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基于班级文化的民主启蒙教育网络的构建

发表时间:2021/5/20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4月下   作者:梁世累
[导读] 本文着眼于目前小学公民教育的短板导致小学生民主意识单薄的现状,提出基于班级文化的民主启蒙教育网络构建的途径和策略。试图从班级经营文化、班级制度文化及班级活动文化的层面渗透民主意识的启蒙。寻求班级文化与民主意识启蒙教育的契合点,将两者有效融合,提高学生的民主参与热情,增强民主决策能力,培育民主责任感。

浙江温州苍南县江滨实验小学  梁世累  325800

摘要:本文着眼于目前小学公民教育的短板导致小学生民主意识单薄的现状,提出基于班级文化的民主启蒙教育网络构建的途径和策略。试图从班级经营文化、班级制度文化及班级活动文化的层面渗透民主意识的启蒙。寻求班级文化与民主意识启蒙教育的契合点,将两者有效融合,提高学生的民主参与热情,增强民主决策能力,培育民主责任感。
关键词:班级文化;民主启蒙;网络
        “民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我们所提倡的“素质教育”中隐含着民主教育的精神。而民主教育中所蕴含的对人的尊重,是学生个人成长的基石。因此,民主教育应该是当今中国教育的时代主题。那么,结合班级的实际情况,基于班级特色的文化建设,教育学生懂得在集体中平等待人,有事和大家商量,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学习过民主生活,对小学生进行民主意识启蒙教育成为当下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一、培育班级“经营文化”,提高学生民主参与热情
        班级是德育的主阵地,也是孩子学习知识、学习做人的人生训练场,班级经营氛围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孩子们民主意识的萌芽。所以,老师应该努力创建一个民主的班集体与和谐班级经营文化
        (一)科学设置服务岗位是民主参与的前提
        如果学生对这个班级没有任何感情,没有任何参与班级经营的意愿,那么这个班集体仅仅是一个“躯壳”,没有血肉,没有灵魂,单靠班主任一方面的管理经营也是毫无价值的。所以,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必须要有一股强大的班级凝聚力。这股凝聚力源自人人参与的热情。在小学阶段,学生充满活力和自信,对班级充满期待,更重要的是他们都希望在老师、同伴、家长面前好好地表现。鉴于此,可以在班级里实行“一人一岗”班级经营机制,不论学习和行为习惯多不好的学生,都可以根据他们的特点为他们安排任务,目标呈现层次性,只求纵向进步。比如,可以在班级设置四种类型的岗位:表率类岗位、学习类岗位、纪律类岗位、服务类岗位。表率岗具体人员为:大队委、班长、宣传委员、体育委员、文娱委员,他们统管全局,着眼于班级的整体荣誉,协调好班级的各项事务;学习类岗位成员为:小老师、学习委员、课代表等,他们组织好各类学习和竞赛活动,定时检查和指导学生作业,协助老师完成教学活动。这部分学生在学习上要稍微突出,学习态度要端正。纪律类岗位成员为:纪律委员、值日班长、两操管理员、卫生管理员、就餐管理员等,他们主要由一些在学生中比较有威信的,能带动一批学生的同学来担任。他们成绩不一定好,甚至平时还喜欢调皮捣蛋,破坏课堂纪律,让他们担任纪律委员,不但能进一步提升他们在同学们心目中的地位,而且也在无形中给他们增添了一份约束,同时也增加了他们对自己的信心,让他们也看到了自己身上的闪光点。服务类岗位为:图书管理员、财产管理员、花卉管理员、班级小使者等。这些岗位,虽然微不足道,看起来似乎只是为大家服务而已,没什么特权。但这些岗位的设置,却能衡量一个学生是否有为他人服务的心,体现了学生的个人品质和生活素养。
        (二)精心设计经营模式是民主参与的保障
        在班级民主管理体制方面,老师可以采取动态的“日报周汇”制度:每项任务的负责人每天都要将一天的情况(包括先进和后进)汇报给当日值日班长,对于表现较好的学生,由值日班长在班级四项竞赛栏里贴星奖励,对表现不好的学生,根据班级相应规定予以惩戒。而表现特别好的(如参加学校竞赛获奖)或表现比较恶劣的,都定期向班主任汇报或即时汇报,由班主任亲自处理。每周,班干部召开例会,每项事务负责人向班长及全体班干部通报当周班级各方面情况(包括一周来各自做的工作,比较好的情况,令人不满意的地方等等),对先进的人、成功的事予以充分肯定,提出表扬,对后进的人,缺憾的事大家共同查找原因,理出解决的对策,有困难及时向班主任求助。这项制度不但能提高班干部的组织议事能力,团结协作精神,而且能让全体同学及时了解班级的发展状态和班级的努力方向。
        指导学生民主、自主管理也需要将师生“捆绑”在一起,螺旋上升。师生共同体验“在传承与创新中迂回前行”。实践证明,这种民主管理模式的核心是变“靠”为“扶”,让学生自己去参与、感悟,在参与管理的过程中明理,体验成长的快乐,民主的力量。
        二、形成班级“制度文化”,提升学生民主决策水平
        任何组织机构要正常运行,制度健全是关键,班级也一样。要使学生在班集体中逐渐树立民主意识,必须先形成班级制度文化,让他们在这种文化熏陶中感受制度的魅力。
        (一)科学制定班级制度是民主决策的依据
        制度是一种规则和行为规范,用制度来管理班级,既可以让老师从繁琐中解脱出来,又可以优化班级的民主氛围,使民主决策做到有依可循。
        所以,首先就是要做到科学、民主地制定班级制度。制度的制定要有良好的学生基础,是学生意志的体现,如果制度仅仅表明了老师的意志,仅仅是老师意志的化身,那肯定是不能深入人心的;更不能是班干部的意见,那样也会走入主观、片面的境地。所以,优质的班级制度的制定先要在班上广泛征求全体学生的意见,让所有的孩子都参与到制度的制定中来,让他们成为班级的主人,以一种主人翁的姿态为班级制度的制定献计献策。在孩子们充分表达自己意愿和意见之后,再由老师组织一批学生将所有的意见汇总,利用班会课的时间由全班孩子逐条举手表决,在表决的过程中逐条加以分析和改进,最后形成刚性条文。制度形成后,在班上张榜公布试行,用一周时间让每个孩子熟悉、理解具体条款,利用班会、小组学习等手段学习、解释班规的条款。让班级制度融入到每个孩子的心里,内化为孩子的自觉行动。



        (二)规范执行班级制度是民主决策的保证
        班级规章制度虽然是班级制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班级制度的制订并不等于自然而然地形成了班级制度文化,关键是如何实施,实施过程才是民主管理的过程。在抓好制度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应注意以下两点:一要对学生加强宣传,使学生正确理解各项规章制度的内容,明确规章制度的作用,从而将带有强制性的要求变为学生的自觉行为;二要积极创设条件,使规章制度能够更快、更好地实施。
        其次,制度的制定和实施最终的归宿是实现班级学生的自我管理。老师不能在班级管理中,事事亲自过问、亲自处理,把制度放在一旁,挂在墙上,将学生视为被管理者、受教育者。这样的管理是对制度的不信任,是对学生成长和发展的漠视。导致学生处处都依赖老师,自我意识淡薄,老师每天既耗去了大量的工作时间处理事务,又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民主自觉性。所以,老师一定要在制度形成后,着力培养学生的制度执行力,让制度化解矛盾和问题。
        三、优化班级“活动文化”,强化学生民主责任意识
        陈为军导演的中国长篇纪录片《请投我一票》获奥斯卡奖,正因为它用独特的视角展现小学班级选举中,出现贿选、拉票、威胁等现象。可以说,整个社会的选举与民主中的不良之风都隐含在纪录片主题之中了。当然了,我们从这部纪录片之中也可以直接看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和对于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些制约因素。让孩子从小在健康、公平的选举环境中体验、参与、成长显得尤为重要。
        (一)广泛开展选举活动是民主责任意识的启蒙
        如果班集体是一条大船,那么,老师是舵手,班干部就是船桨。如何使大船平稳地向前行驶呢?如何使全体学生甘心置身于这条大船中呢?班干部的民主选举就是老师该采取的最佳策略。
        首先,必须清楚小学民主选举班干部的重要性。只有我们认清了事物的本质,才能找到行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在小学,民主选举班干部不应该是一种随大流的“噱头”,更不是民主管理的华丽外衣,而是为了让学生在这样的集体氛围中找到自尊、自信、信任和归属。它是一种策略,同时是学生的心理需求。民主选举活动基本上可以分为三个步骤。
        第一步:选情畅想。不论是怎样的孩子,他都有被重视的渴望,都有被发掘和尊重的需求。可以肯定地说,在小学阶段,学生都希望自己能成为班干部,为班级、同学做事,受人重视。所以,在民主选举班干部之前,老师可以采取各种方式让学生毫无顾忌地展开畅想。学生可以写一篇文章,比如“假如我是学习委员”;可以写一篇自荐稿,如“我想竞选班长”;也可以向老师书面推荐班里优秀的同学等等。让孩子们在民主选举前就融入并感受浓郁的民主气氛。
        第二步:表决评议。这是民主选举最重要的环节,也是关键环节。这一过程中,老师要把握选举动态,循序渐进、有条不紊,让参选人和选举人都充分发挥各自职责。首先,老师可以征求大家的意见,将班级需要的服务岗位都列举出来,让学生分析每个岗位的职责,以及各个岗位负责人应具备怎样的素养和能力。做到岗位明确、职责明确、定位明确。然后进行自由竞岗。候选人可以是自我推荐、同学推荐、老师推荐。候选人产生后,让每个人在同学面前阐释自己的优势,充分展示自己的风采。同时,接受同学的当场质询,坦诚面对自己的问题,这样做既有利于选举人的理性判断,更有利于候选人反思自己,接受监督。选举投票结束后,老师还要征求获选者的意见,双向选择岗位,这样的选举才会符合选举者和被选者双方的意愿,才能充分体现民主选举的意义。
        第三步:轮换机制。众所周知,“垄断”之下无民主。如果一个集体的管理岗位长期由几个学生“霸占”着,那么,集体里其他孩子就没有机会参与到民主管理中,就会对集体失去认同感和信任感。另外,长期“霸占”岗位的学生就会滋生优越感和惰性,失去上进的动力。所以,我们可以采取“差额选举”,将岗位与人员以1:2,或者1:3的比例进行选举,然后将选出来的优秀学生进行轮换,以“值日班长”的机制管理班级,这样既可以适时锻炼更多学生的管理能力,让有能力的学生一展身手,打破思维惯性,防止出现民主的假象;同时,也确保了班级秩序的稳定正常运行。可以说,这种机制为民主选举提供了后备人才,奠定了充分的基础。
        (二)情系校园和社区是民主责任意识的动力
        都说受民主性教育的儿童具有更多的责任感。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要使学生具备公民意识、民主意识,首先要先提升学生的责任感。对孩子来说,责任感是实实在在的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让孩子在家庭、社会上上感受责任的分量,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走出自我中心,强化对他人和周围环境的责任心。
        所以,老师必须带孩子关注校园,走进社区、走进自然,从学生身心特点出发,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以活动为载体对学生进行责任感的培育。比如开展“一帮一,一对红”的同伴互助活动,“假如我是老师”的主题队会,“美丽的自然”短途观光,“创建文明城镇”征文比赛,“海峡两岸情”知识竞赛等。从爱同学、爱父母、爱老师,到爱家乡,直至爱祖国、爱社会主义,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此外,还可以利用节假日,带学生走访家乡的山水,帮助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组织学生以“我们是小草,让大地披上绿装,小鸟尽情欢唱”,“我为校园披绿装”,“我们是小树,撑起一片蓝天”为主题,刊出班报、班刊,召开“争当环保小卫士”主题队会,支持鼓励学生参与环保征文或公益活动。让学生在搜集材料,整理数据及参加活动的过程中,了解目前的环境状况,学到环保知识,树立环保意识,实实在在地让学生体验人与自然的关系,使学生关心环境,保护环境,热爱大自然的美好人格得到培养。同时,他们会觉得,这个世界是我们大家的,我们是社会的主人,每个人都有一份让社会更美好的责任,民主意识无意中生发。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