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于儿童立场的备课创新实践

发表时间:2021/5/20   来源:《中国教工》2021年1月2期   作者:吴陈碧
[导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传统的备课方式已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
        吴陈碧
        瓯海区宏悦景园幼儿园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传统的备课方式已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广大教师在探索新课改、践行新理念的实践中, 发现传统备课中存在的问题:比如缺乏对教材内容的思考;缺乏动态的跟踪和调整;缺乏对幼儿个性的挖掘等等。为了使备课有效地为课堂教学服务,为幼儿终生发展服务,同时提升教师自身的专业化水平,幼儿园应开展源于儿童立场的备课研究,即以儿童的眼光研读教材,以儿童的心理推磨教材,以儿童的经验处理教材,最终有效地顺应和支持儿童向前发展。

        【关键词】课程;备课;儿童立场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传统的备课方式已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教师会挖掘一日生活中的教育价值,但是怎么取舍、提升以及归纳却是问题;另外教师专业提升跟不上改革的节奏,急需具体可操作的依据作为参考。所以,我们要行动结合实践,需不断反思传统备课的问题,不断优化创新备课模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一、传统备课的问题
        (一)模式化,缺乏对教材内容的思考
        在以往的备课中教师更多是利用惯有思维及网络优势,进行机械的复制、黏贴、拼凑,缺少对教学活动的深思熟虑,这样的备课方式让老师走进了困局,变成了“拿来”教案,看不到教案中实际存在的问题与现象,也丝毫不见探究的踪影,更谈不上智慧的结晶。
        (二)表面化,缺乏动态的跟踪与调整
        备课不等于“背”课,提早一周的备课虽然能帮助教师提早做好准备,但往往忘记了教育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师需要实时捕捉教育契机,进行生成式的备课,而过早的备课会让老师按部就班,照着计划和预设进行教学,对于突发的、生成的、即时的教育时刻选择“看不见、听不到”,活动后寥寥几句的文本反思,更是缺乏了对内容的再次探讨与调整,缺少了对后续集体教学对幼儿生活、游戏引发的教育跟踪观察。
        (三)统一化,缺乏对幼儿个性的挖掘
        教育以人为本,而我们面对的幼儿,因其特有的年龄特点、个体差异更是需要我们全面分析、认真对待,这是教学取得成功必不可少的前提,也是备课的重要内容。但当备课成为老师的教学工具以后,教师往往从“我想怎么教”出发,没有从“幼儿需要什么”的角度去考虑,忽视了幼儿的发展轨迹,更忽视了幼儿差异的个性定制。
        二、源于儿童立场的备课特征
        目前幼儿园以主题教学为主,以集体备课的教研形式进行备课。本文研究的是源于儿童立场的主题备课,带着儿童立场的思考去处理教材,回归教育根本。教师要基于儿童立场进行追问,以儿童的眼光去观察素材,以儿童的经验去处理素材,以儿童的心理去推磨素材,强化教师反思性备课,最终有效地顺应和支持儿童向前发展。
        三、源于儿童立场的备课实践
        (一)以儿童的眼光研读教材,“优化”预设课程
        预设课程主要是指由教师根据教育目标,以多种形式在事先进行有目的、有计划设计的教育活动。预设课程大多系统性较强,而内容缺乏动态,教师多数会按部就班地执行教学计划。所以,我们必须“优化”预设课程,根据儿童的需求进行内容筛选和活动形式的重构。
        1.源于内容筛选
        内容的筛选要因时因趣,依据教材预设的主题内容,选取最符合本班幼儿年龄特点和兴趣需求的主题活动,如:《体验探究交往课程》教材大班上册一共有9个主题,其中有两个主题,分别是“旋转总动员”和“我是大玩家”,其中“旋转总动员”主题主要目的是为了引发幼儿对身边各种旋转现象的关注与探究,培养幼儿的主动探究精神,这和“我是大玩家”主题中的“探究玩具的多种玩法,积累玩的经验”的目标相融合,我们可以合并成一个大主题,为时4周。
        2.源于形式重构
        原有教材中的活动的形式大都为集体活动,有统一的教学目标,如果将这些教学活动的内容区域化,幼儿便可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在区域活动中掌握知识与技能。如《幼儿园体验式学习与发展课程》教材的中班上册中的“软硬对对碰”主题,在教材中这一主题一共有以下12个教学活动:
        原主题活动一览表

        (二)以儿童的心理推磨教材,“顺应”生成课程
        生成是一种自发而随机的方式,生成即是指发展和变化。我们借助幼儿园自主游戏改革的契机,尝试把“游戏故事”变成生成课程的孵化器,体现儿童心理的学习特点。这样的学习研究把个体兴趣的层次从具体的东西、一个人的想法推向一个主题或概念。     
        1.源于兴趣——备主题来源
        生成课程最大的特点是活动的生长点与幼儿的兴趣紧密相连,活动的展开以幼儿内在的需求为动力,课程常常表现为“计划不及变化快”,这与教师为中心的预设课程是有根本差别的。因此,生成课程首先关注的是幼儿在游戏中最初的的兴趣和动机,可以以文字和视频结合的方式呈现。
        如“一枚火箭的太空梦”主题来源:
         太空,是个充满神奇的魅力世界,孩子们自升入大班以后,对于航天科技等新闻类节目开始感兴趣。尤其是男孩子的家庭,爸爸常常会带着孩子一起观看有关火箭卫星发射的直播节目。11月5日,北斗三号第一、第二颗组网卫星发射成功,开启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全球组网的新时代。大班的郑亦乔和爸爸观看了当天的新闻直播,在之后的自主游戏中,“火箭”发射便成了他最感兴趣的游戏内容,他带领着几个好朋友一起用材料超市里的非结构材料,探索“火箭一号”如何搭建,并试图要让“火箭一号”发射升空!
        2. 源于生长——备游戏故事
        有孩子的地方就有游戏,一根小木棒,一片绿草地,都可能让孩子创造出生动的游戏。因此,我们需要关注幼儿在一日生活中是如何生长的,并通过游戏故事的形式进行记录,通过多角度、多维度来客观表达与叙述幼儿在游戏过程中的所思、所想、所作,让生长看得见。
        如“一枚火箭的太空梦”游戏故事(片段):冲上云霄
        身为队长的郑亦乔一声令下“去木星”,队员们乘坐由他带队的“火箭一号”,在整齐的倒计时声中成功发射了。他边操作着“火箭”上的功能边介绍:“这里是发射子弹的,突突突;望远镜嘀嘀嘀;有外星人攻击,有陨石;启动自动驾驶……
        解析:我们可以看到,在自主的游戏状态下,孩子一系列的表征行为足以看出他是一位具备超强组织力、想象力和表达力的火箭队长。当队友说:“小心!郑亦乔别把我挤下去时”,他能非常自觉且迅速的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适应他人,说明他在游戏中的自我意识强,会关心、爱护同伴。
        3.源于支持——备环境留痕
        教师既要鼓励幼儿自主游戏,表达游戏,也要适时地回应与支持幼儿的游戏,并用“环境留痕”分享孩子游戏的过程与价值,如:与幼儿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记录幼儿的游戏和讨论、研究;当幼儿有需求时,带领幼儿查找的资料,寻找的材料;当幼儿遇到困难和问题时,一步步引导幼儿寻找解决问题的过程等等。
        4.源于共育——备协作资源
        “家园共育”一直是幼儿园倡导的教育基本方式。只有当父母和社会都深度参与儿童的快乐、不断反思,并观察到幼儿自主状态的好处,他们才能支持、理解、尊重,从而推动生成课程的蓬勃发展。因此,教师应重视家长的参与,以游戏和学习为纽带,通过一系列家长参与式活动,如:邀请家长观摩游戏、与教师聊孩子的游戏、游戏式家长会等形式,向家长解读游戏,让家长看懂幼儿在游戏中的学习与发展,参与幼儿的在园生活,逐渐认同游戏理念与实践。
        5源于提升——备主题反思
   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方式,反思可以激活教师的教学智慧,探索生成课程的崭新呈现方式,构建师幼互动机制与幼儿学习新方式。它是教师有效介入的前提依据,是教师专业提升的“催化剂”,是教师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教师对生成的课程要善于总结、梳理、反思。具体包括对生成课程中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教师的介入与支持,下一步的机会与可能的再思考。
        如“一枚火箭的太空梦”主题反思:
        1.游戏反映幼儿现有水平  
        游戏中的儿童,都是在假想的角色中做着与角色相匹配的事。而这些事都是发自儿童自己对游戏角色的理解而非老师的教授。
        2.幼儿在游戏中主动学习  
        幼儿在游戏中的学习是生动、有情境的,他们根据自己的游戏设想主动搭建、相互协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运动、社交、及语言表达能力等等都在游戏中自然自主自发地形成。
        3.允许幼儿在游戏中试错  
        在游戏中,儿童的成功更是以大量的试误为基础的,每个儿童的需求是不一样的,我们应该允许孩子的反复和重复,从中体验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三)以儿童的经验处理教材,“鼓励”预设生成的融合
        在预设课程中,虽然教材的目标和活动都是事先预设的,但在预设的主题活动中也可以有相关的生成内容,教师如果能基于幼儿原有经验,抓住不同幼儿的兴趣点和个性需求,生发出本主题活动中新的话题和活动,原本教材上的主题活动会更有意思。如:在《幼儿园体验式学习与发展课程》教材中班上册的“爬爬乐”主题中,当活动《小海龟历险记》结束之后,有几位孩子在活动和同伴说起昨晚在“抖音”app上看到的关于破损了壳儿的海龟妈妈坚持爬到岸边剩下龟蛋的事,引起来孩子们的极大兴趣,孩子们纷纷问老师:“海龟的背壳破了不会死吗?”,“海龟妈妈为什么背壳破了还要坚持上岸生宝宝,在水里不能生吗?”、“海龟妈妈的背壳儿为什么会破?”……等一系列问题。于是,教师引导孩子回家和爸爸妈妈一同关注这则“破壳儿海龟生蛋”的新闻,将问题制作成调查表,自己找答案再带回幼儿园分享,并鼓励幼儿在玩沙活动中进行“海龟生蛋”的游戏,同时生成集体活动《有趣的海龟》与《海龟宝宝出生记》。
        总之,源于儿童立场的备课中,生成课程的内容均产生于儿童本身,它的来源与儿童的生活经验,年龄特征息息相关,会使生成课程的内容更加系统性、严谨性,合理顺应助推幼儿兴趣。而且生成课程具有生本化、个性化的特点,基于儿童立场的“源”备课梳理出来的课程具有借鉴性,适用不同的孩子,并将资源扩大化,能让更多的孩子共享优秀的资源。在教师的预设课程中,有孩子生成的内容,在生成的课程中,也有教师根据孩子的兴趣预设内容支持,两者科学的相互转换,达到自然融合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1
[2]唐玉萍.经验课程.南京师范大出版社.2011.195-212
[3]虞永平.学前课程与幸福童年[j].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1)
[4]沈丽华.幼儿园课程开发中社区资源的整合[j].学前教育研究,2010(5)
[5]候莉敏.儿童的生活和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1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