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信息技术环境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改革创新路径

发表时间:2021/5/20   来源:《中国教工》2021年1月2期   作者:侯智睿
[导读] 当今,信息技术已经融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侯智睿
        乌鲁木齐市第一中学

        摘要:当今,信息技术已经融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于教学而言,教师需要将教学观念和教学手段相结合,主要就是利用信息技术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传统抽象的知识点内容转化为具体可感的画面,实现数学学习中提倡的“数形结合”的理念,这样的课堂模式可以更加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而提升高中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中数学;改革创新;
引言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引入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降低数学学习的难度,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那么如何将教学知识和信息技术手段融合起来实现教学效果,这是教师需要思考创新的内容,本文将针对高中数学课堂的改革创新路径进行探讨。
1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创新的意义
        高中数学的学习难度相对小学初中来说有了进一步的增加,部分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还是停留在死记硬背公式,大量刷题来提升学习成绩,但是这种学习方法在高中数学的学习中是不可取的。数学原本就是一门思维逻辑较强、较为抽象的学科,学生若是没有很好的逻辑思维能力,那么对知识点的理解不足,就很难再进行下一步的实践运用。在信息技术时代中,多数教师在教学中已经开始大量使用PPT教学,这是对于信息技术的应用,但是长时间的PPT教学也会使得学生产生审美疲劳,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减弱,所以教师有必要探讨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升数学课堂的趣味性,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数学素养。
2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改革创新路径
2.1注重学生课堂体验,营造立体式课堂教学环境
传统数学教学中主要依靠教师的对于知识点的解读,面对大量的数字和符号学生很难理解其中的知识内容。信息技术环境下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师就可以根据所讲解的内容通过展示图片、视频、音频等内容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抽象的知识内容变得具体可感,营造立体式的课堂教学环境。学生可以动用多感官来理解所学的知识点,这样的呈现形式帮助学生直观理解知识点,提升学生课堂的专注度。
例如,在讲解函数的基本性质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绘制函数图形,通过多种函数图形的呈现,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总结函数基本性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能力,这样的方式学生对于函数性质的理解就会更加深入。在进行图片、视频等内容的展示时,需要特别主要这些内容和教材知识点之间的高度契合,不能够只是为了趣味性而使用信息技术手段,舍本逐末,会使得课堂效果不佳。
利用信息技术将平面的数学知识以立体多感的形式呈现出来,可以提升数学课堂的丰富度和趣味性,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教师需要探究掌握这一方法,将信息技术手段和教学内容有效结合起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
2.2学生之间和谐互助,搭建合作学习平台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高中数学教学创新不仅仅体现在对于课堂模式的创新,还可以深入到学生的合作学习中来。例如,在课前,教师可以根据课堂讲授的内容根据不同学习情况的学生布置相关的预习作业,学生先自主完成预习内容,然后再利用信息技术构建的合作平台进行小组合作探究,解决预习中的疑难点,这样的合作探究模式是不受时空限制,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有更多的便捷性,教师还可以通过这样的合作平台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对于学生预习中的问题有更细致的把握,有助于课上重点内容的讲解,提升课堂效率。课下的复习巩固,同样可以通过这样的合作平台完成,还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实现分层教学,根据不同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内容,提升学生学习的效率。

这个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能够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效解决自己的问题,避免陷入自主学习的牛角尖,提升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2.3观察总结,在动态的演示中激发创新精神
思维逻辑性和创新性是高中数学学习中需要重点培养的能力。这就需要学生对各种规律现象进行仔细观察总结,分析整理各个因素之间的逻辑关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直观展示知识点内容,让学生能够直观感受,创设立体的教学环境,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总结出相关的规律,在对于规律总结和分析的过程总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思维发展能力。例如,在利用单位圆中的三角函数线研究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的性质时,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在直角坐标系中展示正弦线、余弦线的变化图,让学生进行观察,然后小组讨论分析总结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的性质。
教师在教学中不仅需要展示知识的讲解,还需要引导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思维导图是构建知识体系的有效方法之一,可以指导学生形成自己的思维导图模式,把握思维导图构建的重点,让学生对于学习的知识有宏观把握,对教材中各章节之间的内容进行融汇贯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数学公式、定理等内容的演变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推理能力,进而让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加深对于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利用正切线画函数的探究过程时,教师给出学生诱导函数,让学生从正切函数的图像中总结正切函数的周期性、奇偶性、单调性和值域,在探究学习完这部分内容之后,教师给出函数图像,让学生判断这个图像是如何通过正切函数演变而来的,通过这样动态的分析,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更深入,进而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
2.4动手操作,丰富数学活动经验
在信息化技术发展的时代,对于高中学生计算机技术的运用能力也有一定的要求,数学课上教师在为学生展示了数学模型之后,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有所加强,但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并没有得到提升,还是教师帮助学生理解的模式。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软件为学生创建一个动手操作的平台,在微机课上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构建模型,帮助学生提升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思维和数学建模能力,为随后学生在数学上的深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讲解基本算法语句时,学习完成相关的内容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类BASIC语言编写计算机程序,并运行其程序,在编写程序过程中,学生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自行检查所编写的程序,在学生困惑之处给予解释说明,帮助学生完成程序编写,在这一过程中就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对于算法语句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也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学科的严谨性。
再如,在研究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时,学生可以利用计算机程序制作出相应的图示分析,对已有数据进行处理,这部分的内容较多,可以采用小组合作探究模式,在制作图形和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掌握了对数据的处理能力和数形结合的能力,并能够根据已有数据图形进行相关性的分析,这是有利于学生思维逻辑的培养。
结语
        信息技术环境下高中数学课堂的改革,是基于对于学生学习能力、认知情况和知识储备的把握基础上进行的改革,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是时代的必然要求,也能够丰富课堂内容,使得数学知识点由抽象变为具体,便于学生的理解掌握。同时信息技术应用过程中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但是教师需要注意,信息技术手段只是教学的工具,目的是帮助学生提升对于知识的掌握,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蓓.浅谈高中数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J].课程教育研究.2019(49)
[2]袁林晖.信息技术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西部素质教育.2019(21)
[3]林智.信息技术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高中数学教与学.2019(18)
[4]吴毓敏.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整合的研究[J].当代教研论丛.2019(09)
        作者简介:侯智睿(1995.1-)籍贯:新疆昌吉,性别 :女,最高学历:本科学士,研究方向:数学与应用数学。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