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个“教书匠”

发表时间:2021/5/20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7月2期   作者:杨少华
[导读]

杨少华   广州市广外附设外语学校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21)07-216-01

        许多年前我这个南下寻梦的“打工人”,每一年多次乘坐火车往返于江西老家和这座南国大城之间。火车上漫长的时光与狭小的空间能拉近旅人间的距离,旅伴们海阔天空之后总免不了灵魂一问:“你是做什么的?”十之八九自己会被人猜中“做老师的”,无奈的我只有呵呵而已。
        三十年弹指间,而今镜中的我两鬓潇潇目光慈和,虽心有不甘终还是活成“教书匠”模样,这一辈子大概也会对此职业“从一而终”。上天注定,我就是个“教书匠”!
        俗语云:家有三斗粮,不做孩子王。同事之间时有戏谑:上辈子杀了人,这辈子教语文。不可否认,“教书匠”三字隐约着对教师职业的轻慢。读过的书不能用于庙堂,与“匠”为伍,依传统眼光看终落了下乘。“木匠”“铁匠”“石匠”……各种“匠”好像都不是让人向往的职业。
        在讲台上三十年如一日,亦怃然亦淡然。大多数人就是这样,做着同样的事情,不知不觉大半辈子。如果我是木匠,现在大概能巧运斧斤,斫大木不费劲;如果我是粉刷匠,现在虽不能如“刷子李”一样让墙面天衣无缝,刷过的房子让人“单坐着,就如同升天一般美”,但三十年下来,总会有人赞叹你“手艺不错”;小时候看铁匠打铁,粗大的铁器在他手中如柔软的面团,一会儿功夫就随心所欲变成各种模样,如果自己专注打铁三十年,那也会让很多孩子羡慕高超的手艺吧。而今作为教书匠的我已专站讲台三十年,却不觉上课时能够熟能生巧,每一次打开课文,还是如刚入行的新手,找不到依靠循从,每一次备课的时候仍在经历“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困境。为什么“教书匠”由“生手”变为“熟手”的过程比其他职业更艰难,路途更漫长?你似乎每天在做着同样的事情,又似乎每天在做的事情都不同。你的每一天的确都是“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知识、新学生、新模式、新教材层出不穷,你能想到的“新办法”却不多。
        毕竟是在民办学校当老师,自身生存的危机感始终相随。而要迅速提高教学水平,模仿名师似乎是可行的路径,我的教课史很大一部分就是“仿课史”。
        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我追随过很多名师的脚步,第一位让我认真模仿的是李吉林老师。


当年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学法风靡一时,记得李老师《桂林山水》一课的课例让我印象深刻,很多课堂中的精彩片断让人叹为观止。在仿课时为了达到更好的课堂效果,我甚至将部分实录抄写在教材上。那时候内心有一种朴素的执著,认为只要花的功夫足够,就一定能达到李老师那样理想的课堂效果。但每一次上课之后,总觉不尽人意,我怀疑是学生不够别人的学生聪明,也怀疑是备课花的功夫不够。后来迷上了支玉恒老师的课,深深为支老师课堂的“创新”所折服,那都是自己平时怎么都想不到的,看他的课每一次都“脑洞大开”:原来教材可以处理得这样巧妙,原来课堂可以这么有趣,原来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可以创造如此美妙的境界。从支老师的课堂中我深深体会到“钻研教材”之重要性,认识到只有自己真正有所悟,才能带着学生走到教材深处。我在课堂中借用过不少支老师的招数,也曾因此得到听课老师们的好评。记得有一次一位同事说:“你上课的风格有点像支玉恒老师呢!”内心还是蛮高兴的,她哪里知道我对支老师的课下了这么多功夫。现在想来,自己在生活中的很多方面的确够细心,但对文字的反应还算灵敏;平时生活中个性内敛,在课堂中却能够大胆表现,也能多角度激励学生。同事评价我的课“豪放、旷达”,也许这种个性更契合支老师的教学风格吧。
        “二薛”是薛法根老师和薛瑞萍老师,我一直是他们的粉丝。薛法根老师来我们学校上过课,对他的“组块教学”理论我了解不多,但于他的课“繁华落尽见真淳”的特点印象极其深刻。他总能在看似不出奇的简单中,让我们看到背后的深刻、智慧与超越。他的课让我认识到大道至简,简简单单地教语文是一种高境界。在很多场合我安利过薛瑞萍老师,她酷爱读书和写作,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坚持带领学生从一年级就开始进行高品位的阅读。也是在她的影响下,我也开始了“日有所诵”的阅读实践。薛老师知识渊深广博,个性纯净自我,言论大胆犀利,可称名师中的“另类”。面对当前语文教学形式的日新月异,她自岿然不动,以自己的“我爱读,带学生读;我爱写,带学生写;我爱思考,带学生思考”应对外界的瞬息万变。
        这个学期备公开课的时候,我有感而发了条“朋友圈”:逐日冥思为王戎,夙夜推敲似痴翁。欲缘生本寻路径,又恐课堂无生成。这是自己备课过程的真实写照,当时备的课文是四年级上册《王戎不取道旁李》一课。在学校每个学期都要上公开课,既不想重复自己,又不想让听课的老师们失望,还要符合学校倡导的教学理念和当前教改的方向。苦思不得其法,敢问路在何方?我相信一定有方法可以达成这样的目标,但方法在哪里,路径在何处呢?陈凯歌电影《霸王别姬》中有一句台词:不疯魔,不成活。某种程度上老师们备课时又何尝不是如此?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不到思维的极限之处,灵感总是很难到来;但那种苦思之后备课灵感源源不断,奇思妙想纷呈的畅快欢喜,又岂是他人能够体会?
        很多年前买过一本书,作者是自己非常喜欢的著名教师管建刚,书名叫“不做教书匠”。管老师书中强调教师不要过于循规蹈矩,要有教育理想教育情怀。其实换一个角度想想,就做一名“教书匠”又何妨?无“匠气”,有“工匠精神”;在书海遨游,始终与“书”同行; 潜心钻研“教”艺,人生乐在其中。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