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回归语文教学本真

发表时间:2021/5/20   来源:《中国教工》2021年1月2期   作者: 黄妹英
[导读] 语文教学要依据语言表达规律和学生语言学习规律
        黄妹英
        福建省三明市明溪县教师进修学校
        摘要:语文教学要依据语言表达规律和学生语言学习规律,构建一个基于“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教学体系。本文并以统编教科书为例,通过“关注文本,选准语用材料”和“多元体验,发现言语秘妙”两个方面入手,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言运用中,发展言语能力,提升语用能力,从而提高语文素养,实现语文课堂的真正回归。

        关键词:语言文字运用;关注文本;多元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一性质将语文课程的目标和内容直接聚焦于“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课标突出“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显然传递了这样的信息:言语能力不可能是讲会、听会的;语文教学要依据语言表达规律和学生语言学习规律,构建一个基于“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教学体系,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言运用中,发展言语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一、关注文本,选准语用材料
        我们如何努力摒弃旧有的教学观念, 引导学生扎扎实实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回归语文教学本真,从而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呢?选准教学“语用” 点至关重要。
        (一)用好课后习题,巧设“语用”训练点
        统编版教材每一课的课后练习中都有不同形式的语言积累,教师在教学中不能视为简单的读写记忆,需要将它们融合在课文的学习中,指导学生去理解、内化、运用,并教给学生积累的方法。除了积累一些常用词句外,课后练习中还有很多形式的构词方式需要引导学生积累。如《棉花姑娘》课后练习中要求:“读一读,照样子说一说:碧绿碧绿的___________、雪白雪白的___________ 。”针对所给的两个偏正结构的短语,在执教时,可以先开展比较朗读“碧绿的叶子,碧绿碧绿的叶子;雪白的棉花,雪白雪白的棉花”,让学生读前面的词语,教师读后面的词语,在读中比较,在比较中感受后面的语句有更“绿”更“白”更“美”的深层意思。再把这两个短语放在语境中,指导学生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进一步感受叠词的表达效果。接着出示小草、浪花的图片,引导学生说说还有碧绿碧绿的什么,雪白雪白的什么。最后有意识地让学生积累、拓展此类形式的短语,如“火红火红的太阳、金黄金黄的稻田、瓦蓝瓦蓝的天空……”,让学生感受这些叠词好在哪里,在交流中积累词汇。
        (二)利用课文“空白点”,巧设“语用”训练点
        “课文的‘空白点’就是作者在写作的过程中由于写作手法的需要而略写的内容;或者是‘不可言传’而含蓄表达或不写的内容。” 我们可以寻找这些“空白点”,制定“语用”训练点,让学生植根于书本,想象于书外,进行课堂小练笔。例如:《花钟》一课第一自然段“凌晨四点,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五点左右,艳丽的蔷薇绽开了笑脸…… ”教师可抓住第一段最后的省略号,让学生明白这里是内容的省略,表示还有许许多多的花在其他不同的时段陆续开放。再引导学生结合平时观察到的说说还有哪些花分别是在什么时段开放的。也可以由教师补充资料,出示其他不同时段开放的花的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并模仿语段用拟人的手法写一写这些花开放的不同姿态。
        (三)从文本的插图入手,找准“语用”训练点
        小学语文教材图文并茂,尤其是低年级的课文,几乎每课都有插图,这些插图富有形象性、直观性、启发性以及趣味性, 是可以开发的重要的课程资源,我们合理利用这些插图,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学习课文内容,还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例如:《黄山奇石》,读句子,用加点的词语说说图片里的石头,再选一张图片写下来。要鼓励学生运用积累词语,或本课新学的词语,比如,插图二可以引导用上本课新学的“陡峭”一词来说话——那巨石真像一位背着箩筐在陡峭的山峰上采药的人。可引导有兴趣的学生模仿课文给这些奇石起名字,还可以请学生在自己搜集到的石头图片旁边,模仿课文写一段介绍,合成有趣的照片读本。


        二、多元体验,发现言语秘妙
        找准语用的切入点,还只是教师对文本的解读,迈开了语用教学的关键一步。如何引领学生发现言语秘妙呢?在平时的教学中,比较、圈画、重组是我们经常用到的方法。
        (一)比较朗读,发现语言特点
        我们先来看《雪孩子》一课中的一个教学设计片断:
        出示:雪孩子变成了一朵白云。
              雪孩子变成了一朵白云,一朵美丽的白云。
        教师引领学生做以下学习过程:1.读一读,把句子读正确。2.比较:这两个句子你发现了什么,你更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就是采用比较的方式,在读正确读懂的基础上比较两句话,引领学生发现言语表达的秘妙:课文中第二个句子因为加上了描写白云的词语将白云写活了。
        (二)圈圈画画,发现语言特点
        一位教师在教学《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时,采用圈画的方式,引领学生发现言语特点,受到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教学围绕“雷锋叔叔,你在哪里?这一问题展开学习。重点指导学生细读诗句,想象画面。片断如下:
        1.读课文1-2小节,用“~~~~”画出雷锋来到哪里,用“    ”画出雷锋做了什么。学生画出后,教师利用多媒体示范。
        2.细读诗句,想象画面。想象周围环境:长长的小溪、蒙蒙地细雨、泥泞路;想象人物表现:雷锋“抱着迷路的孩子”,“抱”的情形怎样?
        3.学习其余两节时,独立完成,互动交流后校对。
        4.默读全文,引导学生发现课文表达的特点。
        5.学生汇报交流后,教师小结:全诗结构相似,一问一答,都是雷锋做好事帮助他人。
        课堂呈现的教学片断中我们看到,有了这个教学环节,学生在圈画之后,朗读马上有了明显的提升,还发现了一问一答这个表达特点。这是因为圈画之后,学生理解了内容,发现了雷锋做好事帮助他人这一人文内涵,还发现了诗歌反复的表达特色。采用圈画的方式不仅是发现语言表达特点的有效途径,也是平时学习的方式方法,要学习运用。
        (三)文本重组,发现语言特点
        文本中的很多语言虽然出自记叙文,却如诗歌般曼妙,可由于受到文章排版的影响,学生较难发现,这就需要教师对文本的语言进行重新排列,有利于学生发现语言规律,并快速积累。
        《花钟》一课,描写各种花开放的句子:凌晨四点,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五点左右,艳丽的蔷薇绽开了笑脸;七点,睡莲从梦中醒来;中午十二点左右,午时花开放了;下午三点,万寿菊欣然怒放;傍晚六点,烟草花在暮色中苏醒;月光花在七点左右舒展开自己的花瓣;夜来香在晚上八点开花;昙花却在九点左右含笑一现……这些句子采用拟人的手法恰到好处地写出花的绽开,教师在教学中将句子重新排列,出示在一张PPT上,学生就能发现作者写作的这一特点。学生看着这样的排列,一读,就发现了句子中言语表达的秘妙,体会到语言节奏上的美感。像这些语言的规律,教师要做教学的有心人,进行重组。
        语用型课堂作为落实课改精神、回归语文本质的课堂,实际上是传承传统语文教学的精华,用语文的方式学语文,在学习语言中学运用。只要我们立足学生和文本实际,找准语用的切入点,夯实语用的基础,习得语用的方法,提升语用的能力,就一定能提高语言文字运用的实效,使语言文字运用真正成为语文课上一道靓丽的风景,实现语文课堂的真正回归。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武夷玉女.阅读教学语用点的选取与实施策略[DB].博客
        
项目基金:此论文作为三明市基础教育科学研究2020年市级立项课题《聚焦语文要素 用好课后习题 提升阅读能力的研究》(课题立项批准号JYKT-20084)的研究成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