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敬
南京东南司法鉴定中心 江苏南京 210000
摘要:目的:本文通过对心源性猝死的病理特点进行分析研究,根据心源性猝死临床症状以及法医人员对猝死者鉴定方法和标准进行分析研究,从而提高法医人员鉴定工作效率以及工作质量。方法:法医人员通过对心源性猝死者进行尸检,在尸检过程对死者不同组织、细胞等部位材料进行收集,并且利用福尔马林将获取的组织、细胞固定中,放入石蜡包中切片、染色。结果:法医人员通过对心源性猝死者的心脏进行检测,可以发现死者心脏组织脂肪有不同程度的浸润,尤其右心房尤为明显。心源性猝死主要临床表现为,死者猝死前将会出现模糊意识,并伴有烦躁等不同情绪,甚至严重患者将会出现呼吸困难等症状,并伴随大量出汗等现象。若具有心源性猝死病人不能及时得到治疗,将会直接威胁病人的生命安全。结论:本文通过对心脏猝死人员的病理特点以及临床表现等情况进行分析研究,法医人员通过对心源性猝死人员进行验尸,可以有效的降低医疗纠纷事故概率。
关键词:心源性猝死;病理特点;尸体解剖
引言
近些年来,随着心源性猝死事件的不断发生,猝死事件已经深受各行各业不同年龄段人群关注重点内容,尤其是成年人,心源性猝死人群中成年人猝死概率占据第一位。心源性猝死属于突发性自然死亡事件,主要是由于患者心脏出现功能性缺陷,将会直接影响患者健康。该类患者在猝死前不会有明显症状,病情具有突发性,若治疗或者抢救不及时,患者在短时间内将会死亡[1]。另外,心源性猝死疾病护理治疗具有一定的缺陷性。目前,我国医学技术在护理治疗心源性猝死疾病具有明显效果,根据临床护理治疗发现,大多数心源性猝死患者患有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心血管疾病等疾病,而这些疾病都是直接导致患者突发心源性猝死疾病的原因[2]。近些年,根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心源性猝死的死亡率数据逐年递增,而患者患有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心血管疾病等疾病是主要原因。本文通过对辽宁地区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公安局受理检验的27例死于心源性猝死的患者进行分析研究,具体分析研究内容如下[3]: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文通过对辽宁地区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公安局进行尸检的27例心源性猝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均为急性死亡患者。其中,27例心源性猝死患者中男性患者有20例,女性患者有7例,可以发现男性患者明显多于女性患者。患者年龄在27岁~50岁之间,平均年龄在(45.23±2.31)岁,其中有19例患者年龄超过40岁。由于患者在出现心源性猝死症状24小时以内死亡,法医人员通过对患者进行尸检,发现患者患有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等心脏病,可以排除非正常死亡原因[4]。
1.2方法
法医人员通过对死者心脏进行检测,利用福尔马林将心脏固定,并且通过石蜡包将其进行切片、染色,最后对切边上组织进行观察。法医人员通过对切片组织行的小血管进行观察判断。另外,法医人员对患者组织细胞变性、溶解等方面进行观察分析。
2、结果
法医人员通过对27例心源性猝死患者进行分析研究,可以发现有14例患者患有冠心病,有5例患者患有心肌炎,有5例患者患有心肌病,有3例患者患有肺栓塞。患有冠心病的14例患者中,有3例患者患有心肌梗死,4例患者患有急性心肌梗死,剩下的7例患者中患有上述两种疾病。
法医人员通过对14例患有冠心病患者进尸检,发现有6例患者冠动脉硬化程度在3级以下,而另外8例患者冠动脉硬化程度可以达到6级。法医人员通过对5例患有心肌炎患者进尸检,发现有3例患者在出现猝死症状前具有感冒等症状,法医人员在对患者进行尸检时,发现患者心脏没有出现异常情况,但对患者进行镜检发现患者的心肌细胞已经发现病变,甚至细胞还出现溶解以及坏死等现象。而另外的2例患者出现了动脉瘤破裂症状,由于病情发生较为突然,患者动脉壁间出现血凝块,血凝块将会导致患者动脉内弹力层与外膜脱离。在动脉巨大的血流量冲击下,将主动脉壁层撕裂,导致患者体内出现积血情况,若不及时抢救,血流将会直接将心包填满。法医人员通过对5例心肌病猝死患者进尸检,年龄最大为40岁,最小为27岁,患者发病突然,倒地及死亡。患有心肌病猝死患者与其他患者不同,患者心肌脂肪变性,心肌出现严重损害,并且伴随着心肌代偿性肥大现象,这些症状将会直接加重患者病情[5]。
本文通过对27例心源性猝死患者进行分析研究,其中有20例患者为男性,7例患者为女性,年龄在27~50岁,通过数据可以看出,患者年龄趋于年轻化。而从患者性别分析,发现男性患者数量明显多于女性患者,由于男性在工作、学习、生活上压力过大,有吸烟、酗酒等习惯,这些都是导致心源性猝死的主要原因。本文研究的27例心源性猝死患者中有10例患者存在诱因;而其他患者在发病前都出现征兆,有5例患者出现头晕、恶心等现象;有5例患者出现呼吸困难、情绪烦躁等现象,患者在短时间内就失去意识,抢救无效死亡;有5例患者患有胸闷、胸痛等现象;有2例患者出现腰疼现象。
3、讨论
心源性猝死疾病于20世纪60年代被提出,最早法医人员将患病猝死时间定为24小时内,随着,医疗水平不断发展进步麻将患者猝死时间变更为1小时以内。心源性猝死临床表现症状为突然性死亡。患者会在1小时内丧失意识,突然性死亡。本文通过对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期间,辽宁地区公安机关处理的心源性猝死患者进行分析研究,分析心源性猝死男性患者居多,法医人员通过对27例患者进行尸检,发现冠心病是导致猝死的主要原因。综上所述,法医人员通过对心源性猝死患者进行尸检,发现猝死患者存在明显脂肪浸润现象,尤其是猝死患者右心房脂肪浸润现象更为明显。因此,患有心脏病患者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运动,注意日常饮食,提倡健康绿色的生活方式,控制心房室速、室颤速度,缓解脂肪浸润现象,预防控制心源性猝死患者心脏病发生概率。
参考文献
[1] 王雷, 陈骁, 王晔,等. 178例心源性猝死法医组织病理学诊断分析[J]. 法医学杂志, 2007, 23(003):210-212.
[2] 王银阁. 58例心源性猝死的病理学分析[J]. 中国临床医药研究杂志, 2008:10-12.
[3] 庞原, 史国庆. 心源性猝死在司法鉴定中的临床病理研究[J]. 法制与社会, 2015, 14(No.573):282-283.
[4] 刘志峰, 杨彦华, 董明霞,等. 心源性猝死病人心肌SOCS-1和C-JUN表达及法医学意义[J]. 齐鲁医学杂志, 2012(03):78-80.
[5] 刘奇, 王杰, 于燕妮,等. 300例心源性猝死案例的法医学鉴定分析[J]. 中国法医学杂志, 2015(03):59-6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