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小学音乐教育中教师的“教”

发表时间:2021/5/20   来源:《中国教工》2020年第20期   作者:熊婷婷
[导读] 中小学是学生创造力培养最关键的时期

         熊婷婷
         华南师范大学 广东广州 511436

         [摘要]中小学是学生创造力培养最关键的时期,对学生良好思维与素质教育的提升至关重要。音乐教育作为一门培养学生音乐素质的课程,教师如何“教”对学生音乐创造力的培养具有重大的影响。笔者从教师自身应该具备的条件入手,对传统音乐教学模式进行剖析,提出新的教学策略,并对学生古典音乐审美观的培养展开具体的论述。
[关键词]音乐教学;教学模式;古典音乐;心理素质;音乐审美观
1 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具备的条件
1.1 知识条件
         良好的音乐素质和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和技能是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必备的条件。其中,基础知识部分包括读谱知识,如音名,唱名等;欣赏知识部分包括不同民族音乐的鉴赏及我国特色戏曲曲艺的主要代表作品。专业技能则根据不同专业来掌握相应内容与要求。教师只有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地运用。
1.2 心理条件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作为一名教师最基本的心理条件。教师需有一颗强大的内心,能积极应对不同性格的学生,并懂得如何与学生交流。音乐课堂上时常会发生学生打闹的现象,影响上课秩序,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应采取相应措施调整课堂纪律,带动大家的积极性,让音乐课堂在有序中活跃起来。
1.3 个性特征
         学科的个性化对教师的要求也体现了个性化。音乐课与其他学科的区别在于音乐课堂气氛是十分活跃的,因此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应具有活泼开朗的性格。同时教师应具备一定的应变能力,能及时应对课堂上各种情况发生。具有耐心也是作为教师的必备素质,因为在教学过程中,不同学生对不同内容的接受能力不同,所以教师对于重难点知识要放慢速度,有耐心的教学。
2 音乐教学模式的转变及教学策略
2.1 传统音乐教学模式剖析
         传统音乐教学主要采用模式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中,老师是主体,学生则被动地接受,整个音乐课堂缺少创造力与生机。这种传统音乐教学模式导致音乐课堂呈现“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各做各的事”的混乱现象。一方面,在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积极性被打压,教师没有根据学生情况来设定教学过程,当教师在讲授理论知识时,学生们心理上对枯燥的知识产生排斥,久而久之注意力不在音乐课堂上。另一方面,传统教学模式在教学时,老师永远是高高在上的,学生是被动接受的,在这种不平等师生关系下,学生在心理对老师会产生排斥,不利于兴趣的培养,同时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对教学的积极性也会大大降低。最后,一定的经济基础对音乐学习也有一定的影响,不同学生的家庭环境对音乐的培养兴趣爱好不同。条件优越的家庭接触音乐的范围更广,对音乐的了解更深入,如古典音乐。
2.2 音乐教学模式的转变
         通过对传统音乐教学模式的弊端进行分析,笔者认为音乐教学模式的转变,应从以下几点出发:1.学生由被动接受学习变成学习的主导者,老师不再是教书匠而是教学设计师。老师应精心设计教案,在备课过程中尽可能地让内容更有趣味性,设计更多的有趣实效的问题,让每个教学步骤都具有启发性,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乐趣。2.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变成学习的引导者。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而不是机械的教学示范,让学生模仿,这样降低了学生在音乐课堂上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不利于学生想象力培养的。教师应是扮演指导者的角色,学生则有更多自学,自唱,自演的机会,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也能不断完善自己,越来越优秀。3.教师由课堂的“领导者”变成学生的“朋友”。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高高在上的,与学生之间几乎没有近距离的接触,音乐枯燥乏味。

教师应设置互动环节,如进行民族音乐鉴赏时,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手拉手唱歌跳舞,体会不同民族音乐特色。互动过程能够拉近师生距离,课堂分氛围更活跃。
2.3 音乐教学策略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后,才能根据学生感兴趣的方面来设计课堂,让学生更好的参与课堂。由于学科的特殊性,教师需了解学生各方面的需求,如认知需求,情感表达需求和表演需求等。一方面,音乐是能抒发人的情感的很好的手段,孩子们由于学习压力,平时很难释放自己的情感,如果教师能在音乐课堂让孩子正确的释放和表达他们的情感,对他们的学习也是有很大帮助的。另一方面,中小学生有着很强烈的表演欲望,音乐课堂就是让他们展现自我最好的平台,音乐课上能让他们充分地展现自我,找到自信。同时教师需要让课堂变得更有趣味性。在中小学课堂上,趣味性是很重要,学生学习压力大,音乐课堂上如果能放松心情,又能学到知识,对学生的全方位素质培养是有很大帮助的。当今社会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学校硬件设施也越来越完善,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设备来辅助课堂。如让学生们观看视频,这种视听结合的教学方法能让学生注意力更集中,教学课堂更有序进行。
3 学生古典音乐审美观的培养途径
3.1 音乐课堂学生喜好现状分析
         音乐教学需要回归于音乐的本质及价值,要重视音乐的审美教育功能。[]音乐只有树立学生正确的音乐审美观,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塑造学生的心灵与人格之美。笔者发现当下音乐课堂中学生对于流行音乐更感兴趣,而对于古典音乐相对排斥。确实随着大众传媒的快速发展,流行音乐接触面积更广。流行音乐富有时代气息,通俗易唱,且贴近生活。中小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阶段,对外界信息的分辨能力不强,面对流行音乐的视听刺激,他们会觉得很贴近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同时流行音乐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引导中小学生的价值审美。而以上这些特点正好是古典音乐所不具备的,所以中小学生们对流行音乐更感兴趣。
3.2 学生古典音乐审美观的培养途径
   中小学生阶段是智育开发与德育培养最关键的时期,古典音乐的教育与鉴赏能培养学生正确的音乐审美观,对学生全方位素质教育培养影响深远。古典音乐能开拓学生的文化视野,使学生更能了解中外历史文化,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也有着积极的作用。古典音乐还能丰富学生对音乐的感受与体验,如欣赏古琴曲《梅花三弄》,教师引导学生感受梅花的洁白芬芳和耐寒性等特征,他们内心就会树立高尚人格形象,增加学生对于作品的感受。最后,古典能促进学生创造力的提高。由于音乐本身就是极富创造性的艺术,学生在欣赏古典音乐的过程也是欣赏,创造,演唱的过程。[]
         培养学生的古典音乐审美观可通过以下途径:1,将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相结合进行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流行音乐之所以更受欢迎,除了其创作更符合大众审美,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其普及范围广,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部分,而古典音乐普及极少。教师在课堂上可将流行音乐与古典音乐结合教学,引导学生欣赏古典名曲。2.注重所选作品的音乐性和上课风格的多样性。[]教师在教学初期应选择一些便于理解,旋律性强的作品进行教学。同时上课形式也不能单一,多设置互动环节,通过实践互动加深学生对作品的印象和对音乐的理解。
4 总结
         综上所述,要做好一名好的音乐教师是十分不容易的,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还要学会各种教学策略,让课堂尽可能的丰富多彩。同时,教师的“教”不仅仅是教知识,更是在于育人。通过古典音乐的欣赏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在潜移默化树立学生健全的人格。音乐教育是美的教育,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反思,不断学习,用爱育人,用音乐传递爱。

参考文献:
[1]罗铭.在音乐教学过程实现音乐的审美教育功能[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3(06):60-61.
[2]郑文淑.音乐与相关文化教育[J].音乐天地,2006(10):17-18.
[3]何婧.让古典音乐进入高中音乐课堂[J].北方音乐,2016,36(13):105.

作者简介:熊婷婷(1996—),女,汉族,湖南益阳,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硕士学位,专业:音乐表演,研究方向:声乐表演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