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俊楠
中央民族大学
摘要:通过“教师”、“教材”、“学生”三种要素的结合,形成“民族舞教师与教材相构建”、“教材与课堂教学内容相构建”、“民族舞教师与受教学生相构建”三个方面。笔者通过三方面进行分析,以傣族孔雀舞的教学模式为例,浅析民族舞教师在教学中所需的知识构建。
关键词:教师;教材;学生;孔雀舞;知识构建;教学内容
教学是传授学生知识的重要形式,在科技与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无论教学形式发展到何种程度,教师、教材、教学设施,始终是教学活动开展的基础前提。学生、教材、教师是构成教学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
一、民族舞教师与教材相构建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与教材的结合通常是进入教学活动前的准备,和教学活动后的总结。教师与教材的关系对教学活动的质量和效果有重要影响,对教材的熟悉、研究都是教学活动前必要的准备。在教师进行教学前,需对所交的民族舞蹈文化知识进行深刻地了解与掌握,保证自身知识储备量,才能够有效地解决学生对民族文化的不解,并为之后顺利教授民族舞蹈的动律、韵律与风格做铺垫。学习傣族孔雀舞,首先要使学生了解傣族孔雀舞形象的来源。孔雀舞傣语“戛洛勇”是孔雀跳的意思,源于孔雀的生态状貌。孔雀在傣族中视为吉祥鸟,寓意着将幸福和平带到人间。这一符号反应傣族人民独特的审美观念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其次是了解孔雀舞的三次发展进程:孔雀舞的创始人毛相老师对孔雀舞的开辟与启发;孔雀公主刀美兰老师对傣族动作形态的整理与命名;以及杨丽萍老师对孔雀舞的创新与回归。所以学习孔雀舞首先要了解“孔雀”这一形象,孔雀舞当中的孔雀漫步、孔雀吃水、孔雀飞等舞段,正是由孔雀的生活习性演变而来。
通过备课和已有的实践教学经验,整理出教材的教学重点、难点与疑点。教材内容中分量大、频率高的内容构成教学的重点。例如贯穿始终的勾踢步伐,几乎每舞一个动作,脚下都要有勾踢步的配合。其次是学生难懂和不易掌握的内容,构成教学的难点。例如“孔雀飞”舞段的跳点地步伐与反肩环绕转,对学生腿部肌肉的灵活性与上肢快速配合的协调性以及定点舞姿旋转的能力要求较高,需指导学生反复练习达到肌肉自如收放和技术能力的增长。教材疑点是指学生容易混淆不清,产生误解的知识。例如舞姿胸前二位掌形手容易与古典单按掌混淆,是由于学生长期古典舞基本功训练造成的惯性思维和肌肉记忆,需强调学生完成动作的准确性,从而不断提高动作的标准度。教师在分析教材时,要处理好重点、难点与疑点之间的关系,清晰的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更好的把握到舞蹈的整体。
二、教材与课堂教学内容相构建
大多数情况下,教材和教学内容被视为同等。但教材仅是形成教学内容的一个“载体”,作为发挥实际作用的教学内容,其特性大于教材内容。教师在教授知识和方法上存在着两种不同境况,教师自身的知识储备和教授方法超越教材内容时,教师拥有给予学生超出教材知识内容的能力;教材内容涵盖或大于教师自身的储备量时,教师即无法完备的传递教材的全部内容。
在孔雀舞当中,涵盖了基础性训练、风格性训练及表演性训练,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身体的综合素质,合理的设计课堂内容。如在教授组合前,先进行单一上肢、下肢舞姿训练及技术技巧训练,再将单一元素融合起来,强调舞段运动路线和情感处理方式。这种循序渐进的方式,不仅能够使学生快速接受组合,还能体现出教师在课程设计上的有序不乱。
组织教学时,要把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学生的心理顺序相结合,因两者在很多情况下不一致。教师在教授时不能一味的按照教材的进度和模板去教学,要能观察出学生综合素质的不同。
例如不同的班级同时学习孔雀舞,两班舞蹈的气质不同,对同一个动作的处理方式也不同:一个柔美,一个刚劲;一个擅长跳音乐的旋律,一个擅长跳音乐的节奏。在设计课程时可选择适合本班的舞蹈方式。反之,对学生具有挑战性,也同样有训练价值与意义。
教案要随着学生的变化而变化。要选择适宜的内容,所选内容最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学生心理水平为基础,才能有发展性和启发性。例如孔雀舞中的“孔雀吃水”改变了最早的形态,考虑到学生终将舞台艺术的表演,将吃水动作加入手部拟人化处理,使得形态更加夸张与美化。其次,教学内容可从其他民族志当中借鉴可采纳融合的异文化,丰富与创新,发展新元素。例如孔雀舞中的“三拍步”,借鉴了维吾尔族舞蹈当中的“三步一抬”,改变了上肢体态和节奏处理演变而来。
三、民族舞教师与受教学生相构建
教师在教的过程中,身兼教授者和知识载体的双重身份,在教的过程中有形的解释着教材。学生通过记忆手段将接收到的教材转化为学习材料,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从形式上看是学生与教师两个要素的结合,实质上具备了教学的三个要素。
教师自身应有足够强的示范能力。通过备课时反复的实验动作,才能在教授时清晰的告诉学生动作的发力方式与行动路线,并且要言行一致,避免出现“说的明白,示范不清楚”的现象,造成学生的视听混淆。例如孔雀舞当中的“孔雀栖枝”动作,手臂塑造的孔雀头部与尾部的长度要基本一致,在示范时避免出现“头部”过长或手臂弯曲角度不够造成的不见“尾部”现象。
学生通过模仿老师的动作,从而开启学习的第一步骤。老师要认真验收学生的反馈,指导并纠正错误,及时让学生改正,促使进步和突破,从而让学生养成反馈的习惯。其次开发学生的二度创作能力,通过第一阶段的反馈经验,找到自己可以再次突破的立点。学生在熟练掌握孔雀舞的基本要素和形态后,通过老师的启发,开展出属于自己的“孔雀形象”。在这个过程中老师的把关尤为重要,错误的引导会使学生改变孔雀舞的基础风格,例如社会中曾出现的“霹雳傣”与“蛇傣”舞蹈等。教师应有意识地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修正,在一堂课或一个阶段的课上完后,应对已完成的课程进行反思和评价,仔细分析自己的课在哪方面取得成功,在哪方面还有待改进,分析自己的教学是否适合于学生的实际水平,是否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等,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体系。
马卡连柯曾说:教育技巧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随机应变的能力。教学过程中有时会出现学生“厌学”“学习不积极”时期,如在学习孔雀舞的基础动作时,长时间重复单一动作的训练,容易感到枯燥乏味,教师在此阶段可选择插入多元素教学,利用舞蹈视频短片、舞蹈音乐赏析等跟孔雀舞相关的活动形式,重新唤醒学生对孔雀舞学习的热情。另一情况是“学习状态不佳”,此情况可能与学生学习阶段的压力有关,“精神压力”或“身体疲劳”,在这种状态下,教师可选择训练难度较小或学生最感兴趣的舞段,针对学生当时的学习状态,减少学生的身体疲劳度,同样也能达到训练的效果。
结 语
作为民族舞教师,不仅要拥有“教”与“跳”的能力,还应自觉学习与储备舞蹈文化知识。通过自身的教学经验合理运用教师三要素,总结出适合自己教学课堂的知识构建,认真钻研并设计与时俱进的课堂内容与教学模式,积极学习和吸收其他民族的文化内容,敢于创新和突破,在实践中不断增长与累积教学经验。笔者希望通过上文内容的分析,启发当代教师意识到三大要素相结合的重要性,为教学的开展做好充足的规划与准备,随时迎接未知的挑战。
参考文献
【1】曹思淼,《傣族孔雀舞文化内涵与教学研究》,[J]艺术教育,2009,02
【2】马卡连柯,《教育诗》第二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