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生活,智慧成长——试分析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生活化策略

发表时间:2021/5/20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7月2期   作者:刘继光
[导读]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生活性、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在新时期课改背景下,教师需要本着回归生活、智慧成长的育人原则,将生活化理念有效的贯彻到课堂上。引导学生在生活资源和常识的支撑下,对具体的课程内容展开深入探索,有效内化和吸收基础内涵,提升整体品质素养。下面,主要就发掘生活资源、构建情景、引入生活案例、拓展实践活动等几个方面进行有效分析。

刘继光   贵阳市第三实验小学
【摘要】道德与法治是一门生活性、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在新时期课改背景下,教师需要本着回归生活、智慧成长的育人原则,将生活化理念有效的贯彻到课堂上。引导学生在生活资源和常识的支撑下,对具体的课程内容展开深入探索,有效内化和吸收基础内涵,提升整体品质素养。下面,主要就发掘生活资源、构建情景、引入生活案例、拓展实践活动等几个方面进行有效分析。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21)07-140-01

        前言
        在素质育人环境下,道德与法治所呈现地位逐渐凸显,且具有重要育人价值,是促进德育工作深化落实的重要载体。为了达到提效、增质的教学效果,教师需深入发掘该学科的特性,积极践行生活化的思想。充分发掘现实生活中的优秀生活资源,在此基础上进行内容整合,改善教学环境,从而让学生获得良好的课堂氛围,以生活为支撑和导向让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参与体验。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现状分析
        道德与法治在小学阶段的德育价值比较突出,是重要的育人课程[1]。然而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因在教学思想以及对活动的规划设置上缺乏一定的创新性,以灌输为主,引导学生在教师的渗透和传输下对基础内容进行记忆,导致学生的思维发散性受到明显限制,也不利于学学趣的培养和建设,限制课堂效能提升进程。因此,教师需顺应新时期的课改发展需求,将陶行知所提出的生活化思想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本着回归生活的原则,发掘丰富的教学资源,为学生创设真实的学习环境,从而促使其实现智慧成长,深度学习。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策略分析
        (一)发掘生活资源,优化课程导入
        教师需深入发掘生活与课程之间所存在的紧密关联,通过多种举措搜集丰富、有效的生活元素。将课内外的重要文化素材加以整理,然后通过科学、合理的方式有效导入到课堂上[2]。进一步优化导入模块的教学实施条件,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有效互动,让学生掌握相关的文化内涵,并进一步规范学习观。
        比如说,在“我们当地的风俗”一节课中,教师可以积极发掘生活资源,就“爱幼”、“尊老”,“团圆”等主题的习俗活动进行整理。以端午节为例,有“包粽子”、“赛龙舟”等,再以“重阳节”为例,有“插茱萸”、“赏菊”、“喝菊花酒”等习俗,也可以融合《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引导学生深入探索重阳节文化内涵,创设良好的文化气氛,让学生形成端正的民俗观。
        (二)构建生活情景,增强学习体验
        生活化情景的创设,能够保证所构建的课堂环境更加开放,也能够实现课程基础内容的转化,让其更加生动,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


首先,教师需借助多媒体的方式,展示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例,通过动画以及微视频等多种方式加以展现。让学生能够建立起良好认知,并产生自主探索的兴趣意识[3]。
        比如说,在针对“我们所了解的环境污染”这一节课进行情景创设时,教师搜集真实的案例,以“白色污染”为例,通过图片视频的展示,引导学生探索“白色污染类型有哪些?国家提出了怎样的政策?在生活中如何为减少白色污染做贡献?”让学生在合作讨论中形成良好的环保观念。不仅如此,教师还可以在生活素材的支撑下合理创设游戏情景,让学生通过情境演绎树立正确的思想观。例如,在“合理消费”的教学设计中,设置消费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进行深入辨析,运用科学消费观探索实际问题解决思路。
        (三)引入生活案例,开展深入探究
        教师需深入到生活当中,搜集丰富的案例资源,并作为材料支撑,鼓励学生通过分组的方式进行深入探究。并在互动交流与探索的过程中,促使其掌握丰富的文化内涵,让学生探究层次更加深入。
        比如说,在“家乡的喜与忧”这一节课中,教师将家乡近年来的发展以及所面临的挑战等相关时事资料进行整理。并以案例的方式加以呈现,然后设置学习小组,就家乡今后的发展规划进行深入探索,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促使学生对家乡建立起独特的情感形成良好的社会责任感,真正实现情感教育与智慧教育的深入融合。促使学生实现智慧成长,并建立起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优秀品格。
        (四)拓展生活活动,积累实践经验
        在生活理念的战略指导下,教师需要围绕课程目标,加强对实践活动的科学规划与实施。让学生获得丰富的参与和实践条件,并在实践探索中有效积累生活经验,培养起形成独立的生活能力素养。
        比如说,在“变废为宝有妙招”教学中,教师可以积极渗透节能、环保的思想观,合理设置变废为宝主题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深入发掘生活材料,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动手操作,制作环保的手工艺品。并在课堂上加以展示,分享心得,让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得到有效培育的同时,也能够促使其建立起良好的环保责任感。也可以组织学生深入到生活当中,自主发掘与道德法治有关的素材,了解时事政治,坚定理念信念,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对相关的课程内涵加深情感领悟,助力学生自主、深入的探究。
        结论
        依前所述,生活化理念的贯彻能够促进道德与法治在素质课改的道路上实现良好发展,深入素质课改强化落实。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需将生活化思想全面贯彻下去,结合课程目标全面分析学生的实际学习诉求,深入发掘生活资源,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围绕具体的生活案例展开探究,并积极拓展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够在参与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认知体验,建立起一定的情感共鸣,达到提效提质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刘琴.生活化教学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实践[J].科技资讯,2021,19 (03):160-162.
[2]闫平,刘志平.浅议小学高年级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策略[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20,36(11):78-80.
[3]郑术焱.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的“生活化”实践——评《小学道德与法治可以这样教》[J].食品科技,2020,45(08):311-31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