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漪
(四川省雅安市石棉县安顺场八一希望小学 四川雅安 625000)
【摘要】素质教学背景下,教师应当关注班级上每位学生的发展,尤其是要注重学困生的发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课程内容的讲授情况采取更适合的教学方法,进而改善学困生的学习现状,使其有信心、有兴趣学数学课程。基于此,笔者将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就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困生数学成绩谈谈自身的看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困生;教学策略
学困生不是学习困难的学生,也不是智力低下的学生,是在某一学科上成绩不佳、学习态度消极、自制力差的学生。学困生一般都具有散漫、好玩、喜欢无拘无束的特点,这些消极的学习态度也是成为学困生的主要因素,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而然就成了“学困生”。但是,这部分学生在好的引导下,肯定会变得更优秀。所以,在实际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不能放弃学困生,要更多的关注学困生,采用一定的方式方法,做好学困生转化工作。
一、小学数学学困生形成的原因
小学数学“学困生”形成的综合因素诸多,结合教学实际情况来看,导致小学数学“学困生”的主要因素有三点,第一是学生不喜欢小学数学这门课程,从而不愿意积极注重学习,导致知识不能被吸收、内化;第二,小学生的心智尚不健全,数学智力还未完全开发,缺少抽象性思维能力;第三,学生可能对数学知识以外的事物不满意,例如数学教学方式、教师等,从而使学生不愿意学习数学,缺少自信心。不同班级的数学“学困生”都有各式各样的问题,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分析。
二、小学数学学困生转化措施
(一)创新教学策略,以情境助力理解
从学生的角度而言,小学数学这门课程的本身就有难度,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难题,不同学生的性格差异,有的学生会打破困境、有的学生能力不足、有的学生缺少信心,因此就出现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成绩差异。例如,在讲授《分数的初步认识》这节课程中,学生要掌握分数的表现形式、分数的表达方式,借助分数做简单的加减法计算。在学习分数的时候,教师可以先设计情境性问题,小龙、小明、小张、小花四个小同学一起去郊游,小明带了一块蛋糕,要怎么分才能做到四个人平分?每个小同学都能吃多少蛋糕?这时候学生的脑子里就会想象出四个人吃蛋糕的场景,四个人就把蛋糕分成四份就行。这时候,教师拿出提前贮备好的圆形卡片比喻蛋糕,在圆形卡片上画出平等的四份,也就是把圆形卡片分成4份。教师在演示的过程中,学生们可以讨论交流,有的学生说四份的大小不一样,有的学生说平均分成4份。接着教师要适当的引导学生表示出来每一份蛋糕的大小,这时候学生就遇到了困难,教师就顺势引入分数的概念,把四份月饼当做分母,其中一块是分子,然后把4份拼在一起就是一整个蛋糕。在学习的过程中非常轻松就让学生理解、吸收并内化分数的相关知识。这样不但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让学生学会了实际运用,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让学困生更好的理解、接受知识,有效降低学困生的学习压力。
(二)以培育兴趣点为导向,激发学困生数学学习自主性
素质教育背景下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教师要找到学生的兴趣点,在兴趣的导向作用下鼓励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教学活动。数学这门学科有较强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因为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小,身心发展不健全,缺少学习自主性,不能准确认识数学知识及运用,因此学习数学较为被动,所以教师要深挖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找到兴趣点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数学知识的奥妙。例如,在学习三年级下册《数据收集整理二》的时候,结合生活中的元素,让学生讨论数据收集的重要性,根据学校门口的文具店一天或一月的营业额,推算出自己的贡献度;采用多媒体方法让学生看到可视化数据,例如,为学生展示提前准备好的全球知名的20个建筑物,在切换图形和数字变动的时候,让学生体验数据收集和分析带来的震撼,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数字与数字之间的联系,提高数学知识的趣味性,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此外,教师通过数学悬念设置,引导学生积极探索数学知识,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又如,在讲授《年月日》课程中,教师设置问题导入,问题是“同学们,喜欢生日蛋糕吗?”然后教师让再提问学困生和优等生:“你们过了几个生日了?”让学生都回答完,教师再接着提问:“同学们,李果今年12岁,只过了个生日,是什么原因呢?同学们想不想让老师讲一下年龄的谜呢?”教师用设置悬念的方式让学困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在课堂上导入良好的课堂氛围。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的方式设置悬念,还可以用生活化的场景提高学生的参与感,例如在讲授《圆、角、分》课程中,为学生设置“超市购物”的生活场景,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学生分别伴做收银、顾客的角色,引导学生进入超市购物的环境中,在生活化场景中不但让数学学困生积极融入课堂,还能减轻学困生的消极心理和自卑心理,让学困生更好的理解“圆、角、分”之间的数量关系,让学困生感受数学知识的奥妙,对数学知识感兴趣。
(三)赏识教育与数学教学结合,发挥教师评价的作用
为了提高学困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能力,教师采用适当的评价方法,在数学课堂中融入赏识教育理念,也就是通过科学、客观、积极的评价让学困生有学习数学的信心,激发数学学困生的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除此之外,教师在数学评价中,要对学生一视同仁,让学生积极主动探究,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引导学生理解数学难点,通过赏识教育的方法让学生找到自身的不足,给学困生积极的鼓励,提高学困生的学习自信心,为学困生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发挥教师评价的积极作用。使学困生的数学学习自信心增强,可以让学生感受百分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解决与百分数有关的数学问题,教师布置一些开放性的作业,在作业指导中采用赏识教育评价的方法,让学困生有信心学习数学。比如,为学困生搭建自我展示的平台,鼓励学困生说出生活中的百分数及百分数应用,比如商品“打折”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自主思考以后回答问题,教师进行鼓励评价,让学困生有信心学习数学知识。
结束语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待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要以爱育人,发自内心地去关怀学生,在教学中做到一视同仁、教学相长,这样“学困生”才能真正走出学习“困境”,真正喜欢上数学这门课程。
参考文献
[1]金文平.小学数学学困生的转化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21(08):75-76.
[2]朱贤辉.小学数学学困生的转化策略探析[J].家长,2021(03):187-188.
[3]卢旭驹.把脉论症精准施治——探索小学数学学困转化教育有效途径[J].考试周刊,2020(A4):7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