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芳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医学科 陕西西安710089
摘要:心跳骤停是公共卫生和临床医学领域最危急的情况之一,如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常导致患者即刻死亡。临床循证医学表明,心肺复苏术(CPR)的质量直接影响院内外心肺复苏结局。开展心肺复苏培训,提高心肺复苏术质量,对于心脏骤停患者的救治至关重要。
全球每年约有500万人发生心脏猝死,而在中国每年约有55万人发生心搏骤停,每天超过1000人发生心源性猝死。心肺复苏术在临床和发病现场实用性很强,是抢救心博、呼吸骤停患者生命的有效方法,并作为急救领域的热点问题引起急诊医学界专家的关注[1]。目前我国心肺复苏术的普及率不够,即使受过培训专业人员的急救技术操作也不规范,我国心肺复苏成功率明显低于发达国家。如何加强公众的救护意识和提高专业人员的心肺复苏技能,通过对目前培训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采取了不同的方法,现综述如下。
1 培训现状
1.1 专业人员
1.1.1思想状况
医护人员思想麻痹不重视,参加培训存在“畏难”情绪,不愿花精力去学或“只看不练”,结果出现一说就会,一做就错的窘境,致使实际操作和指南要求存在差距。
1.1.2心肺复苏教学现状
1.1.2.1培训机会少
目前心肺复苏培训缺乏实战演练机会,而临床医护人员、院前急救人员、医学院校学员、医辅人员是医疗卫生的主体,他们毕业于不同院校,学历不同,专业不同,因此,很多医护人员存在心肺复苏时操作手法错误、步骤遗漏或颠倒,高质量心肺复苏占比不高,往往会延误抢救时机[4]。娄平等[6]调查显示,有44.5%的护士在学校学习期间就未接受CPR培训,34.8%的护士毕业后未参加CPR培训,考核及格率仅为35.85%,且部分医护人员知识陈旧。
1.1.2.2操作不规范
医护人员在进行心肺复苏过程中技术不规范的比率高达26.8%~40.4%,而这些不足主要体现在胸外心脏按压的深度不够,按压频率不达标,胸廓回弹不足、按压间隔时间大于10秒等几个关键点,即使在模拟人身上通常也不能进行快速有效地CPR操作。院外CPR质量调查42%的时间中断按压,59%胸外按压太浅达不到要求,有研究调查过上海市一二级医院临床护士心肺复苏技能现状,CPR技能总体合格率仅为49.58%,良好率为8.33%优秀率为0.83%。分析根本原因,主要是因为心肺复苏教学内容及方法存在许多缺陷及不足,教学不能适应临床的需求。
1.2 社会公众
1.2.1获取心肺复苏知识的来源
公众对CPR的知晓率不高,急救技术普及率低。王玉等[11]调查显示17.l%的公众不知道何为CPR, 38.2%的公众获取信息的途径主要来源于电视及报刊,仅7.4%的公众直接从专业书籍或专业人士处获取信息。1.2.2公众对急救知识掌握情况 公众的急救意识比较薄弱,急救知识缺乏,对现场急救知识的了解率不高,无获取专业急救知识的渠道。
1.2.3非专业人员实施院前救治情况
学生、警察、消防员、军人、司机、大型场所工作人员、大型交通工具工作人员,家庭成员等是公众的主体,是突发事件如心跳、呼吸骤停发生时现场第一发现者和急救者,心跳、呼吸骤停患者如果在4 min内得到有效现场心肺复苏可能有50%的抢救成功率,超过6min的成功率仅为4%,特别是有效的心肺复苏与患者预后有很强的相关性,但经调查发现我国心肺复苏普及率不超过1%,因此应加强这些重点人群的教育和培训。
2培训方法
2.1充分了解接受培训的人员情况
在开展心肺复苏培训前,必须充分了解受训人员具体情况。
设计有关心肺复苏相关知识掌握情况的问卷,了解受培训人员知识缺乏的关键点,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指导,达到预期的培训效果。
2.2分层培训
针对无医学教育背景受训者的急救培训中增加医学基础知识的讲解,从而提高公众对医学知识的理解能力,同时利用模拟人进行基本操作过程的训练。而在医学专业人员的培训中除应深入学习不断更新的心肺复苏指南及相关的急救知识外,还应注重实践训练及通过严格的考核来熟练掌握此项技术。
2.3 合作学习模式
CPR培训的另一个重点是公众普及并提高CPR质量。专业急救人员走进社区、工厂等使部分人员受训,然后通过朋友、家人、邻居间的进行相互培训,通过开展的相互合作学习的模式,提高普及率。
2.4注重技能实践,采用直观教学方法
心肺复苏是要经过反复的实践才能熟练掌握的技能,其教学重点应是实践操作。应设定少部分理论授课时间,增加反复练习的技能实践时间。在教学手段上,采用国际通用的流程图式教学,按照“呼、叫、C、A、B”主要五个步骤通过直观教学方式进行讲解及训练,调动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有利于提高心肺复苏的培训质量。
2.5 培训过程中注重互动交流和强化
采用互动式培训方法,提高学员的学习兴趣。在心肺复苏的教学方式上,主要采用视听教学方式,进行实战病例分析讲解。教师与学员之间也可以直接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使学员能够及时发现和更正自己操作中可能存在的某些问题。
2.6 多媒体设备在CPR培训中的应用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传统授课方式已不能达到普及CPR的要求,授课老师利用视频线上授课不仅扩大培训范围,且通过视频反复观看加强记忆,提高培训效果。
2.7高仿真模拟人
反馈装置与高仿真模拟人相结合使CPR培训具备真实场景和详细数据,模拟人能够模拟真实的心肺复苏场景,包括心脏骤停时的心律、呼吸、瞳孔反射,记录实时心电图变化,及时反馈CPR各种按压、通气数据,具有贴近临床、安全、可重复、多人操作等优点。这样的培训,甚至不需要培训师指导,所有数据一目了然,提高了训练效率,节约了人力。此系统可针对性的训练临床医护人员,不仅可反复训练基础生命支持的各项操作,使受训者不仅能够对基础生命支持操作过程中的按压深度、频率,气道开放的程度,人工呼吸送气量、送气频率,及最终复苏效果做出准确评判,还可对高级生命支持的熟练掌握也进行准确的训练,及时纠正操作中的失误,提高心肺复苏的有效性。
2.8团队管理学习在CPR培训中的应用
CPR是需要团队共同完成的一项特殊任务,复苏小组内成员之间的信息、语言的规范交流,团队的领导能力直接影响CPR质量和效果。CPR是一项需要团队合作的操作技术,特别是ACLS阶段,通过危机资源管理培训,提高团队领导者及队员在危机环境中的合作水平,有利于提高心肺复苏术质量。
2.9情景式合作方式的演练。
心肺复苏整个抢救过程自始至终贯穿着对病情的评估、判断以及决策,同时施救者相互间准确的信息传递和密切的协作配合也是心肺复苏成功的关键。因此临床上往往由4~6人组成的抢救小组进行抢救,如果仅仅掌握各项急救技能,无法进行团队有效配合,并不能提高心肺复苏的抢救成功率。因此培训可以小组为单位,将每名成员按其职责进行角色定位。团队组长发挥组织、决策、指令、分配等作用,迅速制订急救方案。小组成员按各自职责及准确站位,达到流程顺畅,救治高效目的。小组成员还可每隔数个练习周期,互相进行角色换位,使其熟悉每个抢救岗位的职责,从而提高抢救各环节的操作能力。
3 结论
心肺复苏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技术,现场急救技术的宣传普及可带来长远的社会效益已引起全社会的重视,为了达到良好的授课效果,让此项技术向公众普及,是每位授课教师不断深入研究的课题。以上通过了解目前我国心肺复苏培训现状,在授课内容及形式上不断创新,针对不同人群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并利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如数字化教学模式,高仿真模拟人的强化模拟真实演练,以及加强团队协作方面的训练,可提高心肺复苏抢救成功率,为更多患者挽回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