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少彬
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桥江中学 514443
摘要:文言文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审美与鉴赏、传承与理解的重要载体,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文言文学习是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也是立德树人的迫切需要。
关键词:农村 初中文言文教学 困难及对策 分析
引言
随着中国教育改革不断地推进,部分初中语文教师开始注重文言文的教学,由于文言文的作品当中不仅涵盖着古人智慧,而且其还蕴含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这对提高初中学生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地发展具有非常重要意义。但在实际教学活动当中,文言文教学的效果并不能尽如人意。因此,怎样有效开展语文文言文的教学,才是广大教育工作者非常关注的话题。基于此,笔者将粗浅地探析农村初中文言文教学,希望可以为文言文教学提供一些基本思考,并且尝试提供基本教学的方法。
一、初中生在文言文学习中面临的困难
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初中文言文教学不断推进。尤其随着“国学热”的兴起,传统文化学习在语文课程中的重要性不断提升。但是,通过对初中生的调查与分析来看,许多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依然面临着诸多困难。初中文言文是语文这门学科的学习重点与难点是有一定的原因的,文言文不同于常用的现代汉语,文言文属于古代汉语的研究范畴,许多的语文教师在面临文言文教学时运用了很多的教学方法,然而还是要面临诸多的教学问题。具体包括:第一,学生对文言文阅读提不起兴趣。文言文的语言结构与现代汉语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学生在佶屈聱牙的文字中无法直接理解所表述的内容,久而久之自然会失去兴趣,甚至对文言文产生了抵触心理,不愿意接受教师的点拨与指导。第二,阅读理解缺乏方法,许多学生对于阅读过程缺乏主动性,更多的是在教师的安排下按部就班地查找工具书、参照注解,进行内容解读,无法从多个思路实现对文本内容的分析、内化与拓展,这导致其在文字欣赏与运用中失去了灵活性。第三,缺乏丰富的知识积累。文言文从阅读理解到审美鉴赏,需要扎实丰富的知识积累。许多初中生重视文本的内容理解,忽视了篇章中基础知识的学习,无法通过举一反三自主完成阅读,影响了知识体系的构建。
二、农村初中文言文教学对策
(一)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以文言文为形式的文学作品中传递的人文精神内容丰富、影响深远,教师应该做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而不是只关注工具性。初中教材中所选取的文言文课本中大多都是形象鲜明的“典型人物”,例如在《湖心亭看雪》一文中,教师以写景的词句为引,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启发,也就是从文言文的工具性入手,让学生一步一步深入到文本中,在气氛的烘托下,理解张岱当时的所思所感。这种从侧面进行的比较和引导,让学生学会关注文本中主人公的心灵、准确理解人物形象所代表的意义。
(二)开展诵读教学,加强对意境的理解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初中语文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反复吟诵,丰富情感的体验,强化内涵体会。例如,初中语文教师在执教《论语》这一内容时,该篇课文存在大量的通假字,譬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当中的几个“知”字,其含义就是不同的,其读音自然也是不一样的。倘若教师不加以提醒,学生很有可能出现混淆,对语句理解出现一定的偏差。因此,需要在字音的方面多加指导和留意。第二点,断句应当准确。准确断句对文章句子理解还是十分重要的,同时还是培养学生文言文语感重要的细节。譬如,在《陈涉世家》当中“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这一句话。大部分学生在朗读此句话时会不知所措,不可以准确地停顿。这时,初中语文教师就需要及时地帮助学生准确地断句:“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如此断句,学生很快明白此句话的意思,清楚“渔阳”就是地名,“闾左”就是指人。所以,通过准确断句才可以理解篇章。最后,需要品读神韵。文言文蕴藏着丰富的智慧之美、情感之美以及情怀之美,这些“美”元素需要细细品读才可以体悟。
(三)注重鉴赏,提升学生审美素养
学习文言文并不仅仅是应试的需要,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师在文言文指导中,还应引导学生进行审美鉴赏,启发学生感知理解传统文学在语言、意境、情感等方面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提升其文化自信。初中教材上的文言文都选取的是古代的名人名篇名著,其中文言文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教师在进行文言文教育工作的时候,不光要教授学生文言文的知识,还要让学生去鉴赏文章。让学生去发现文言文中所蕴含的哲理,只有当学生切身去感受到古代汉语的魅力,学生才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文言文学习中去。
(四)对课堂提问予以分层教学
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当中需要采取分层教学方法。通过课堂的提问可以活跃气氛,加强师生之间交流以及沟通,促使初中语文教师对学生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予以了解,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促使他们能够了解到自身仍存在哪些不足,从而能够及时地采取针对性的补偿措施。例如,初中语文教师在执教《桃花源记》这一内容时,在探讨对“芳草鲜美”中“鲜”的理解过程当中,教师需要对待发展生只要求其能够说明“鲜”字的含义与读音即可;对学优生进行提问时,不仅要求这部分学生回答出来此字读音以及含义的同时,还要求他们能够回答出来其词性、通假字以及词类活用等现象,指导学生来回忆《爱莲说》当中的“陶后鲜有闻”这句话,回忆此句中的“鲜”字的读音、词性以及含义等,并和《桃花源记》当中的“鲜”字展开对比,进而满足学优生学习的需求。
结束语
语文是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核心课程,文言文是学生了解传统文化、汉字文化的重要途径。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应运用符合学情的方法,引导学生体会中华核心思想理念和人文精神,践行中华传统美德,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归属感和自豪感,坚定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熊义红,王刚.农村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困难及对策分析[J].中华少年,2020(01):143-144.
[2]叶建峰.农村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J].教育艺术,2019(12):31.
[3]彭海燕.农村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困难及对策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