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爱学才有活力

发表时间:2021/5/20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7月2期   作者:俞勇进
[导读]

俞勇进   江苏省海门中学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21)07-188-01

        孔子日:“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爱因斯坦说:“热爱是最好的老师。”要使学生学好思想政治课,就应使学生学得有趣、听得入耳,爱学、热爱思想政治课,对思想政治课感兴趣。这就要求生动活泼地进行思想政治课教学。
        如何才能生动活泼地教学呢?应有识有方,生动活泼,形式多样化。
        所谓“有识”,就是教师必须解放思想,从种种精神束缚和认识误区中摆脱出来。
        近年来追求升学率的竞争愈演愈烈,给教师造成极大的精神压力。对此需要有正确的认识:完全忽视升学率是不现实的,因为这已成为涉及千家万户的社会问题,也关系到学生的个人需要和前途。但是教学如果主要跟着升学指挥棒转,把自己完全绑在升学的战车上,也是不行的。从全局出发,从国家的前途出发,从学生辈子的发展出发,教学必须把重点放在提高学生素质的基础之上;在此基础上求得升学教育和素质教育的统一,教师只有这样认识问题,才能获得精神的解放和自由,也才能有勇气大胆放手地进行教学改革,使教学呈现出生动活泼的面貌。教师只有进行这样的教学才能绽放出创造性的花朵,真正主动地、自由地实现自己的价值。否则,至多是为升学效力的一个高明工具而已。
        思想政治课是传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常识的具有直接德育性质的课程,思想政治课活不活得起来,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对马克思主义教育的认识问题。谈到马克思主义教育,人们就会想起列宁说的“灌输”一词,并进而想到“注入”,想到讲述马克思主义的词句,把马克思主义教育的范围限制得窄窄的。这实际上是对马克思主义教育的最大误解。我们只要认真读读列宁提出“灌输”这一著名论点的著名著作《怎么办?》就会得知,列宁仅仅是从反对自发论,反对经济主义的角度提出“灌输”的观点的,丝毫没有把“灌输”等同于“注入”,更没有等同于“说教”。
        鲁迅先生在《革命文学》一文中写过如下两段精彩文字:“唐朝人早就知道,穷措大想做富贵诗,多用些‘金’‘玉’‘锦’‘绮’字面,自认为豪华,而不知实见其寒蠢。真会写富贵景象的,有道‘笙歌归院落,灯火下楼台’,全不用那些字。‘打、打’,‘杀、杀’,听去诚然是英勇的,但不过是一面鼓。即便是鼙鼓,倘若前面无敌军,后面无我军,终于不过是一面鼓而已”。
        “我以为根本问题是在作者可是一个‘革命人’,倘是的,则无论写的什么事件,用的是什么材料,即都是‘革命文学’。从喷泉里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里出来的都是血。”“赋得革命,五言八韵是只能骗骗盲试官的。



        鲁迅的话对我们马克思主义教育也适用。并非只有出现马克思主义词句的教育才是马克思主义教育。不论什么材料,什么方法,只要教师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上,以转化学生思想为目的,就都可以采用。因为“从喷泉里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里出来的都是血”。必须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考虑教学效果。教学既需要“怒吼吧!黄河!”那气冲九霄的激情;也需要“蓝色的多瑙河”那优美的旋律;单讲马克思主义的词句,“终于不过是一面鼓而已”。我认为只有这样来认识马克思主义教育,使教育内容五彩斑斓,使教育形式万紫千红,将思想教育与知识教育、能力教育融为一体,思想政治课才能摆脱“说教”的羁绊,真正生动活泼起来。
        两千多年前的孔子曾说:“六艺治于一也,《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神化,《春秋》以道义。”他都知道思想道德教育的多面性,我们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难道不应有更广阔的天地吗?
        所谓“有方”,就是指教学的生动活泼离不开方法和技巧。教师应是“兴风作浪”,使学生思维“沸腾”的能手。面对平淡的教学内容,他应会挖掘,会联想,会设疑,使教学一波三起。当然,作为前提,他要不安于平淡,有提高教学质量的责任感。可以说,设计问题,制造悬念,使教学在矛盾的揭示、展开和解决中进行,是使教学生动活泼的最主要方法。
        好的悬念应既在教学内容的“情理之中”,又在学生思维的“料之外”。两者反差越大,悬念就越强,教学效果就越佳。
        在教学中,凡需要介绍反面观点的地方,教师应适当介绍;还应经常采取让学生“认识错位”的办法创造悬念。这既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免疫力又能提高教学的战斗力和吸引力。设计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或与教材若即若离的问题,也可制造悬念。
        教学要生动活泼,还应善于创造轻松的教学气氛,善于使信息的流动充满课堂空间。在教学中与学生随时进行平等的思想感情交流是十分重要的,这既是方法问题,也是认识问题如果一方为教育者,一方为受教育者,壁垒分明,在气势上就压迫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还谈何生动性?上课时允许学生随时提问,教师力求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积极捕捉学生的各种反映,并及时把有利于教学进展的反映通过自己的口迅速传递给全班,以此作为契机,推动教学进程。有了这种信息的给予和反馈的不断转换,教学气氛自然会轻松和谐起来,形成师生平等的共同探讨问题的活泼的教学局面。
        教学要生动活泼,教师也需善于运用灵活多样的生动形象的教学形式和手段。上课的形式切忌单一呆板。讲述课、讨论课、练习题需交替进行。讲述课的方式应时时翻新,有时以逻辑分析见长,有时以事例铺陈为主,或吟诗,或听曲,不拘一格。出小报,写小论文,开小记者招待会,外出参观,开办专题讲座,举行智力竞赛,组织兴趣小组等形式也应采用。
        不言而喻,教学形式和手段多种多样,而“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懒汉无法使教学光彩夺目。即使一个简单的生动事例,也不会从天而降。生动活泼的教学,要依靠教师内心的渴求和艰苦的创造。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