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共情研究概述

发表时间:2021/5/20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4月下   作者:张献英 朱梦迪
[导读] 共情是个体设身处地考虑他人感受的能力,能够有效地促进个体与人交往的能力和对社会生活的适应。目前关于幼儿共情的研究多从共情的概念、共情能力对幼儿发展的作用以及共情训练对亲社会行为的促进作用等,现对幼儿共情的研究进行梳理,以期引领大众在教育实践中关注和重视幼儿共情能力的培养和促进。

安徽阜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安徽阜阳幼儿师专附属幼儿园   张献英 朱梦迪   236015

摘要:共情是个体设身处地考虑他人感受的能力,能够有效地促进个体与人交往的能力和对社会生活的适应。目前关于幼儿共情的研究多从共情的概念、共情能力对幼儿发展的作用以及共情训练对亲社会行为的促进作用等,现对幼儿共情的研究进行梳理,以期引领大众在教育实践中关注和重视幼儿共情能力的培养和促进。
关键词:共情;移情;训练;
        一、引言
        近年来,共情备受研究者关注,特别是作为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动机源——幼儿共情能力更受学者们关注。国内外关于共情的研究较多,如对共情内涵、测量、影响因素等方面的,也有对共情发展特点及发展趋势的研究,但研究对象多以中小学生、大学生以及教师等为主,而对幼儿共情的研究不多,也没有对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梳理。
        二、幼儿共情的概念
        德国心理学家、哲学家利普斯最早提出移情的概念,认为物、自我和他者三部分组成了自我,其中他者的自我就是移情。此后,不同的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界定和定义。目前对共情的界定,通常认为共情就是移情,也称同理心,是个体对他人情绪情感的识别,并设身处地地理解他人,作出相应地情绪反应的过程。
        三、幼儿共情的测量
        评估共情最常用的技术是自我报告法,包括图画自我报告法、问卷自我报告法和实验自我报告法。针对幼儿这个特殊阶段,较多的采用图画自我报告法。图画自我报告法是结合图片展示来为幼儿讲述简短的故事内容,通过故事激发幼儿相应情绪,如Feshbach和Roe的共情情感状态测试,测验中结合图片呈现愉快、悲伤、害怕、生气四种情绪情感状态的故事内容,让幼儿描述倾听故事后的情感体验,幼儿共情得分根据幼儿报告的情感状态和故事中的情绪状态符合程度来界定。实验自我报告法也常从结合图片量表的形式用于幼儿阶段共情能力的测试。
        除了自我报告法,还有他人报告法,这也是较适合幼儿共情测量的一种方式。通过幼儿的家长、老师进行访谈或问卷调查,从而获得与幼儿有关的信息。
        国外也有根据生理指标(皮肤电和心率是常用的生理指标)、身体指标和语言指标来对成人共情进行测量,国内学者也借鉴此方式采用幼儿在特定情境中身体、表情和言语等编码指标来对幼儿共情能力进行测量。如朱龙凤等(2017)通过观测幼儿在助人情境和安慰情境中的行为表现和行为反应时间对幼儿移情能力进行评定。
        四、幼儿共情的影响因素
        对幼儿共情的影响因素的研究可以从两方面展开:一是个体内在因素,如年龄、性别等;二是外在环境因素,如父母自身因素、父母教养方式、后天的训练和人际交往等。
        1.性别和年龄
        国内较多的研究中发现学龄期以后儿童共情发展存在性别差异,女孩比男孩表现出更高的共情水平,房绍霞(2010)对大学生共情能力研究中发现,女生共情识别能力高于男生。这可能是源于文化中对性别的期待。人们更期待女孩表现出温柔、体贴、善于关爱他人。学前期儿童共情发展的性别差异并不显著。Bandstra以18-36个月的婴幼儿为研究对象,观察在他人悲伤、疼痛等情境中幼儿的共情表现,发现不存在性别差异。同时研究中发现年长儿童的共情能力高于年龄较小的儿童。由此可见,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共情能力逐渐提高,性别差异在学前期之后表现出来,在学前阶段是否存在仍需进一步的实证探究。
        2.父母教养方式
        父母在养育孩子过程中的态度和方式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发展和成长。父母教养方式对个体的共情能力发展的影响被多项研究证明。朱龙凤(2017)发现专制型教养方式与共情发展存在负相关,民主型教养方式与共情发展呈显著的正相关,可见不同教养方式对幼儿共情的促进不同。
        3.父母自身的因素
        除了父母对幼儿的养育方式,父母自身的因素如文化水平、社会化程度、品格发展等也会影响幼儿共情的发展。邢莉(2017)研究得出母亲的情绪温暖/理解与幼儿亲社会行为呈正相关。由此可见,父母自身的性格、文化水平、教育理念以及情感表达等对幼儿共情的发展有不同的促进作用。



        4.人际交往
        幼儿共情能力的发展也离不开人际交往情境。幼儿的人际交往主要表现为同伴的交往、师幼交往以及亲子之间的交往。有研究表明,同伴接纳程度高的幼儿共情能力较高。同时在共情对象上,幼儿更倾向于对同伴做出共情行为。李丹等(2005)研究发现幼儿共情反应与母亲的积极依恋呈正相关,与母亲的消极依恋呈负相关,说明良好的亲子关系能够促进幼儿共情能力的发展。
        5.教育训练
        目前已经有众多研究利用共情训练对幼儿进行一定的干预和培养,通过共情训练,幼儿共情能力得到明显提升。张其龙(1990)采用共情训练课程有效地促进幼儿共情能力的提升;张莉(1998)通过共情训练促进了幼儿分享行为的发展。还有许多的研究者利用共情训练改善幼儿的攻击性行为、社会交往技能、亲子关系等,其间幼儿共情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五、幼儿共情训练
        共情训练是,也成为共情训练,是通过一系列课程活动提高个人理解他人情绪、情感,进而对他人感同身受的过程。由于幼儿身心发展的特殊性,目前对幼儿共情的训练主要通过情绪识别训练、情境故事理解和讨论、角色扮演、情绪追忆和情境实验操作等。如李福芹等(1994)采用故事理解和扮演的方式对幼儿共情能力进行培养来探索共情训练对幼儿分享行为的影响,龚晓红(1999)在《幼儿进行共情训练》中提出除了表情识别、故事理解外,还应引导幼儿走进社会,观察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充分利用日常生活情景,强化幼儿情感体感以及通过家园配合,共同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共情环境。
        国内关于共情训练效果的研究较多, 李幼惠等(2013)对冲突情境和无冲突情境下幼儿助人行为进行共情训练,结果发现均有促进作用。马丹(2015)参考裴小倩设计的一套共情训练方案,从情感认知、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三个方面对幼儿进行为期两个月的训练,成功干预幼儿攻击性行为。
        六、小结
        目前对幼儿共情研究逐渐体系化,主要集中在幼儿共情的测量、幼儿共情的发展特点、影响幼儿共情发展的因素、幼儿共情对亲社会行为的促进和反社会行为的改善等,但仍存在一定的不足,需要深入探究。
        1.目前在共情概念的界定中,研究者都认识到不仅有情感认知的部分,还包括情感体感的部分,但在较多的研究中,对共情的测量以及训练则是从单一维度入手,导致一些研究结果的不同。因此,在综合的共情概念下,采用综合的测量和训练是以后研究的主要趋势。
        2.共情产生的机制研究不够深入。目前已有对共情产生脑区的研究,但目前仅仅限于心理理论和情绪唤醒研究中的理论假设,缺乏实证研究的支持。因此,可以结合ERP和FMRI等研究共情的神经机制。
        3.目前较多的研究结果表明共情训练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促进,也有较多的研究者提出了具体的培养共情的策略,但教育实践中依然没有得到普遍应用,因此除了完善和细化幼儿共情培养的策略,还应呼吁广大教师、家长们关注到幼儿共情发展的重要性,在教育管理实践中注重对幼儿共情能力的培养和促进。
基金项目:
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一般质量工程教学研究项目“共情训练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干预研究”(2018jyxm1094);
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一般质量工程教学研究项目“《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课程中‘互联网+体验’教学的应用研究”(2019jyxm0577)
参考文献
[1]朱龙凤,张献英.幼儿家庭教养方式、同伴接纳与共情的相关研究[J].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2)
[2]廖策权.亲社会行为的共情动机源[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98(07)
[3]龚晓红.如何对幼儿进行共情训练[J].教育导刊.1999(12)
[4]李福芹,叶文君,陈丽.共情训练队幼儿分享行为的影响的实验研究[J].心理科学.1994(05)
[5]李幼穗,韩映虹,陈淑芳.不同情境下共情训练对幼儿助人行为的影响[J].学前教育研究.2013(02)
[6]马丹.共情训练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干预研究[D].河南大学.2015
[7]房绍霞.重庆高校大学生共情能力对人际关系的影响研究[D].西南大学,2010.
[8]张莉.通过共情训练影响幼儿分享行为的实验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8.26
[9]邢莉.共情、母亲教养方式与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17.
[10]李丹,李燕,宗爱东,丁月增.2岁幼儿共情反应的特点:与自发帮助、气质、亲子互动的关系[J].心理科学.2005.2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