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语文核心素养,创新语文教学方式

发表时间:2021/5/20   来源:《基础教育课程》2021年5月   作者:王超琼
[导读] 语文教材统编工作按照“整体规划,有机渗透”的原则,突出全面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传统,遵循语文教育的基本规律,坚持选文文质兼美,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全面提升语文素养。

上海市青浦区崧泽学校  王超琼   201703

        主题背景
        义务教育语文统编教材总主编、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温儒敏提出:“语文统编教材的编写原则和思路,主要是以立德树人为宗旨,利用语文学科善于熏陶感染的特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化为语文的血肉,很自然地实现在语文教材设计中的整体渗透,发挥语文教材在育人方面的独特优势。”  
        语文教材统编工作按照“整体规划,有机渗透”的原则,突出全面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传统,遵循语文教育的基本规律,坚持选文文质兼美,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全面提升语文素养。 
温儒敏提出语文核心素养的概念:
        1、语言建构与运用: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的言语经验,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
        2、思维发展与提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创造思维能力的发展,以及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
        3、审美鉴赏与创造: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通过审美体验、评价等活动构建起来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与审美品位,以及在此过程中逐步掌握的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4、文化传承与理解: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借鉴不同民族和和地区文化的能力,以及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文化视野,文化自觉意识和文化自信态度。
问题引领 启迪思考
        讲解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我采用了马致远发朋友圈,让关汉卿、郑光祖、白朴、王国维发评论的形式,作为一个教学环节。这个设计本身是挺吸引学生的,但是对于如何做点评、点评是从哪个方面来展开?学生接下来该怎么走,怎么带着学生走向文本的核心,老师是否应再搭建几个能引领学生深入文本的思考路径,从而实现核心素养的培养。
        这样的教学方式注重了学生的活动,教学活动情境的创设也和学生日常的社交方式紧密结合。但是如果我们进一步深入地思考,在注重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背景之下,这样的教学活动开展所习得的能力,是否有利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由对这一问题的思考,我提出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框架下的教学方式创新。
        概念界定 理论引领
        核心素养的定义:素养不只是知识与技能,它是在特定的情境中,通过利用和调动心理社会资源,包括技能和态度,以满足复杂需要的能力。如果只是从广义上来理解,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之中,他一切的习得都是知识的范畴,其中包括技能和态度,情感态度,价值观。它也是知识存在的一种方式。
通过以上对“核心素养”的定义,可见核心素养不只是知识与技能,它应该是一种能力。其次,什么是特定情境?所谓特定情境,就是现实生活情境,是学生在他的人生历程中所可能遇到的一种现实生活情境。所以,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应该是真实的。所创设的情境在学生今后人生之中是会大概率的出现,这就是我们当下所提倡的教学设计活动化、情境化。
实证结合 策略解析
        有了理论层面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如何将其转化到实践中去。从实践层面上来看,很多对教育教学非常富有热情,富有探索精神的老师也一直在积极的探索。


但是如何在这些理念的深度理解指导之下,做出教学的实践,是我们要思考的第一个问题。再者,如何在核心素养的大框架之下,做出有意义的教学创新,又是第二个值得我们好好思考的问题。
        对此,我结合自己的实证探索及思考,给出了如下的方法策略。
        (一)用学科大概念统摄学科内容
        学科大概念,是蕴含在学科事实中的核心概念,包括学科思想、学科原理和思维方法。从学习内容的角度,“大概念”实际上是跨学科或学科“核心”的“概括性知识”。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是课程内容结构化,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同时,教师应在教学内容之间建立起结构性的联系,结构性的问题。在新旧知识之间,新知识各构成部分之间,新知识与学生生活世界之间构建意义。这就是结构化。我们倡导师生在理解学科知识的基础上超越学科事实。因为只有超越了学科知识,学生才能够获得一种普世的、可迁移的、具有解释力的一种学科经验。所以说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学科大概念是注重发展学生的学科思维,提升学科理解能力。以经典散文《春》为例,在上这篇文章时,一定要抓住文本的核心价值。它不仅仅体现在一些比喻句的品读、一些字词的品析;正如于漪老师所说,《春》是一曲生命的赞歌。因而,教师应立足于此,让学生去理解、去体会、去感悟,从而获得对文本精神内核的深度把握。
        (二)实现学科内容的结构化
        实现学科知识内容的结构化,关键在于建立起学习过程中的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关联。因为结构化它不是一种静态化的描述,它是在关联之中获得意义。以“苏轼是眉山人”为例,如果仅仅停留在“苏轼是眉山人”,充其量只是一种事实性知识。但如果将苏轼是眉山人,对他的创作所带来的影响,将诗人的籍贯同创作风格勾连起来。这就建立起了学科知识内容的联系,这就是学科知识内容的结构化。现在我们使用的统编版教材,每一册都有一个活动探究单元,其编写的意图也是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之中,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诗歌的活动探究单元,在教材里面呈现出来的学习任务很清晰。但是如何达到教材所设定的学习任务,需要教师给与大量的学习支撑。在学生已有的前备知识同新知识之间建立关联,并通过学习活动的创设,让学生习得新的知识,并在具体情境中加以使用,使之内化成自己的能力。
        (三)充分突出学科实践活动
        以八年级第一学期的第一单元,新闻单元言来说,就可以通过教学活动的设计,让孩子获得对新闻阅读、新闻采访、新闻写作的基本经验。这样的教学设计,体现的就是学科大概念的理念。这背后的学科事实,既包括了新闻的特点,又包括了新闻文体的基本结构。但仅仅学习这些还不够,这都是一些学科的事实,我们必须通过实践活动的设计,来达成学生对于知识内容结构化的理解。
        为此,在教授本单元时,教师可以结合学校的、社区的一些重大活动来设置任务情境。让学生在这样的任务情境之中去学习新闻写作。在这样的任务驱动之下,学生们再去学习标题怎么拟,如何安排写作结构,就能获得更为整体性的认知。
        总结重点归纳:
       (一)用学科大概念统摄学科内容
       (二)实现学科内容的结构化
       (三)充分突出学科实践活动
        将以上分析浓缩为两个重点:(1)教学观念一定要从“教师中心”转变为“学习者中心”;(2)教学设计要以低阶认知能力的培养为基础,更要以高阶认知能力的培育为目标。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