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估算教学的现状与思考

发表时间:2021/5/20   来源:《中国教工》2020年第20期   作者:顾益萍
[导读] 估算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顾益萍
         宁波市镇海区崇正书院     
         浙江省宁波市  315201
         
         【 摘要】 估算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估算教学的现状分析,呼吁广大教师要准确把握估算教学的要求,重视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指导学生活用估算策略,真正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关键词】    小学数学   估算现状    估算策略
         
         所谓估算,就是一种无需获得精确结果的口算,是个体依据条件和有关知识对事物的数量或运算结果作出一种大致的判断。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在教学指导思想上强调了估算教学的“极端”重要性,指出: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估算成为学生终身的数学素养。可是,估算教学的实际情况却不容乐观,虽然许多教师潜意识里开始“重视”估算教学,但由于专业知识的缺乏,或认识不到位、或教学不当,导致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少不规范的现象。
         一、 现状分析
         现象一:先数再估、先算后估
          有时教师为了追求估算的准确性,往往善意地引导学生:“看某某同学估计得多准啊,来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学生答:“我先数了数有58个,大约就是60个。”教师评价:“真是一种好办法!”于是乎,学生纷纷出现了先数再估的现象。
         有时,由于数的特点,估算的优越性并不明显,口算也比较容易,学生就会觉得估算时先要把相关的数据看成整十数再口算,程序多,比较麻烦,喜欢先算后估。如 “39+42”,有很多学生是这样解释估算过程的:30+40=70,9+2=11,70+11=81,81大约是80,从而失去了估算的意义。
         现象二:估算=四舍五入
         “四舍五入”法在近似计算中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在纯粹的计算题中通常都是用这样方法取近似值。正是这一原因,不少教师总认为用“四舍五入”法比较接近实际数,于是有意无意地强调学生最好用“四舍五入”法进行估算,这样的结果最准确。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也只是机械地套用教师在课堂里所传授的估算方法。然而,在一些实际计算中,我们往往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有时要把数估大,有时却要把数估小。如果机械地套用“四舍五入”法来进行估算,就有可能产生南辕北辙的效果。如“四年级共有学生234人去旅行,所租的客车限载50人,至少要租几辆这样的客车?”需要把234估大为250来计算,至少需要5辆;如果按四舍五入法把234估成200来计算,则至少需要4辆,而实际上4辆是绝对不够的。可见如果片面地强调“四舍五入”法,缺少了估算的实践眼光,就会背离“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这一数学课程目标取向。
         现象三:见到“大约”就要用估算
    低段学生习惯于精算,估算意识比较淡薄,一些要求估算的题目,如果教师不提醒,很多学生会把它当成精算题。为了避免学生在解决问题前审题的“麻烦”,部分教师就向学生推荐一种“窍门”———见到“大约”两个字就用估算!这样的方法显然是不科学的。因为很多时候估算题中没有“大约”一词,却可用估算解决,如 “每张门票8元,29个同学参观,带250元够吗?”, 还有的题虽有“大约”一词,却可以直接用口算解决,无需估算,如 “一条蚕大约吐丝1500米,小红养了6条蚕,大约吐丝多少米?” 问题中的“大约”是针对前面“一条蚕大约吐丝的米数”而言的,1500×6=9000(米)这个计算结果其实就是近似数。如果我们教给学生单纯根据题中某些字眼来判断采用的计算方法,不但会造成解题上的麻烦,更会养成学生死记硬背、不求甚解的不良习惯。
    二、策略思考
         为了进一步规范估算教学,真正落实估算教学的目标,提高学生估算能力,我想,在估算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准确把握估算要求的尺度
         估算可以理解为“估计计算”“大致推算”, 由于学生的计算方法不同,估算的结果也会各不相同;即使估算的结果相同,所采取的估算策略也可能是不同的。

例如,一个热水瓶26元、一套茶杯24元,估算一个热水瓶和一套水杯一共花多少钱,结果都是50元,但可能有的学生是把26看成30,把24看成20,有的学生是把28、24都看成25,两种方法并没有优劣之分,所以交流的时候,要让学生把估算的过程表达出来。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慎用“比一比谁估得最准”、“某某同学最能干,估得结果最接近准确值”等类似的评价语,淡化学生估算结果的正确与否,注重对学生估算方法多样化的引导与评价。要知道估算结果,不是离精确值越接近就越好,而要关注估算结果是否合情合理。只要学生能运用适合自己的估算策略把问题解决了,就应给予鼓励。
         2、重视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现在的教材中虽然多了许多有关估算的内容,但很多时候学生对于估算的意义并不明确,纯粹是为估算而估算。因此要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必须想方设法让学生感受估算的价值,增强估算的意识。
         如二年级上册中,让学生判断哪些算式的得数比80大。我请两组同学分别用“估算”和“精算”进行对比,看哪一种算法快?结果估算的一组遥遥领先。这些算式的估算结果大都和80接近,要判断其精确结果是否比80大,并不需要计算出精确结果和80比,只要大致估计就可以了。例如,31+52中两个加数十位上的数相加得8,不管个位上是几,其和都超过80,38+39中两个加数十位上的数相加得6,不管个位上是几,其和都比80小。通过估算结果与准确计算结果的对比,使学生感受到估算的优越性,提高估算意识 。
         3、指导学生活用估算策略
         虽然估算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但也应该强调估算方法,针对不同的问题制定合理的估算策略,让学生灵活运用,形成估算技能。
         (1)取整
         基本的估算方法就是在计算过程中,利用四舍五入法将一些数据估计成比较接近的整十、整百或整千数再进行计算的方法,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通过口算估算出大致结果。例如:同学们收集矿泉水瓶,第三周收集192个,第四周收集209个。第三第四周大约一共收集了多少个? 估算时可以把192看成200,把209看成200,200+200=400个。
(2)估大
如:四年级同学去秋游。每套车票和门票49元,一共需要104套票。应该准备多少钱买票?
列式为:49×104,估算方法一:49≈50,104≈100,50×100=5000,应该准备5000元。估算方法二:49≈50,104≈110,50×110=5500,应该准备5500元。解题后应引导学生思考:谁的估算方法更好一些,为什么?通过比较使学生明白,尽管这两种方法都是按“四舍五入”法进行的正确计算,但是估多更合理一些,因为估少了钱不够就秋游不成了。使学生明白对待现实问题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从实际出发,灵活选用估算方法 。
(3)估小
  适当的估“小”,能很快推算出结果。如:“组织三年级的同学折800只纸鹤,共97名同学一起折,每人每分钟折一只纸鹤,你估计一下,9分钟能折完吗?”教学这一问题时,可以把计算结果估算得小一些,以便达到最少折800只纸鹤的要求。97≈90,97×9≈810,已经超过了800,肯定是可以折完的。            
(4)取中间数
如果数字差别较小,我们就可以采用取中间数的方式来估算。如“某校一年级有6个班,一班有36人、二班有32人、三班有35人、四班有37人、五班有39人、六班有34人,一年级大约一共有多少人?我们就可以用35×6=210人进行估算,这比把各数都取整估算要简便得多。
估算的策略是多样的,不同的实际情境需要不同的解决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应多设计一些实际生活情境题,让学生通过一系列的训练,在不断地实践中感悟估算的策略与方法,领悟各种策略的合理性与优越性。
估算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估算教学任重道远。我们教师应该进一步加强估算教学的实践研究与理论思考,使我们的估算教学更具有效性,真正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1-3年级估算教学现状及策略的研究》    许奕    南京师范大学   201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