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公共资源治理机制研究

发表时间:2021/5/20   来源:《城镇建设》2021年第4卷第4期   作者:江华平1 何挺2
[导读] 当前,农村公共资源规模不断扩大,所以要规范农村公共资源管理,切实维护集体组织利益,本文对农村公共资源治理机制进行研究。

        江华平1  何挺2
        1 浙江省振兴乡村建设投资发展有限公司  浙江省 杭州市 310000
        2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浙江省 杭州市 310000

        摘要:当前,农村公共资源规模不断扩大,所以要规范农村公共资源管理,切实维护集体组织利益,本文对农村公共资源治理机制进行研究。
        关键词:农村;公共资源;治理机制
        1农村公共资源治理的现实与困境
        据统计,我国现有耕地中,中低产田耕地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70%,耕地退化面积占耕地总面积40%以上,南方土壤出现酸化,华北平原耕层逐渐变浅,西北地区耕地中农膜残留较多,盐渍化、沙化问题非常突出;全国耕地土壤点位污染超标率高达19.4%,全国耕地等级质量偏低;北方草原牧区因饲养牲畜严重超载导致土地荒漠化和沙尘暴现象层出不穷,草原退化已经成为新疆牧区普遍存在的现象,各类草原都有不同程度的退化问题,退化面积一般占可利用草原面积的30%以上,有的地区高达80%;南方地表水富营养化和北方地下水硝酸盐污染严重,水资源浪费现象加剧,农业灌溉水利用率仅为30%;淡水湖鄱阳湖由于失灵的禁渔制度而面临着渔业资源衰退与生态环境恶化;煤炭资源的粗放开采与过度开发屡禁不止、矿难频发等等,这些“公地悲剧”现象表明中国资源环境正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与挑战。有关数据显示,我国在一定范围内已经进入生态退化和复合型环境污染阶段,资源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并成为制约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瓶颈。实践证明。实现农村公共资源的有效治理,既是维护农民合法权益的保障、推进农村改革与乡村发展的需要,也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
        2农村公共资源治理机制分析
        2.1科层治理机制
        科层治理机制的基础是组织内部的等级权威关系,其中,政府制度是科层治理机制的重要体现。公共资源科层治理的逻辑规律是将某一领域内的公共资源事务由政府相关机构进行治理,如资源使用权的界定、利用方式、利用单位的流量等等都由政府做出决定,公共资源的存量也由政府指定。政府(科层)治理的优势在于能够对农村公共资源利用的总量进行合理的控制以及在治理过程中是否具有公正性、公平性等方面进行评价与判定。由于不确定性等因素常常出现,这种计划性的总量控制方式很难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因而在治理过程中,效率比较低下;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资源治理决策者对公共资源利用当中的公平性问题关注程度较高,然而,公平性的过分强调必然会造成效率的损失,这种政治倾斜性是导致农村公共资源浪费现象严重的主要原因。
        2.2市场治理机制
        市场机制治理理论强调市场作为一种制度安排对公共资源治理的地位与作用。市场治理机制是通过市场的价格、供求关系与竞争等规则来治理公共资源,以期达到公共资源在配置效率方面的最优化。市场机制运作过程中公共资源的产权交易以及污染权交易都无法回避高额的交易成本问题。可以说,较高的交易成本的存在使得市场机制在公共资源治理规程中所能起到的作用不断弱化。通过制定相应法律的方式对公共资源的产权制度进行明确的界定,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市场机制在农村公共资源配置过程中的效率。
        2.3社区治理机制
        社区参与是一种有别于传统公共资源治理机制的农村公共资源治理的崭新模式,通过社区中所有个体成员的积极参与,能够克服信息不对称以及适应性问题。当社区的整体利益存在高度趋同并且在社会资本方面具有一定程度的积累时,集体行动方式容易产生的违背承诺、监督问题均能够得到较好的解决。通过各类协会形式参与治理活动的自主治理方式对农村公共资源配置有其自然优势。在公共资源的科层治理机制与市场治理机制的双重失灵的情景下,以奥斯特罗姆夫妇为代表的制度分析学派以大量的实证研究为基础,提出了社区治理机制模式,然而现实中,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农村社区,其自治性表现的越来越弱,新的信任体系和价值体系尚未充分建立,社区在农村公共资源治理过程中目前还难以发挥真正的功能与作用。

在这种背景之下,网络治理机制作为一种崭新的治理手段逐渐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与重视。
        3农村公共资源治理机制变革的基本目标-网络治理
        所谓农村公共资源网络治理机制是指若干个相互依赖、信任又相互独立的治理主体,通过合作等方式,共同参与公共资源治理的过程。其治理的目的是最终实现农村公共资源的永续利用,达到增加农村公共福利的最终目的。其基本特征表现为:治理主体多元化、治理手段多样化、治理目标一致性。也就是说,在农村公共资源治理过程中,除政府之外,志愿性组织、第三部门或非政府组织等其他社会组织,包括企业、公民个人等都是农村公共资源治理主体的组成部分,它们形成了一个由多个权力中心构成的治理网络,共同承担农村公共资源的治理职责。相对于其他治理机制,农村公共资源网络治理机制的突出优势表现在:一是通过各个行动者有效的谈判、对话与合作等一系列活动,能够不断提高其运作效率,实现资源共享,永续利用的最终目的。二是通过制度、规范、灵活的谈判与协商方式,能够有效地减缓治理过程中的冲突与矛盾,遏制暴力性的集体行为。三是适用范围更加广泛。农村公共资源治理涉及到环境、资源等问题,可以是区域性的或跨区域性的,其治理的有效性得益于第三部门的广泛兴起,与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企业、民间团体、地方自治性团体以及公民在公共资源治理网络中的相互协商与合作息息相关。
        4农村公共资源网络治理机制的基本构架
        构建农村公共资源治理的长效机制,应当基于农村的自然、经济和社会属性,其治理机制的变革应从政府单边治理机制逐渐向网络治理机制转变,其基本构架是政府治理和企业、社会伙伴治理的有机结合。
        4.1统一治理与分层治理相结合
        首先要改变条块分割的管理模式与格局,建立事权清晰、分工明确、行为规范、运转协调的新机制。其次,建立起以主体功能区划为基础,行政区域为单元,财权与事权相结合的分层运行机制,不断激发地方政府有效治理公共资源的主动性与能动性。地方政府在治理农村公共资源的过程中应该逐步实现两个转变:由干预性为主导的强制政策转向激励、约束相容的经济政策;由命令与控制为主要特征的垂直、单向管理体制转向政府间双向的互动关系。
        4.2构建公私合作的伙伴治理关系
        充分发挥各类社会组织与合作伙伴的诸多优势,是实现政府、企业、第三方部门等多元主体是提高公共资源治理功效的关键因素。实践证明,社会资本累积是构建政府、企业、社会伙伴等合作机制的经济基础,相互信任是多元治理主体合作形成的前提条件,群体与组织等合作关系网络是实现多元化主体治理的最佳载体。因此,要大力发展行业自律性组织与民间组织,通过社会资本累积,构建相互信任与和谐关系网络,提高农村公共资源的治理效率。
        4.3推动公众参与
        全社会的公众广泛参与是农村公共资源治理、改革的动力。努力构建个人、组织参与政策过程的机制,建立政府-公众伙伴关系,形成政府、公民的良好互动关系,是现代政府治理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行政改革的主要方向之一。同时,公众参与机制的形成,需要通过政府的制度化安排加以推动与实现,从而形成农村公共资源的网络治理的新格局。
        结束语
        农村公共资源网络治理机制,与传统的治理机制相比更加灵活、稳定、适用性强,具有明显的制度优势。从科层治理机制向网络机制转变,是我国农村公共资源治理机制创新的路径选择,其治理机制的基本构架强调政府治理与非政府治理、社会伙伴治理的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1]罗伯特·罗茨.新的冶理.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2][美]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M].余逊达,陈旭东。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
        [3]鄞益奋.网络治理:公共管理的新框架[J].公共管理学报,2007(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