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瑞玉
浙江树人大学管理学院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和《十四五规划》都提出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性。本研究以交多元治理理论为基础理论,从环境保护意识、法律法规约束、环保设施投资等影响因素出发,构建了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绩效的影响因素模型。通过实证研究表明:环境保护意识和环保设施投资对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绩效有显著影响。据此,本文从加强宣传、提高环保红利、加大环保设施投资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环境治理绩效;农村人居环境;影响因素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更是首次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方针。《十四五规划》指出要“因地制宜推进农村改厕、生活垃圾处理和污水治理,实施河湖水系综合整治,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良好的生态环境本来是农村最大的优势和宝贵的财富。然而,由于受到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高污染的工业企业和快速的城镇化进程的影响以及公众环保意识的匮乏,导致环境污染从城市向农村转移的趋势。治理农村人居环境不仅能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有利于农村的和谐稳定、促进新农村建设的步伐,更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美丽和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一、文献综述
关于环境质量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通过对某一个地区环境治理工作具体实施的探讨研究,总结出当地环境治理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经验与教训;二是运用压力状态响应评价模型(PSR模型)构建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或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 及主成分分析方法等,根据某一地区的面板数据计算出环境质量指数。三是,关于环境治理绩效的影响因素方面,已有学者主要从市场化程度、产业发展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等宏观因素以及分析了大气污染治理绩效和工业污染治理绩效的影响因素。四是关于环境治理的主体及路径,主要有农户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地方政府的环境治理机制、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机构等。总的来说,目前关于环境治理、环境质量的研究,更多的还是基于从宏观上分析,基于微观角度的实证分析还比较少。
二、模型及假设
本文基于多元治理理论,在分析归纳农村环境问题影响因素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构建了农村环境 治理满意度影响因素模型。
农户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都将间接影响农村环境,因此只有让农户自身将赖以生存的农业和农村环境相联系起来,才能从根本上改善农户的生活情况和生存条件,从而做到保护和利用农村环境。因此,村民环保意识的提高是使得环保是实效得以不断推进的有效 途径。村民的环保意识越强,环保治理效果越好,村民的环境治理绩效就越好。
假设 H1:农村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与农村环境治理绩效显著正相关。
由于大部分村民的文化程度不是很高,环保意识的提高需要一定的过程,农村环境治理还需要通过政策的支持和法律的约束,需要政府充分发挥其监管作用,并联合乡镇相关的职能部门和环保机构进行积极可行的污染治理。法律法规的严格执行能促进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绩效。
假设 H2:法律法规约束与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绩效显著正相关。
要改变农村脏乱差的环境需要基础设施的投资,如排水设施、公共厕所、垃圾站、绿化设施等,农村环境治理绩效会因环境整治投入资金越多、整治内容越全面而提高。
假设 H3:环保基础设施投资与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绩效显著正相关
三、实证分析
1、 问卷发放
此次问卷通过线上结合线下的方式,对浙江省多个农村的村民进行问卷调查。本次调查研究共发放 232 份,回收 232 份,有效问卷 202 份,有效率为 87.1%。被调查者中,男性 102 人,占比 44%;女性 130 人,占比 56,男性与女性的比例大致相同,没有出现很大的差距, 说明样本数据的可信度还是比较高的。调查对象以 55 岁以上居多,占比 34.9%;25 岁及以下为占比 18.5%;26-40 岁占 比 25.4%;41-55 岁占比 21.1%,各个年龄段人群均有涉及且占比没有 很大差距,说明了本次调查的可信度较高。从职业来看,务农人数占比 28.9%;学生占比 15.9%;职员占比 50%;其他占比 5.2%,职业为职员的人群占到了本次调查样本总量的 50%,而这部分人有一定的学历或是社会经验,更能准确的理解问题含义并选出符合自身情况的答案;其次,务农人群占本次调查样本总量的 28.9%,这部分人是对农村环境情况感受最直接的人 群,能较为真实的反映农村环境的情况。从调查样本的受教育程度来看,初中及以下占比 29.7%; 高中/中专占比 20.3%;大专占比 26.7%;本科占 比 22.8%;硕士及以上占比 0.4%。表示绝大多数调查对象能较好理解问卷问题,并比较客观、准确的填写问卷。
2、数据分析
本文的整体信度分析系数为 0.909 远大于 0.7,且变量 的α系数大部分都在 0.8 以上,值最低的结构嵌入性系数 0.778 也在 0.7 之上。 所以,本研究所采用的量表信度较高。
本文采用 Cronbach α 系数进行信度检验,各潜变量的Cronbacb's α系数均在0.7以上,检验结果表明各量表的信度较高。
本文采用验证性因子分析法( CFA) ,考察每个因子对相应变量的因子载荷量( factor loading) ,由于各观测变量的因子载荷均大于0.7,说明各因子对相应潜变量具有较强的解释力,问卷具有较好的效度。
为了研究农村环境治理绩效与各个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本文首先通过双变量相关分析方法对解释与被解释变量之间的相关程度进行判断。从相关分析的结果来看,环境保护意识与基础设施投资两个因素与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绩效有着较大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 0.413和 0.450;但法律法规约束与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绩效无明显相关关系。
回归分析是通过明确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并借此来断定多种变量之间相互依赖的定量关系。由上文可知,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绩效与法律法规约束无明显相关关系,故不进行回归分析,本文将村民环境保护意识、基础设施投资、法律法规约束这三个影响因素对环境治理绩效进行回归分析,分析结果如下:
在系数表中可以看出,环境保护意识与政府投资的回归系数 P 值均为 0.000, 小于 0.01,说明环境保护态度、政府投资均呈现出 0.01 水平的显著性。两者的 非标准化回归系数分别为 0.413 与 0.450,说明环境保护意识、基础设施投资对因变量人居环境治理绩效均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并且两者影响程度为基础设施投资> 环境保护意识。而法律法规约束和农村环境治理绩效之间没有显著相关性,具体汇总如下表所示:
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出,相关法律法规和监管体系对环境治理满意度不显著相 ,故假设 3不成立。假设 3 不成立的原因可能是受访者认为个人的环境保护态度或其他因素的影响更大,而法律法规方面可能由于相关宣传较少,农村居民对此了解不多,受访者在填写问卷时无法做出准确判断。
四、对策建议
1、通过宣传使农村居民提高环保意识
农民是农村环境治理最直接的受益者,农村居民是能直接参与到农村环境治理过程中去的。想让农村居民主动治理环境,只能借助强化农村居民的环保意识来实现,而环保意识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可以在农村利用多种途径积极开展环保宣传活动,在农村张贴横幅、标语,也可以利用新媒体、视频、广播、知识竞赛、宣传讲座等形式;针对农村中老年人较多的情况,可以动员地方志愿者或是村干部挨家挨户宣传农村环保,或改编广场舞等形式开展环保知识和政策宣传,提升村民的参与率、知晓率。
2、通过“环保红利”提高农村居民自发进行环境整治的积极性
农村居民是对农村环境优劣感受最为直接,受农村环境影响最为明显的人群,农村环境污染会危害农村居民的身体健康,农村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也会影响到农村居民的生存与农村的长期发展。因此,村民是农村环境整治的受益者,通过宣传能使村民了解到环境整治的重要性,通过诉诸利益能提高环境整治的积极性。如果村民能切实享受到环境整治带来的红利,便会自觉投入到环境整治过程中。例如指导村民将家庭厨余垃圾进行自然堆肥,相当于节约了农业生产成本。通过发展农村生态旅游、绿色循环经济,在提高农产品质量的同时,增加农民的收益,借此可以促使农民自觉投入到农村环境保护和生态治理中。
3、充分发挥媒体的宣传监督作用
农村工业生产污染是造成农村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在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原先在城市的一些污染大、产能低、效益差的企业往往迁到农村;一些乡镇企业的生产技术条件差,监管比较薄弱,环保指标容易不达标。可以充分发挥媒体的宣传监督作用,对一些重视环境保护和治理的企业及个人进行正面宣传,积极弘扬正能量;对一些破坏环境的行为,则通过媒体投诉进行曝光。
4.加大环保基础设施的投入
环境治理的重心是在城市,环境保护相关的资金投入也是城市多于农村 的。以后可以将相关资金投入向农村倾斜一部分,相关部门可以在年度预算中增 加预防治理农村环境污染的专项资金。加强在环保基础设施上的投资力度,使环 保资金更多的在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上被使用,如增加农村地区垃圾桶投放 量、垃圾收集转运车数量,扩大农村环卫队伍。同时也应做到资金使用合理透明, 不滥用相关经费,并且将使用情况向民众公示,确保资金使用受大众监督。
5.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法律约束
虽然从实证分析结果来看,法律法规约束和农村环境治理绩效之间没有显著相关性目前,这并不是能说明法律法规不重要。通过访谈发现虽然我国颁布和实施许多针对环境污染的法律规,可是专门适用农村环境保护的却很少。部分法律太过笼统导致无法具体操作,有的没有依据地方的特殊情况来制定法律法规,使得法律法规无法与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相匹配。同时,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在处理农村环境污染及破坏行为中缺乏积极性,没有发挥应有作用,在执法过程中存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导致有些环境污染问题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致使企业和村民对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不够敬畏,也缺乏信心。因此,一方面在农村环境治理上的立法,逐步健全适用于农村环境治理的法律法规,并加强对村民和企业的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使村民和乡镇企业领导认识到违法的严重性;同时,强化建设农村环境监管队伍,扩充环境监管人员队伍,壮大环境监管队伍,明确相关岗位的岗位职责,避免出现基层环境监管出现无人可用的情况,对于玩忽职守的行为要严肃处理;再要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执行,强化各个部门之间的协作,成立专门机构来协调环保、城管、公安等各部门的工作,使各部门做到信息互通、共同行动, 督促相关部门将环境监测结果及工作情况及时向群众反馈,做到信息公开透明。
参考文献:
[1] 马晨.我国环境治理投资绩效及其影响因素实证分析[D].湖南:湖南大学,2015
[2] 赵霞,朱巧楠.农户对农村环境的满意度及影响因素研究[J].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32-37
[3] 庄金满等. 闽北某县农村居民环境意识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与分析[J].绿色科技,2019(3):60-64
[4] 陈亚南.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社区生态环境治理研究[J]. 山西农经 ,2021(2):8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