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深度学习在数学课上真实发生

发表时间:2021/5/20   来源:《基础教育课程》2021年5月   作者:肖生龙
[导读] 数学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当前课堂仍然存在着“重教轻学”现象。
惠州市南坛小学鼎峰分校     肖生龙    516001 
                   
        数学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当前课堂仍然存在着“重教轻学”现象。造成了教学活动脱离学生的实际学情,学生缺少了对知识自主建构的过程,更缺少了独立思考有效表达的机会,同时也缺乏了对问题解决方法与策略的体验,而这些问题恰恰是学生深度学习、数学素养生根发芽的沃土。
        从学生学习的视角出发,深度学习不在于过度加大学习的广度与深度,是指在从事数学学习的活动中,学生在活动中有数学的发现、数学的表达、数学的思考、数学的方法等,自主参与、独立思考、自主体验与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实现三维目标的立体落实,最终切实地发展自身数学素养。深度学习具有学习目标“深层”、学习过程“深入”、学习结果“深刻”的特点。鉴于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让深度数学真实发生。
        一、研究学生要“深入”,了解教学的真实起点
        波利亚曾说:“教师讲什么并不重要,学生想什么比这重要一千倍。”深度学习是建立在充分把握让学生具有已有的经验,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产生深刻的体验与独立思考。最基本的在于以符合学生的认知基础为原则设计的有效数学活动。
        同样是面对采用何种方法去探索三角形内角和。第一位老师对于学生的回答,并未积极引导,便自己揭晓了其他探究方法,学生此刻的思维处于被动状态,对于接下来的操作环节只是机械的模仿,效果自然不佳。而第二位老师面对学生的疑惑,顺势提出“180度,你想到了什么角”,让孩子们瞬间得到了灵感,思考出诸多新的探究方法。这正是得益于教师读懂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读懂了学生已有知识背景和学习困难,才能有效促使学生主动而又富有个性地学习,帮助学生有效地开展数学活动,并在活动中思考,在体验中积累了一定的学习经验。只有尊重儿童的思维、经验、个性的差异,才能把握深度学习的起点,才能真正使学生成为主动学习者。
        二、钻研教材要“深究”,把握数学知识本质
        张奠宙认为数学本质包涵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数学规律的形成过程,数学思想方法的体验,数学理性精神的体验。在课程改革理念之下,整体联系,持着质疑解惑的态度深度解读教材,挖掘教材素材价值所在,抓住数学本质问题所在,把握数学知识本质。深度学习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之上,只有理解知识的本质内涵才能举一反三迁移应用。
        面对《面的旋转》一课,老师经过对教材的“深究”,牢牢把握平面图形绕轴旋转形成立体图形这个数学本质。进行了这样的教学设计:先港珠澳大桥介绍视频引入,让学生直观感受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之后从面动成体中形成的圆柱,进行旋转长方形的操作。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想象、观察、操作、展示、演示等活动,不仅能从立体图形想象出它是由什么平面图形经过旋转得到的,还能从组合平面图形想象出旋转后的立体图形。就这样层层深入地感受面的旋转,积累了丰富的活动经验,提高了学生空间想象力。
        接着,在由长方形绕轴旋转一周形成圆柱之后,思考“长方形变成直角梯形,直角梯形绕轴旋转一周会形成什么图形”,让学生思考形成的圆台,接着直角梯形变成直角三角形,再次让学生猜一猜直角三角形绕轴旋转一周会形成什么图形。猜想之余,让学生拿起学具动手操作,观察到所形成的圆锥。在研究圆柱和圆锥特点时,引导学生从点、线、面的角度去思考,用看、摸、滚、剪、切的方法去研究和归纳圆柱圆锥的特点。最后,让学生发现“圆柱和圆锥在生活与生产中的应用”。
如此钻研教材,把握准教学内容的本质所在,掌握住数学知识本质内涵,才能在数学活动中学生全身心地积极参与,从直观到抽象,从平面到立体,在动手操作、大胆猜想、仔细探究中获得数学核心知识,把握数学本质与思想方法,提高数学思维能力,获得有意义地发展,实现真正的深度学习。
        三、教学内涵要“深刻”,促进学生数学思考
        深度学习的本质是数学思考,如果数学活动只停留在动手操作的外在形式上,学生仅仅是“操作员”的话,无亚于“鹦鹉学舌”,那也去失去的数学活动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和发展数学素养的价值。
在《3的倍数的特征》一课,尝试让学生先找出3的倍数,再通过集体探究讨论来揭示3的倍数的特征,这是个自主发现与感悟的过程,突出人为设置的数字表,触及倍数核心本质。通过让学生独立自主思考,形成自己的想法;真实充分地表达,产生思维的碰撞;经历关系的推理,生成相关的问题。课堂教学不再是只重视结果,轻视过程,而是通过学生试错质疑辨析,感悟、体验知识本质,强化对知识点真正理解。
        在《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教师设置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的问题情境,教师在探究活动之前,重视对学生思维的启迪。当学生说可以测量时,教师肯定之余,又提出新的思考量出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就能证明所有的三角形吗?要量多少个才够呢?三角形太多了怎么办?让学生在不断地思考中学会更全面地思考问题从不同角度分析研究。尝试让学生经历“设疑猜想——探索验证——解释应用”探索与发现的过程,从而进一步认识和体验三角形的特点,并在思考、探索、交流、应用的过程中,领悟不完全归纳法得出猜想这一数学思想。
        苏娜丹戴克说过,“告诉我,我会忘记;展示给我看,我会记住;但让我参与,我会真正理解。”小学数学教与学的活动,需要建立在深入研究学生,深究教材的基础知识,理解教学的真正起点,把握数学知识本质所在,使教学内涵更“深刻”,促进学生积极参与,产生数学思考,真正地让深度学习发生,让数学素养得以发展。
参考文献
[1]程明喜.小学数学“深度学习”教学策略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2019,28(04):66-70.
[2]马云鹏.深度学习的理解与实践模式——以小学数学学科为例[J].课程.教材.教法,2017,37(04):60-67.
[3]郭华.深度学习及其意义[J].课程.教材.教法,2016,36(11):25-3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