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地方戏曲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发表时间:2021/5/20   来源:《基础教育课程》2021年5月   作者:刘冰
[导读] 传统戏曲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乡村振兴战略”可资利用的重要资源。地方戏曲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具有厚重的历史源流、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巨大的文化价值。

淮安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淮安市博物馆  江苏淮安    刘冰  223000

摘  要:传统戏曲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乡村振兴战略”可资利用的重要资源。地方戏曲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具有厚重的历史源流、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巨大的文化价值。我国地方戏曲种类丰富,伸手群众喜爱,然而目前传承和发展却面临瓶颈。为繁荣地方戏曲,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更好的传承和弘扬中华戏曲艺术, 需要在新时代农村文化建设中振兴戏曲,需要政府扶持地方传统戏曲的发展,并结合时代精神创新剧目,同时要结合当前的乡村旅游借势发展。
关键词:地方戏曲;传承;创新
        一、传承与发展传统戏曲艺术的意义
        (一)戏曲艺术是历史进程中劳动人民的思想结晶
        从历史发展历程来看,一个民族的文化是否繁盛且具有生命力的标志性特征是在于本民族是否能尊重和延续地方文化传统。我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组成的国家,华夏传统文化历史悠远,在农耕社会背景下伴随着劳动人民的日常生产活动而产生了诸多戏曲、民歌、民族节庆等民俗音乐艺术,这些艺术文化在历代氏族的迁徙过程和世代更迭中通过口传心授的形式流传至今。对于以非遗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戏曲进行传承的意义在于其一方面反映出我国人民聚居地区域文化特性,对于研究区域性民族艺术和多元文化的历史性构成提供了实证研究材料;另一方面地方戏曲也是劳动人民精神创造下的产物,是取材于日常生活的艺术化反映。
        戏曲艺术凝结了民间村落文化中独特的审美观,是劳动人民的思想结晶。人们在婚丧嫁娶、宗教崇拜仪式、地方民俗节日的场合进行歌舞戏曲表演,其艺术美兼具了实用性社会功能目的和象征性美学特质。将生活中的事件作为创作素材进行加工提炼汇聚成艺术作品,不仅对于本土民俗民风进行情境刻画,同时也是民众对于伦理道德、民族精神的思想集中体现。
        (二)戏曲艺术保存是乡村振兴建设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乡村经济文化的发展是国力兴盛的直接反映。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西方工业技术理论引入和自主工业制造业的兴起,在经济腾飞和科技创新方面都打下了较丰富的物质基础。乡村振兴的提出,除了在经济领域提高农村人均收入、解决农民就业问题之外,还提出了建设文化乡村、绿色乡村的文化发展对策。
        文化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五个振兴”之一,深刻贯彻了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一起抓的重要思想。既要振兴和壮大农村经济,同时也要在思想方面注重于培养民俗文化中的道德伦理、乡风民俗的淳朴思想。地方戏曲作为乡村文化的艺术结晶,其保存和“活化”利用问题也成为了当今乡村振兴文化战略中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对非遗类地方戏曲的文化扶持,可以充分挖掘乡土文化资源,打造文化乡村、生态乡村的旅游文化产业;另一方面通过非遗艺术保护工作的展开,可以培养新一代的乡村文化人才。
        二、地方戏曲艺术的传承与发展现状
        (一)现代城镇化建设让戏曲艺术文化逐渐衰退
        随着现代城镇化的推进和城市边缘范围的扩大,城乡结合地区也逐渐纳入市辖区范围。在市场经济的引导下,农村居住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现代化工业文明和新机器、新设备的投入让人均生产指数和生产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并获得了可观的经济前景。但从保护传统文化角度来看,在现代化社会逐步建立的同时也在淡化本土戏曲文化的艺术表征。
        现代建筑以统一性风格和实用功能目的为特点,乡村古民居文化以血缘、氏族维系而成的社会关系体系为基础。各地村镇中聚族而居的人文环境也造就了千姿百态的地方戏曲种类,氏族宗亲常以独具特色的唱腔、曲牌和戏曲程式来区分文化疆域中的我者、他者。在戏曲表演场合中,以村社、族群为群体单位对戏文唱词、唱腔旋律进行规范限定,以此进行族性界定从而形成文化中的族群边界和族群认同。换言之,古村落民众集体参与和观瞻地方戏曲表演这一社交活动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强化族内联系和安全心理诉求的作用。
        随着现代城镇化建设的兴起,对于农村中所存在的环境卫生、医疗等问题有诸多实质上的提升。但是,戏曲艺术作为村落文化中的重要部分,其现存人文生态环境遭到了现代工业的文化压制。现今地方戏曲的文化弱势也反映出对于艺术文物保留、戏曲文化生态传承等方面所暴露出来的关键性问题。
        (二)现代潮流文化对于戏曲艺术的冲击
        互联网网络平台的搭建对于传统纸媒形成了巨大冲击,直播、在线视频和新媒体等网络媒体可以让农村居民足不出户地与世界潮流互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对于网络环境的改造有利于农村住户打造优势农产品和绿色养殖农产物的促销平台,同时还可使用多媒体广告宣传绿色乡村、文明乡风的生态旅游文化,在经济收入上和知名度上都给农村扶贫带来了诸多利好。
在农村促进和推广网络建设取得卓越成效的同时,也对戏曲艺术的传承现状带来了一定的冲击。许多新媒体对于流行时尚和潮流风格的偏重导向,造成了传统民俗食物制作、民族服饰制作和地方民歌、戏曲艺术在乡村文化生态中被疏离的境地。在世界文化大行其道中,乡村青少年对于本土传统剧目接触越来越少,特色剧种在传承中难以为继。
        (三)公共文化空间压缩让戏曲艺术发展空间受限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提出:“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在传统的乡村民居环境中,宗族和村社都利用公共文化空间举行节日仪式、宗教祭祀、社火和民歌会等戏曲表演和民俗活动。


从社会职能目的来看,在公共文化空间举行乡村节庆活动有利于拉近村民乡亲彼此之间的距离、巩固本族群文化并维系和巩固社会和谐稳定。从文化根源和传承角度来看,通过民俗节庆和仪式活动为文化载体和传播媒介,可让广大民众加深对于民族之魂、文化之根的重要认识,对于保持本土乡贤文化有重大意义。
近年来住房商品化在全国范围的铺开,农村住房也开始以现代化住宅小区建设为主,以往聚族而居的传统民居环境业已日见稀少。同时,在对于乡村经济开发的过程中,旅游经济的过度开发让部分人在趋利心理下对传统意义上的公共文化空间进行了破坏。以往逢佳节举行戏曲表演活动的场所被超市、歌舞KTV、电影院等现代娱乐设施所取代;族系宗亲集体观看剧目活动的社会交往行为也被现代化的网络社交工具所替代。从文化意义上来看,伴随公共文化设施及其文化表现空间的范围受限,乡村地区民间戏曲文化的独特性也在逐渐被现代公共文化空间所营造的快时尚文化所同化。
        (四)农村空心化形成人才流失,导致传承人后继乏人
        改革开放以来,大中型城市的相继涌现给劳务市场带来了用工热潮。大量的农村青壮年从经济收入、生活环境等方面考虑相继脱离农村前往城市参与基建工作。农民工进城务工热成为近年来各城市人力资源调配上的热点现象,但同时也对农村地区的人员构成和产业结构造成了诸多难题。由于青壮年向城市劳务市场涌进,我国出现了较为严重的乡村空心化现象。致力于传统意义上的口传心授式研习的人愈来愈少,从而导致了现今许多国家级戏曲艺术在传承人培育方面陷入后继无人的境地。
        三、乡村振兴战略下地方戏曲艺术的传承路径
         (一)政府部门发挥职能作用,提升民族向心力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过程中,政府部门作为国家相关政策的实施部门应该发挥其行政职能作用。从建设生态乡村、文化乡村的目的出发,以挖掘、提高地方戏曲艺术作为振兴乡村文化的切入点;由文宣部门作为主导方会同县乡相关部门对地方现存戏曲艺术种类和繁衍现状进行深入的调查。
对于传承和保护戏曲艺术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政府牵头来推进非遗戏曲传承项目的实施,把弘扬本土民俗风尚和表现地方特色剧目展演作为提高乡村振兴软实力的象征。二是宣传部门在公共文化场所对曲艺、地方戏曲举行系列文艺展演活动。通过向社会公众普及传统地方艺术来提高居民的文化保护意识,并以此对和谐乡村的文化形象塑造提供支撑。第三是通过走访调查,将乡村现代生活与文娱产业相互融合,这一方面有利于艺术文化的活态传承,另一方面可利用本土特色艺术,适度开发乡村文化旅游项目。
        (二)加强当地居民主人翁意识和主观能动性,推动艺术市场繁荣
        除了政府部门出台对于非遗的保护政策之外,广大居民也应该参与和加入到保护地方戏曲艺术活动中,提高居民对于本土传统艺术保护的主人翁意识,树立保护意识和传承理念,推动艺术市场的发展和繁荣。
        传统戏曲作为本土文化艺术载体,承载着历史进程中历代劳动人民的思想结晶。民众参与到保护地方戏曲活动中,可以在剧目作品中领略到传统文化之魂,加强本土居民对于家园文化和故土意识的情感认知。
        (三)加强公共文化设施投入力度,发展新农村文化产业
        从长远来看,致力于发展新农村文化建设是保护和推动民间艺术发展的重要措施。地方戏曲艺术作为农村文化的艺术外化显现,在其内涵和外延中具备了极大的文化纵深扩展空间。同时,将戏曲表演与公共文化设施相结合也顺应了我国现今对于发展乡村文化产业的历史潮流,可以将发展农村地方戏剧文化产业作为切入点来进一步提升农村居住人口的精神文明建设。
        在农村兴建公共文化设施对民间艺术的传播有以下意义:其一,通过公共文化设施中地方戏曲的推广,可让更多的年轻人对于本土尚存的戏曲进行了解,利于弘扬民族文化精神,传播民俗文化艺术。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公共文化设施作为艺术平台,积极组织和策划农村艺人开展剧目展演活动,促进和谐乡村、文明乡村的文化建设。
        其二,在公共文化艺术活动的拓展中,便于挖掘和发现乡村民间艺术人才;农村民众可以依据自身在戏曲表演方面的一技之长来发展农村文化第三产业。通过农村居民文化艺术的内生性转变,利于改变农村经济建设中单一的生产模式,从而在经济上优化乡村生产结构和在文化上提升民族自信。
        (四)开展本土戏曲校园文化,树立青少年民族荣耀精神和文化自信
地方戏曲艺术的传承保护工作除了在政府部门、公共社区等方面进行政策和舆论的引导外,还应考虑发挥大、中小学等教学单位的社会职能属性,将地方优秀剧目与校园文化环境相结合来推进非遗艺术传承保护工作。
        在课题教学方面,可依据本土特色增设地方戏曲鉴赏课程,通过艺术课程建设来提高学生对于艺术美的认知,在校园文化中树立起民族自信、文化自信的荣耀感和自豪感。
除此以外,还可以邀请非遗传承人在高校进行艺术课讲解,以现代课堂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学习戏曲艺术知识,让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对地方戏曲的学习和传承事业之中。
        (五)建立戏曲艺术研究机构,完善传承人保护制度
        首先,对于省市级和国家级非遗艺术传承人的评定方面可以施行项目制管理,确保非遗艺术传承项目可以顺利展开。其次,各地市的文化部门可以兴建戏曲艺术研究机构,对地方戏曲文献资料和影像资源进行数字化收集整理和汇编。借用媒体和机构的传播来呼吁社会各界公众加入到艺术传承与保护的队伍中,在乡村振兴文化战略背景下更好的开展保护和传承工作。
参考文献:
[1]费孝通:《乡土中国》,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