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高考地理试题分析与教学策略

发表时间:2021/5/20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4月下   作者:邱林英1 韦祥军2
[导读] 在党中央提出的“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大背景下,高考地理试题如何充分体现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和核心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又该如何将这项任务落到实处。本文将以2020年高考全国Ⅲ卷地理的第37题为例谈谈以上两个问题。

1.广西贺州第一高级中学        邱林英1   542899
2.广西贺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韦祥军2   542899

摘要:在党中央提出的“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大背景下,高考地理试题如何充分体现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和核心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又该如何将这项任务落到实处。本文将以2020年高考全国Ⅲ卷地理的第37题为例谈谈以上两个问题。
关键词: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高考试题分析    教学策略  
        在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的基础上,教育部以“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提出了中国学生发展的六大核心素养,其中,高中地理的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四个方面,地理核心能力主要指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近年的地理高考试题在落实立德树人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地理的核心素养和核心能力的培养要求。以下将通过对2020年高考全国Ⅲ卷地理的第37题的分析来看高考地理试题中核心素养和核心能力的考查。
        一、真题回顾
        (2020年高考地理全国Ⅲ卷)3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毛乌素沙地中流动沙地、固定沙地与湖泊、河流、沼泽等景观并存。上述景观在自然和人文因素影响下可发生转化。1995~2013年,流动沙地趋于固定,湖沼面积减小。一般而言,风沙沉积越多,风沙活动越强。某科研团队调查1万年以来毛乌素沙地东南部湖沼沉积和风沙沉积数量的变化,结果如图8所示。图9示意毛乌素沙地1995~2013年气温、降水的变化。


        (1)分别简述图8所示Ⅰ、Ⅱ、Ⅲ三个阶段湖沼面积和风沙活动的变化特征,并归纳湖沼面积与风沙活动的关系。(8分)
        (2)说明毛乌素沙地1995~2013年流动沙地趋于固定的自然原因。(6分)
        (3)毛乌素沙地1995~2013年湖沼面积减小,试对此做出合理解释。(6分)
        (4)近些年来,毛乌素沙地绿化面积逐渐增大,有人认为“毛乌素沙地即将消失”。你是否赞同?表明你的态度并说明理由。(4分)
        二、高考试题落实学科素养和核心能力考查
        整道题以时间为主线,借助图文材料和设置的问题,要求学生对毛乌素沙地的过去、现在、未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探究,材料以“1万年以来毛乌素沙地东南部湖沼沉积和风沙沉积数量的变化”来引导这一万年来该地自然环境所发生的变化,过去“毛乌素沙地中流动沙地、固定沙地与湖泊、河流、沼泽等景观并存”,现在“毛乌素沙地流动沙地趋于固定,湖沼面积减小”,未来“毛乌素沙地即将消失”。整道题的解答,立足于毛乌素沙地的自然环境特征,强调学生的区域认知素养,落实了教材必修三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中的“荒漠化的防治”的教学内容。而每一个小题在学科知识的落实、核心素养的体现和核心能力的考查都是有所不同的。
        第(1)小题是一道描述特征的题,通常是通过读图,看到什么写什么,侧重于考查“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核心能力,但这又有别于我们平时所说的简单的“看图说话”,因为题目要求描述的是“湖沼面积和风沙活动”,而图中所给的是“湖沼沉积和风沙沉积”,学生首先要理解“湖沼面积和湖沼沉积”及“风沙活动和风沙沉积”之间的关系,进而将图中“湖沼沉积和风沙沉积”转成““湖沼面积和风沙活动”进行特征描述,要求有较强的读图、转图、分析事物之间的关系的能力。此外,这道题有两个设问,我们还要注意几个关键字词:“分别”、“变化特征”、“归纳”等,第一个设问要求分阶段去描述变化的特征,属于动态的描述,所以要用上表示“变化”的词语,第二个设问则不能再进行分阶段表述,要进行“归纳”性总结,考查学生的归纳总结概括能力。
        第(2)小题是一道自然原因类分析的题。要求在了解毛乌素沙地的自然环境特征的基础上,运用“沙丘固定(活化)的影响因素”的学科知识来回答问题,题目巧妙的用“1995--2013年”这个阶段性的词语将学生引向分析图9来获得答题要点,加上“趋于固定”一词,也就暗示了要从图中气温和降水的变化特征来分析。题目中的“自然原因”使本题的答题要点有别于第(3)(4)两小题。图9分别是年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变化曲线,要求学生根据图中所示描述出气温和降水的变化特征,进而推出在这两者的影响下,“植被覆盖率的增加”而达到固沙目的。
        第(3)小题也是一道原因类分析的题。题目将时间界定在与第(2)小题相同的阶段,由第(2)小题在自然条件的变化之下“流动沙地趋于固定”,推知该地的生态环境有所改善,而“湖沼面积减小”主要的影响因素应该是人为因素,则此题就可以落实到“干旱地区水资源减少的人为因素”这一知识点。
        第(2)(3)两小题通过图9解读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和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核心能力,这两道原因类的题的分析,则考查“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找到两小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构建不同的答题方向和答题要点则体现了“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
        第(4)小题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这类题通常言之有理均可得分,关键是该如何找到准确的切入点使之真正的“言之有理”。“毛乌素沙地即将消失”这一论点来源于毛乌素沙地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已经逐渐由沙漠变成了绿洲,植被覆盖率达到了30%以上,真正践行了习总书记的“将内蒙古建设成为我国北方的生态屏障”。毛乌素沙地的未来将走向何处?是人类在遵循自然规律的改造下和治沙技术的不断进步中“消失”?还是在这一万年来,各自然要素的改变及相互的作用下依然是“沙地与湖泊、河流、沼泽等景观并存”?这道题充分体现了“人地协调观”和区域可持续发展观,也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强调了“一分为二的看问题”、“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这是整个37题内容与学科素养的升华。
        纵观整个37题我们发现,这四个问题的设置是层层递进的,先是简单的“描述和阐述”,接着是“综合分析”,最后升华为“论证和探讨”,整个题回归学科知识考点,将核心素养和核心能力的考查很好的融合在考题中。
        三、基于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教学策略
        1.“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核心素养与核心能力的引导下,高考地理题越来越灵活,不断的推陈出新,能力的考查越来越突出,“背多分”、“模板走天下”已成为了历史。但是所有的考题均基于地理学科的基本原理与规律,教师在给学生讲清楚各种原理与规律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学会去总结归纳、去演绎。比如本题的“沙丘固定”与“沙丘活化”的答题角度应该是一样的,具体内容的阐述角度不同而已。再如2020年高考全国Ⅲ卷的第36题,有人认为这道题主要考点为旅游地理,但是细细研究会发现,这仍然是一道区位分析的题,只是由过去传统的工农业的区位转变为了现在的服务性行业的区位分析,依然可以用区位分析方法答题。
        2.注意分析每小题之间的联系,理解出题者的意图。近几年的高考题我们发现,每一道大题下的每一个小题都是用主线串联的,而每个小题考查的内容和方向是有联系而又有区别的,除了以上分析的2020年高考全国Ⅲ卷的第37题,还有2019年高考全国Ⅲ卷的第36题第(2)--(4)小题,看似都是区位(原因)分析,但是由“医疗保健业”--“医疗保健中心”--“保健园”范围不断的缩小,重点考查内容的指向也各不相同。
        3.做一部“行走”的百科全书。为了避免区域性考生的优势,达到更好的考查核心素养和核心能力的目的,我们所看到的许多的试题的区域和素材选择都是我们并不了解的,甚至从未接触过的,但是我们要相信“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老师在进行试题讲评时不能仅仅只分析题目和答案,而应该通过各种途径去搜集相关资料,给学生讲解这道题的出题背景和与之相关知识,努力让自己成为一部“行走”的百科全书,让“一道题”转变为“一个区域”的整体认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4.强化训练,规范使用地理术语。在平时的训练中,要教会并训练学生抓住题目的关键字词进行审题,围绕关键字词,构建答题要点,注意正确因果链的构成,尽量要求使用地理术语,使答案简洁明了而又有科学性。
        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和核心能力落实在了高考试题中,更应该落实在日常的教学中,把握好“立德树人”的基本要求,引领学生向更高的目标奋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文科)[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文科)[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