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互助成长小组 打造成长型家庭

发表时间:2021/5/20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7月2期   作者:王明琼 赵红 闫树华
[导读] 成长型家庭;家庭互助小组;小组建设研究

王明琼  赵红  闫树华   北师大什邡附属外国语中学
【摘要】由于多种制约因素的干扰,当前有很多家庭的家庭教育还存在不少误区,家长要么缺乏理论指导,要么不会应用所学方法,他们苦于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与实践跟踪。我校多年来坚持开办家长学校,通过家庭教育讲座、父母效能训练营、正念亲子教育沙龙、父母互助成长小组等活动对家长持续进行家庭教育指导,不断积累经验,取得了一定成效,收到良好反馈。但由于我校学生数量较大,家庭教育指导师资有限,得到持续指导的家长数量不多,难以满足更多家庭的需求。因此我校申请设立四川省少先队课题《初中生成长型家庭互助小组建设研究》并开展研究,旨在探索如何调动家长自身的资源和力量,引导更多的家庭组建互助小组,在互帮互助中共同成长,优化家庭功能,从而帮助孩子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通过研究与实践,我校组建了多层次与多类型的成长型家庭互助小组、形成了教练型家长培训教材和实践途径,取得显著成果。
【关键词】成长型家庭;家庭互助小组;小组建设研究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21)07-158-04

        我校曾用《家庭教育指导需求问卷》对400名试点班家长进行调查,发现97%以上的家长认为自己有必要接受家庭教育培训,家庭教育的学问很多,需要学习;不少家长感觉自己在孩子学习生活习惯、青春叛逆、网瘾、难以沟通等方面存在很多困惑,很有必要接受家庭教育指导培训。调查显示,90%左右的学生家长在运用家庭教育理论与方法上存在困扰,一些家长虽有高文化和高素质,却没掌握科学的教育方式。他们要么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要么不会应用所学理论与方法,要么理论与实践结合不紧密,要么在运用中不善变通,要么自身存在一些困扰,导致他们在家庭教育中常常不知所措,十分焦虑,有的父母甚至不自觉地沿用打骂、责罚等方式作为主要教育手段,导致亲子矛盾和冲突频发,也导致孩子出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成为影响创建和谐家庭的主要因素之一。
        为了改善学生家庭教育中的问题,我校多年来坚持开办家长学校,通过家庭教育讲座、父母效能训练营、正念亲子教育沙龙、父母互助成长小组等活动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指导,也起到了一定成效和良好反馈。但由于我校学生数量较大,家庭教育指导师资有限,进行的家庭教育指导不够全面系统,得到持续指导的家长数量不多,难以满足更多家庭的需求。因此我校一直探索如何调动家长自身的资源和力量,以点带面,带动更多家长互帮互助、共同进步。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不只是孩子需要成长,父母也需要学习和成长,才能跟上每天都在进步的孩子,才能很好地引领孩子。经过反复研讨和论证,我校申请设立了四川省少先队课题《初中生成长型家庭互助小组建设研究》,致力于探索建设家庭互助小组的途径和方式,探索成长型家庭的教材体系和实践途径,让每个学生家庭走持续性成长之路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才。
        我校主要从组织管理、教材编写和实践应用三方面采取了以下途径和策略:
        一、组建多层次与多类型成长型家庭互助小组
        鉴于我校家庭教育师资有限,需要指导的家庭数量众多,因此我校采用家庭互助小组的方式让更多家庭得到指导。首先面向全校各班招募热爱学习与热心公益的家长作为种子选手,组成100余人的家长骨干班,对他们开展每周一次的家庭教育系列培训。与此同时,我校以家长骨干为基础,针对不同类型家长的不同需求,组建多层次与多类型的成长型家庭互助小组,同步开展持续的互助学习活动,以促进家长学以致用,在实践中巩固、提升所学理论与方法,避免重复以往“听课时激动、结束时冲动、回去后不动”较为低效的培训模式。
        1、组建“骨干家长+普通家长”互助小组
        为了让全校家长参与学习成长中,同时也满足部分因家在外地或工作忙碌需要有灵活的学习时间和场所的家长需求,学校号召每位骨干家长招募孩子所在班级的家长组建10人左右的互助小组,在小组群里分享培训班的学习资源,随时讨论交流学习心得与实践感悟,再把组员的心得与感悟转发到骨干班群里共享,组员的困惑如果组长不能解答也反馈到骨干班群里,请大家各抒己见、群策群力,寻求最佳方案。
        如一位骨干家长解答不了一位组员关于如何让孩子早上不赖床、能早起背书的疑问,就将此问题带到骨干班向骨干家长们请教,有的骨干分享自己和孩子约定起床时间的经验;有的骨干说给孩子充足的睡眠很重要,睡眠不足影响学习效果;有的骨干说不建议周末太早起床并分享自己孩子周末早上的时间安排;有的骨干建议采取抽查孩子背记内容的方式督促孩子抽时间背记,而不必限定孩子早上起床的时间,给孩子自主安排的空间;老师则建议要根据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采纳意见……那位骨干收集骨干和老师们的建议又反馈给组员,据那位骨干反馈,组员综合了大家的建议,现已找到适宜自己孩子的引导方式。
        2、组建“骨干家长+带领老师”互助小组
        鉴于有的家长骨干懂得不少道理,却难以将认知转化为行动,他们需要更多体验式的学习,学校在骨干家长中招募愿意深度成长的家长和心理老师组成12人的互助成长小组,采用团体咨询方式,组员在安全、信任的氛围下深度敞开和探索自己的模式,在人际互动中观察、学习、体验,互相镜鉴、互相鼓励,更多地看见自己和他人,多角度多元化地理解孩子发展中的问题,学习用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和孩子互动,从而获得良好的沟通效果、构建和谐的亲子关系。
        如一位参加互助成长小组学习的父亲为他的大儿子性格沉闷而烦恼,他担心儿子将来因不善于交往而影响发展。这个担忧让他看到儿子沉闷的样子就很生气,责备孩子“死眉瞪眼”、“榆木疙瘩”,对儿子难得有好脸色,孩子看到他也是谨小慎微、唯唯诺诺。这位爸爸也讲述了在儿子两岁时他就与孩子妈妈离异,后来找的女朋友及现在的配偶与儿子都不亲近,他对儿子态度也比较强硬。小组的其他父母帮他分析他儿子之所以养成这样的性格与儿子从小缺失母爱以及家庭成员变化频繁,父亲脾气急躁有关。大家不约而同地从孩子的角度谈感受,谈自小缺乏母爱呵护的孩子会有多么自卑、恐惧和无助,他多么渴望得到父亲的慈爱和包容,而且孩子具有恭顺长辈、遵规守纪、节俭朴素、学习用功、成绩优秀等好品质,他已经努力做到最好……
        听到大家的感受,这位父亲不再抱怨,陷入沉思,后来他开始理解并接纳儿子的现状,开始和颜悦色地与儿子平等沟通,发现儿子慢慢地也愿意和他诉说了,聊学校的学习生活、谈自己真实的想法和感受,感觉儿子和他亲近了很多,他看儿子也越来越顺眼,越来越喜爱。这位爸爸将自己在成长小组中的感悟和发现分享给所带小组的家长,并在组内发起寻找孩子优点的活动,通过这个活动,大多组员能更全面地看待孩子,减轻了内心的忧虑,改善了和孩子的沟通方式,拉近了和孩子的关系。
        3、组建“家长骨干班班委+班主任”互助小组
        虽然家长骨干班是由热心学习与服务的家长组成的志愿者团队,但作为一个班集体,不只需要班主任和承训老师的指导和引领,还需要班级具有向心力和凝聚力,需要一支能干的班干队伍来协助管理。学校在骨干家长中招募六位有奉献精神的家长担任纪律委员和宣传委员,纪律委员主要负责考核与公示家长骨干参与培训的出勤情况,宣传委员主要负责记录与收集骨干家长分享学习资源与实践心得分享情况,这些记录作为学校每学期对骨干家长评优选模的重要参考,让家长骨干的努力和贡献可衡量。
        骨干班的班主任及承训老师经常与班委沟通,肯定他们的付出,共同探讨骨干班管理及教学的难题,而班委在参与管理的过程中也感受到学校组织工作的不易,认识到老师与班委的协作对骨干班的建设和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意义。
        4、组建“教师讲师+家长讲师”互助小组
        虽然我校的两位心理老师接受过较为系统的家庭教育培训,基本能够胜任家长学校的培训任务。然而我们认识到家庭教育领域流派众多各有千秋,无论从理论高度还是技术操作的方面,只有各采众家之长,联系本校实际,走具有本土化特色的自创体系之路,才能更好地让家长少走弯路,学有所得、学以致用地提高家庭教育的实效,成就孩子健康成长。
        近年来,不少家长自觉参加各类家庭教育系统培训,在家庭教育方面具有一定理论和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家长学校特邀他们给其他家长作经验介绍或专题分享;另一方面,家长学校也邀请在企事业、司法、个体等领域有建树的家长,为其他家长带来观念或资源分享,如人才观、就业形势、目标与梦想等。这两类家长作为家长学校的特聘讲师充实我们的师资队伍。
        家长学校也邀请热心家庭教育、乐于分享的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加入家长学校讲师团。老师们分享他们来自一线的实践经验,家校合作的成功措施,以及帮助家长站在教师的角度感悟如何更好配合老师、促进孩子健康发展,可以增进老师与家长相互理解、促进家校良性合作。
        讲师团不定期开展研讨活动,学习教练型家长培养体系的理念与方法,研讨每一次培训的方案与课件,共同打磨每一堂课,互相学习、互相支持、互相鼓励,无论教师与家长在研讨与授课中都获得了很大成长。
        5、组建“成长型家庭互助小组建设研究”项目领导小组
        我校基于原有家长学校的组织机构组建了“成长型家庭互助小组建设研究”项目领导小组,由原家长学校的校长担任组长,政教处主任担任副组长,其余参研教师和管理人员作为组员。领导小组于每学期期初召开开学会议,组长对互助小组建设研究提出指导性意见,各位组员谈自己的工作计划;定期召开领导小组推进会,由参研教师向小组汇报研究进展与设想,讨论工作中的困惑与难点;期末召开领导小组总结会,每位组员总结本期的工作与收获,提出下一步打算。
        领导小组是成长型家庭互助小组的指挥部,也是互助小组得以持续和推进的发动机,还是化解工作中各种难题的参谋部,让成长型家庭互助小组的建设工作日趋成熟有效。



        二、自编教练型家长训练课程,持续深入地开展培训
        鉴于家长以往接受的家庭教育指导理论和方法比较零散和混杂,虽然当前有不少机构开展了家庭教育讲座或授课,但有的课程理论浅尝辄止,有的课程观念相互矛盾,有的主题重三迭四,有的形式煽情不实用,因此我校决定自编一套训练课程,解决以上问题。
        我们对比研究了当前诸多家庭教育流派,认为成长型家庭教育是比较科学的一种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成长型家庭的父母和孩子在沟通中充分平等,孩子在成长中占主导地位。而如何让家长真正形成并践行成长型家庭的理念,则需要科学严谨的课程体系进行培训和指导。我们发现教练型家长理念和技术倡导激励引导孩子构建自己的目标,帮助孩子发现特长、挖掘潜质,呵护孩子心灵、和孩子一起成长,最有助于锻造出合格优秀的家长,为孩子乃至家庭成员的共同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我校决定借用教练型家长理念和技术,结合我校学生和家长特点,自编教练型家长训练课程,对家长进行由浅入深、环环相扣、螺旋式上升的系统培训。
        1、按递进式结构设计教练型家长训练课程体系
        教练型家长训练课程按“初阶—中阶—高阶”的递进式结构设计。初阶课程又称基础篇,主要调整家长的观念和眼界,指导家长合理看待孩子成长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做当下最好的父母;中阶课程又称教练篇,主要系统地指导家长学习亲子沟通、情绪管理等教练技术;高阶课程又称成长篇,主要指导家长将所学运用到更宽广的领域,融会贯通,迈向幸福。步步深入的递进式课程结构比较符合大多家长的认知和技能发展过程,有助于家庭持续稳步地成长。
        2、按“起—承—转—合”的思路设计每阶课程
        教练型家长训练课程的每一阶均按“起—承—转—合”的思路设计。“起”是从家庭教育问题中发现资源,觉察问题背后的价值与渴望,激发家长学习与改变的动力;“承”通过常见典型案例探讨,丰厚故事,评估家长的应对模式,注意到自动化恶性循环的现象,创造无望,激发改变;“转”是接纳孩子的现状及与家长的关系,觉察问题背后的目标,发现不良情绪背后蕴含着内心在意和看重的东西,从而看到事物的另一面,进一步接纳现状、应用现状,通过角色扮演与小组互助寻找过去的成功经验、从未来看待现在的困境;“合”是用学习和感悟到的方法技巧改善亲子关系、融洽家庭氛围,感受家庭教育技术的魅力,激发进一步学习家庭教育理念与技术的动力。
        3、螺旋式提升课程,逐级扩展家长的意识标度。
        教练型家长培训采用螺旋式课程,即以与受众思维方式相符的形式将课程结构置于课程的中心地位,在一阶段内只学习某一知识的一部分,在后续的教学中逐步的加深和拓宽,随着层级的提升,课程结构呈螺旋式上升的态势,帮助家长形成完整的理念和有效的方法,并灵活运用,提升实践能力。
        以探讨目前家长公认最难解决的孩子手机使用问题为例,虽然在课程初阶上册就用专题向家长讲解了孩子爱玩手机的心理需求,应如何看待孩子爱玩手机的问题,以及家长如何应对孩子手机成瘾的策略和方法,但这一课主要从认知和方法方面给了家长一些指导意见,在讨论中有不少家长分享自己限制孩子使用手机的经验,但多为个性化的一些经验和方法,不可能适合每一位家长和孩子,不少家长在实际场景中不会灵活应对,仍存不少困惑。而课程关于孩子手机使用问题的讨论不会止于初阶,在后面两个阶段仍会反复涉及。在中阶讲授亲子沟通法则时会再次以孩子使用手机为例,指导家长学会与孩子沟通,借助目标帮助孩子培养自律意识和自控力。在能力扩展的高阶课程中,将再次以手机使用为例,指导家长如何帮助孩子举一反三,实现能力的迁移,真正成为有自控力的人。
        4、不断优化、整合培训课程
        因我校教练型家长训练课程是自编课程,尚在探索与试验阶段,还需要不断完善和优化。课程编写采用开放式与整合式原则,不断吸纳符合我校成长型家庭与教练式家长理念的家庭教育理论与方法,不断融入、整合为适宜我校家长的培训课程。教师可以将孩子纳入培养体系的某些环节中与家长互动,也可以延伸到校外的亲子拓展活动中;班主任可以将某些课程本身作为主题内容召开专题家长会,把家长会开得主题鲜明、更有针对性和实用性。课程还可以整合树立孩子理想目标、生涯规划、求职就业、社会经济发展预测等多功能模块,体现理论性与实践性结合、专家型与经验型结合的特点。
        三、开展系列家校共育活动,助亲子在实践中共同成长
        我校不仅给家长提供系统、科学的家庭教育指导培训,还开展丰富多样的家校共育活动,给家长提供实践与检验家庭教育理念与方法的机会和平台,帮助家长和孩子在实践中共同成长。
        1、通过《中学生习惯养成手册》搭建师生家长沟通的桥梁
        我校给每位学生发放《中学生习惯养成手册》,手册按周排序,每周一页,分“自我评价”、“家长评价”、“学生小组评价”、“班主任评价”四个项目,让学生、教师和家长分栏记载并评价学生每周在学校或家庭中的学习表现和行为状态,相互沟通,便于教师和家长深入了解学生的方方面面,同时也有效地形成了师生对话、师长对话、生生对话和亲子对话的格局。不少学生通过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也逐步激发出内动机,培养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的能力,同时发展出自主学习,独立生活,适应社会的能力。
        2、通过“教师家长联系会”凝聚家校合力
        鉴于家长与班主任之外的科任老师接触机会不多,我校倡导班主任每月开展一次“教师家长联席会”,会上教师和家长除了彼此反馈学生学习中的状况,共同制定对策,有效教育学生;还一起为班级的发展建设出谋划策,教师和家长都成为活动的主体,在一次次的活动中相互启发,相互感染,相互帮助,共同提高。通过联系会,不少家长主动和老师进行沟通并参与到学校教育和管理中,成为教师的合作伙伴和助手。
        如我校年轻班主任罗春玲老师通过“教师家长联席会”开展了一系列建设班集体的活动。如一起设计班级的班名、班徽、班旗,树立了班级“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健体”的育人目标,制定了“做人诚心、学习用心、待人真心、生活开心”的班规班训,家长成为班级文化的策划者、支持者、推动者和监督者,班级的管理呈良性发展趋势,班级文化建设也在向理想的方向推进。
        3、通过家校共读、亲子运动、亲子劳动等活动丰富家校共育途径
        我校将“家校共读”、“亲子运动”、“亲子劳动”等项目作为学生习惯养成的常规项目,要求家长陪伴孩子阅读,倡导共读一本书并分享读书心得;要求家长督促孩子运动,倡导亲子共同运动并分享图文;要求家长指导孩子劳动,倡导亲子共同劳动。这些活动给家长提供了实践教练型家长理念与技术的机会,培养了家长和孩子对阅读、运动和劳动的参与热情,增加了亲子沟通交流的机会,密切了亲子感情,锻炼了孩子多方面的能力,提升了家长的教育实践能力。
        经过一年的探索和实践,据调查,我校90%参加学习的家长感觉自己教育孩子的观念和方法有了很大变化,他们开始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成长中的问题,不再那么焦虑和迷茫,内心变得沉稳和笃定,和孩子的沟通日趋顺畅,亲子关系乃至和其他家庭成员的关系日趋和谐。家长坚持学习的行为也感召了很多孩子开始主动学习,增强了对孩子的影响力,提升了家庭教育效果。班主任及科任老师感觉家长更支持配合学校工作,孩子也有很大变化,他们感受到家校携手的强大力量和功效。一些家庭因为家长的学习和实践,孩子的正向积极变化明显,良好习惯养成、成绩提升。
        一位家长反馈说:“通过学校发布的家长学校的系列课程,我学会了聆听和倾诉,学会了分析和思考,在教育孩子这件事情上变得沉着和冷静了很多,告诉自己要“慢慢来”,学习让我对青春期孩子的年龄特点更加了解,时不时懂得换位思考。让我和孩子在玩手机方面有了良好的沟通和进展,最重要的事让我自己也成长了,懂得了如何做一个教练型的家长。“
        还有家长反馈说:“通过学习和交流,让大家虽然感到‘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却感觉家庭教育也并不孤单,自己的问题也不是特例,明白了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中都存共性问题。成长小组的学习交流对我们孩子、家长和家庭都起到了非常重要效果。”
        有学生反馈说:“父母学习后,我觉得他们似乎变了一个人,他们不再像以前那样问这问那,命令我不许去做什么,而是每一件事都让我自己做主,很尊重我的选择。现在,我每次从学校回到家中,他们总是面带微笑,很关心地问我:“学习上辛苦吗?压力大吗?在学校里快乐吗?”这些温暖的话语消融了我与父母之间的隔阂,我们成了无话不说的好朋友。”
        ……
        家长和孩子们的反馈给予我们工作以很大的肯定和鼓励,他们的感悟和成长既让我们感动,又让我们增强了将课题研究推行下去的信心和力量。
        我校将继续推行成长型家庭互助小组建设,加强对骨干家长的培训和带组指导,以点带面,充分发挥骨干家长的核心作用,打造更多的成长型家庭,实现家长和孩子共同成长,共享幸福!
参考文献
[1]张俊国.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庭、家教和家风的论述[EB/OL].人民网.http://theory.people.com.cn/gb/n1/2018/0829/c40531-30257277.htm l,2018-08-29
[2]李忠辉,马琳.赢在父母——解密好孩子成长规律[M].海天出版社, 2009-2-1
[3]余世平.家庭教练——亲子教育诊断技术[M].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监制
基金项目
本成果系2019年度四川省少先队科研课题“初中生成长型家庭互助小组建设研究”(编号:AY-2019-08)研究成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