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新时代“工匠精神” 提升中职生职业素养的实践研究

发表时间:2021/5/20   来源:《中国教工》2020年第20期   作者:陈泳洁 袁 利
[导读]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

         陈泳洁  袁  利   
         重庆市潼南职业教育中心

         摘要: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新时代背景下,工匠精神对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通过对课题《培养新时代“工匠精神” 提升农村中职生职业素养的实践研究》的研究,阐述了强化立德树人理念,探索育人策略,建构工匠精神培养模式,完善多维立体评价探索高效的“工匠精神”培养途径,提升农村中职生职业素养。
关键词:立德树人;工匠精神;职业素养;效能

         一、培养新时代‘工匠精神’的背景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4世纪开始德国出现学徒制,后来德国采用“双元制”培养制度开展了300多种职业培训;二战后日本的职业院校大力培养学生“工匠精神”;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的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报告中提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提品质、创品牌”。一些中职学校进行了中职学生工匠精神、学生职业素养研究等课题的研究,创新了思路、活动、教育模式,完善课程体系等研究实践,但工匠精神的培养应根据中职学生的家庭背景、生活环境而采用不同的培养途径,没有对培养途径的效能进行比较分析。
(二)农村中职学校工匠精神培养现状
         1.学校教学师资薄弱,工匠精神理念滞后。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相关政策,一定程度上推进了中职教育的发展,但是中职教育改革相对滞后。投入和资源配置不足,高端专业人才匮乏,教师待遇不高挫伤工作积极性。教师不主动进取,缺乏工匠精神理念,无法正确把握产业发展趋势,不重视工匠精神的培养,对提升中职教育教学质量感到“束手无策”。
         2.留守学生占主力,职业规划欠指导。
         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导致大量留守学生出现,由于监护人缺乏对孩子品德、心理健康教育、职业规划指导,更缺乏对孩子工匠精神教育的引导,导致多数学生养成不良的学习习惯,甚者厌学、实习当逃兵、就业被开除……;从而对学生进行工匠精神培养“无能为力”。
         因此,为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技术人才,必须开展“工匠精神”培养,根据中职教育国家课程标准要求,中职专业知识的内涵与外延,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培养途径,并对不同的培养途径进行比较,寻求高效的培养途径,践行立德树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培养新时代“工匠精神”核心理念
         (一)强化育人理念——立德树人
         通过营造良好的工匠精神培养环境,以课堂教学、实习实训、育人活动等为载体,强化“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在思想上和行动上渗透德育教育,开展全方位育人,增强学生工匠精神意识,发展农村中职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其形成“工匠精神”的职业素养。
         (二) 探索育人策略——制度+师资+企业
         1.制度保障策略
         通过加强学校制度建设,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改革职业课程体系,完善教学标准和评价机制,创新职业培养方式,规范人才培养全过程,全面提升学生敬业精神和创新意识,保障工匠精神的培养与传承。
         构建校园文化,利用宣传栏、微信公众号等营造良好的工匠精神培养环境;深入开展“大国工匠进校园”、“劳模进校园”等活动,展示大国工匠、高素质劳动者的事迹和形象,引导中职生在身临其境中树立“工匠精神”理念,增强学生对工匠精神的内心感悟。组织学生参加工匠精神知识竞赛、“大国工匠”主题演讲和技能大赛等活动潜移默化中增强学生专业技能,提升学生职业素养。
         2.师资建设策略
         通过拓宽师资来源渠道,推动企业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和学校教师双向流动,加强师资技能培训,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增强责任心和使命感,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健全专业队伍建设,组建高水平教师教学创新团队,保障“工匠精神”培养质量。


         3.企业护航策略
         在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背景下,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通过师徒结对活动、岗位轮换模式、校企共评机制等多渠道育人,实现企业护航学生到员工角色转变,增强职业岗位适应性,拓展职业生涯规划,确保“工匠精神”培养的有效开展。
         (三) 建构工匠精神培养模式——心传身授+体知躬行
         1.“心传身授”模式
         教师、能工巧匠对学生进行精神熏陶的“心传”,学生接受相应的技术传承,逐渐体会“工匠精神”;教师、能工巧匠对学生进行亲身传授技术的同时传递术道,让学生领悟职业规范以及道德准则,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其职业素养与道德。教师、“能工巧匠”通过“心传身授”的课堂教学和实践教育,帮助学生领会“工匠精神”。
         2.“体知躬行”模式
         学生亲身感知以‘工匠精神’为主题的校园文化、主题班会、名人名匠等活动,以及参与各项技能大赛、社会实践、顶岗实习等培养,促进学生领悟工匠精神,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形,便于学生精益求精专业技术的培养和职业素养的提升。学生通过“体知躬行”的教育过程实践“工匠精神”。
         (四)比较培养途径的效能-----多维立体评价
         采用分层次和多元化评价,教学与实习实训中通过对年级、专业、实训、实习目标分层等对学生进行区别施教与实习实训,同时开展师生、校企、家校等互评进行多元化评价,结合杜威职业教育理论、solo分类评价法等,完善多维立体的评价体系,实现多途径培养中职生工匠精神,再比较分析各种培养途径的效能,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职业技能,探索出高效的“工匠精神”培养途径。
         三、培养新时代“工匠精神”核心价值及内容
         (一)弘扬工匠精神,提高技能储备。
         培养新时代“工匠精神”实践研究,结合名工巧匠、技能大赛等形式,把思想道德教育、专业技能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推动形成学生学习技能、报效国家的浓厚氛围;促进学生深刻地理解、弘扬工匠精神,丰富专业知识和提高技能储备,满足社会发展新需求。
         (二)勇于创新创造,助力“中国智造”。
         培养新时代“工匠精神”实践研究是以《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为准绳,遵循人的成长规律和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结合农村中职生个性发展,通过环境育人、课堂教学、实习实训、企业实践等育人环节,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促进学生向乐于接受新理念、勇于创造新标准方向发展。实现提升农村中职教学育人质量,达到高效培养工匠精神。最终助力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转型,实现“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的跨越。
         (三)完善评价体系,探索高效途径。
         培养新时代“工匠精神”实践研究,通过分层和多元化评价,完善多维立体的评价体系,针对不同的人群采用不同的培养途径,不同的途径产生的效能不同,比较分析各种培养途径的效能,探索出更高效的农村中职学生工匠精神培养途径。
         四、培养新时代‘工匠精神’的推广价值
         通过在我校和周边区县进行“培养新时代‘工匠精神’”实践研究,结合课堂教学、实习实训、技能大赛践等形式,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培养途径,全方位对学生进行新时代‘工匠精神’培养,多维立体评价人才培养途径,比较出高效培养途径并实施,形成新的育人风格,培养学生成为具有专业技能过硬和职业道德素养优良的合格劳动者与建设者,助推学生在人生职业生涯中逐渐成长为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大国工匠。
         
         参考文献
[1]  彭花,贺正楚.新生代技术工人的工匠精神[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96-103.
[2]  何伟,李丽.新常态下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培育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7(4):24-29.
         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一般课题:《培养新时代“工匠精神” 提升农村中职生职业素养的实践研究》(批准号2020-2--574)和《农村初中数学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发展创新思维实践研究》(批准号2020-2--573)课题成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