文命题来看,取材都在课外,这就要求学生把课堂学到的知识进行灵活运用,也就是知识迁移。这也是考察学生能力的一种表现。对此,我主要从两个方面培养学生的能力。
        (一)、先搜集,再判断
        宜昌市2012年一篇文言文阅读是《一卷冰雪文序》,这篇文章显然学生没有学过,其中有一个题是解释“诗文一道,作之者固难,识之者尤不易也”中“固”的含义,文章没读过,但初中阶段我们对于“固”字并不陌生,我在平常的教学中也是这样要求他们的:先想一想初中阶段这个字有哪些含义,再看哪种含义最符合该句的语境,我们就取哪种意思,而且中考绝对不会考我们没有学过的知识。于是学生就会搜集平常积累的关于“固”的用法。1、巩固、牢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国不以山溪之险。”2、固执;顽固。《愚公移山》:“汝心之~,~不可彻。”3、坚固。《赤壁之战》:“荆州与国邻接,江山险~。”4、本来。《公输》:吾义固不杀人等学生利用排除法很容易知道“作之者固难,识之者尤不易也”中“固”的含义就是“本来”的意思。
        (二)、先求同、再存异
        对于文言实词往往就那么几种意思,学生可以调集积累逐一解决,但很多时候也是有变数的,比如《狼》:一狼洞其中的“洞”就不是“洞口”的意思,而是一种特殊用法“名次用作动词”,在这里是“打洞”的意思。又如:秦王不说中的“说”不是“说话”的意思,而是一个通假字,“说”通“悦”,“高兴”的意思。因此,我给同学们总结了一个方法:当我们在理解一个句子的含义时,先调动我们的积累用排除法看哪种意思最符合语境,如果这些仍然不能解决的话,就应该想到某些特殊用法。比如:通假现象、词类活用等等。
        如果老师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长期这样训练学生,我相信学生的阅读能力一定会给你惊喜。当然,这些还只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些肤浅认识,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潜心教学,勇于实践,努力探求一条适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新途径,让文言文教学成为学生喜爱的课堂。
参考文献:
百度文库,叶春兰,初中文言文教学心得体会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