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信用形式变迁分析

发表时间:2021/5/20   来源:《中国教工》2020年第20期   作者:王骊楠 刘阳 欧澧儒 刘晶
[导读] 中国金融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主要体现于货币与信用

         王骊楠 刘阳 欧澧儒 刘晶
         广州商学院  广州  510000
         摘 要:中国金融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主要体现于货币与信用。就经济方面讲,信用就是借贷行为。借贷行为发生于原始公社末期,最初的借贷是实物借贷,货币产生后,货币借贷成为早期借贷的另一种形式。所以,与之挂钩的信用形式便是所要探索的内容,本论文分别从中国古代信用形式变迁的原因及变迁历程分析两个个方面进行论述中国古代信用形式的变迁过程,从而证明一般在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时期,商品经济发展,货币流通速度快,信用工具的不断更新,会促进信用的良好发展。
         关键词:信用;变迁轨迹;原因;古代金融
         “言忠信而行正道者,必为天下人所心悦诚服。要有信用,信人也要信己。”“信用”指依附在人之间、单位之间和商品交易之间形成的一种相互信任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古代的“信用”行为通常是指产品与金钱在交换过程中,交易的两方采用“预支”或“赊欠”两种方法实行延期给货或是提前给货的情况。虽说商人讲究“钱货两清”,但难免会有资金周转困难的时候,所以,与之挂钩的信用形式便是我们所要探索的内容。
          一、中国古代信用形式变迁的原因
         在经济方面,中国金融发展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主要体现于货币与信用。我国古代信用形式经历了萌芽、发展、停滞、繁荣、延续五大变迁时期。
         在中国古代前期,信用形式是实物和货币的借贷。借贷行为最早可以追溯于原始社会末期,当时社会分工不均,产品存在大量剩余,多余的产品往往会被人们内部消化,从而出现了私有财产,人们将这些物品保留可以用于换取其他喜欢的东西,久而久之这样的置物行为逐渐演变成为了产品交换。同时各类产品的不等价交换和私有财产的出现加剧了贫富分化,社会开始两极化,生活上的钱财压力迫使贫困者需要向富裕者借贷,信用就产生了。在早期,人民的借贷大部分还是实物借贷,例如粮食、农具等生活必需品。随着借贷风气盛行以及社会发展的必要,实物借贷的弊端自然就暴露于市。实物借贷始终无法避免要受到贷出对象、实物种类、时间、地点等因素的制约。所以古代信用发展与货币相结合,货币的使用推动了借贷活动的发展,使得借贷规模扩大,出现了新形式——货币借贷。既满足了借方对于实物的需求,又满足了贷方对于财富的追求。借贷关系的产生和发展为我国封建社会的经济繁荣创造了条件,并推动了我国古代经济的发展。
         如果说原始社会末期的借贷是信用萌芽的话,秦朝至汉朝时期则是信用的初步发展阶段,由于秦汉时期,农业和手工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商业也随之繁荣,商人活跃于流通领域并不断扩大商业活动范围,一边要忙于商业周转等需要催生大量的借方,一边是富商巨贾成为资金的供给方。此刻信用借贷不只是仅限于贫困的群众,也不仅局限于货币借贷,而是掺杂了高利贷,普遍流行于民间和官僚间,并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地发展,两汉的信用已经演变成为以货币为主要形式,商人资本和高利贷的结合。相比较原始社会末期,秦汉的信用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量的变化,在这一时期,国家逐渐放眼于救助性的经济制度,鼓励富有的商户参加对贫民的赈济,例如王莽建制后想实行赊贷政策,颁布“六完”诏令,但由于制度不健全,社会秩序混乱,赊贷未得到真正实行。
         当信用事业发展到逐步成熟的时期,也意味着即将步入瓶颈期,两晋时期则很好的印证了这一点。那时战乱十分频繁,钱币制造少,高利贷利率高,人民生活困苦,出现钱荒,信用事业几乎处于停滞不前的阶段。直到南北朝时期信用机构——质库的产生,标志着存贷款业务超越了之前的发展现状。换句话说,质铺就是当铺的最初形式,标志着又一新的信用形式的诞生。由于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寺庙颇多,深得统治者重视,于是给予了免疫、免税的特殊待遇,从侧面给寺庙牟取暴利提供了便利。他们将聚敛的钱财以抵押放款的形式贷给百姓,产生了经营抵押放款的质库。到隋朝时,国家又回归统一,商业发达,信用事业更加兴盛。


         后来在我国唐朝信用事业空前发展,国力昌盛,经济繁荣,对外贸易往来频繁,不仅国内借贷,“蕃客”也参与其中。随着唐朝存款业务的扩大,世界上最早的支票“书帖”也应运而生。“书帖”是存户向坊发出的付款通知书。商人们经常携带大量现钱到市场进行买卖交易,过于繁琐且丢失风险高,就可以存入商店或药店以及外国人开的波斯店。商铺中有近似靠近存款营业的机构——柜坊,以保管为主兼营贸易,另有寄附铺,以理存款营业为主,兼营贸易。由于存款业务护大质产生了书帖。它同现代支票不同是支票先行印好的空白格式用的时候再填写,而书帖是临时书写的。这一时期,传统的金融业的几种主要业务都已经产生了——存款、汇兑和货币兑换。后来的宋元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延续了唐朝的繁荣,并逐步发展,促进了大量新型信用工具的产于于推广应用,例如茶引、关子、便钱、会子等,钱庄也已经成为了一种独立经营的金融组织。
         二、变迁历程分析
          1.古代信用形式变迁分析
         回顾整个中国古代信用变迁历程,高利贷是一种占主导地位的信用形式,在中国古代,民间放贷和朝廷放贷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它是民间经营和朝廷经营、货币借贷和谷物借贷并存的。春秋战国时期民间高利贷业相当规模,齐国的有些放贷者常常贷钱和贷谷物遍布全国,如齐国孟尝君贷款给薛邑农民一次收贷款就得利息10万钱。
         西汉末年,商人势力再次崛起,王莽改制时设置专门的官吏,负责平衡物价,赊贷事物。当时市场上的平衡物价,实物贱买贵卖从中获利,而赊贷事物本身就是带有利息的赊欠和放贷活动。民间手工业的发展,小农经济的发展,高利贷进一步发展,首先就是典当业,典当以借款人提供抵押为特征的高利贷的高利贷形式,其借贷对象多为农业小生产者和城市贫民。
         宋以后官府保留救济性赈灾贷,以及常平仓和社仓等非高利的借贷之外,以营利为目的的官府高利贷逐渐消失。明清时期随着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具有高利贷性质的典当除在城镇发展外,还深入农村并有大规模资本积聚成为高利贷的重要形式。当然,高利贷也是一把双刃剑,它的产生促使信用和信用机构的发展,形成了信用业,为封建社会经济的繁荣创造了条件,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也推动了我国古代经济的发展历程;同时,古代高利贷信用是往往掌握在奴隶主贵族手中,他们为了牟取暴利,放高利贷条件苛刻,利息极高,剥削压迫平民,民不聊生,造成社会动荡。商业信用加速了市场上的资本流通,灵活了商人们的资金周转。在此之前,许多中小商人的资金往往会被限制在一定范围内,而商业信用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中小商人资金问题。
         其次,在进行商业信用行为的同时,有效减少了传统货币的流通,降低了传统货币在社会商业交易额中的比重。清朝初期,市面上流通的货币相对有限,货币的总价值远小于市面上流通的商品总价值,在面对庞大的商品数量上,传统货币面临着严重不足的问题。可以说,商业信用的出现,减轻了由传统货币不足带来的市场负担。商业信用也带动了商业资本的转化,间接促进了包括农业、手工业在内的生产。由于清朝初期市面上流通的货币不足,所以生产者缺乏生产资金,无法满足庞大的市场需求。商业信用出现后,供应者通过预订,为生产者提供了充足的生产资金,既保障了货源,又帮助生产者解决了资本不足及销售无门的问题。商业信用出现后,商人们仅揣着票据即可四处行商,不需携带过多的银钱。在大幅降低了运输成本的同时,更是避免了他们承担过多的运输风险。
总的来说,一般在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时期,商品经济发展,货币流通速度快,信用工具的不断更新,会促进信用的良好发展。
          2.现状分析
         根据社会学研究结论,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人类社会的信任模式经历了三个阶段:农耕时代熟人之间的习俗型信任关系(人际信任),其信用体系的特点是道德约束型,辅之以乡规民约。工业时代陌生人之间是契约型信任关系,其信用体系的特点是:制度(法律法规契约)约束型,辅之以“道德约束和第三方信用约束”。数字时代的信任模式是匿名陌生人之间的系统型信任关系,其信用体系的特点是以数字技术驱动的平台自治型信用约束为主,辅之于“制度+道德+数字化信用服务”。
          作者简介:王骊楠(1998.06 -),女,广东汕头人,本科在读。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