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永健
艾奕康(天津)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天津 300074
摘要:城市滨水区作为特定空间地段,因逆工业化过程促使用地性质转变,如何促进水岸活力再生成为当前发展的课题。港口区域是城市滨水区中的重要类型之一。本文简要梳理了城市滨水区有机更新内涵,以日照港石臼港区再开发概念规划为例,探讨了如何保证“退二进三”后的产业活力,如何融入城市空间进行一体化发展,如何保留工业遗产作为地区文化传承和再发展的触媒等港口区域更新改造的主要课题。
关键词:城市滨水区;有机更新;再开发
1 城市滨水区有机更新内涵简析
水滨(Waterfront)是城市中一个特定的空间地段,系指“与河流、湖泊、海洋毗邻的土地或建筑,亦即城镇邻近水体的部分。”水滨按其毗邻水体性质的不同可分为河滨、江滨、湖滨和海滨。城市滨水区的概念笼统说就是“城市中陆域与水域相连的一定区域的总称”,其一般由水域、水际线、陆域三部分组成[1]。
城市滨水区的改造更新或者再开发,既有因传统产业衰退而导致的“逆工业化”,也有因城市产业布局调整、空间形象改善等原因而进行的功能转换和空间再造。不管何种原因,在更新再开发过程中的产业转型升级、滨水空间环境和活力提升、基础设施完善和整合等问题是具有普遍性的。
学术界发展出的众多城市更新理论主要围绕着城市更新问题的三个维度:城市改造发生的动力机制(institutional and motivation)、城市空间更新的设计形式(form and design)以及城市空间的使用及感知(space use and perception)[2]。
在新时期城市更新的相关理论中,有机更新理论仍然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吴良镛教授提出的有机更新理论,认为城市如同一个生命的有机体,其内部各个部分之间存在有机联系,因此在城市的更新改造过程中必须要顺应城市的发展内在规律,充分考虑过去、现在、未来之间的关系,保证城市的更新过程健康、生态、可持续[3]。
笔者认为从城市规划的角度,有机更新应该关注:一是功能迭代的动力支撑,即新型产业和人群的目标定位及如何引入,确保地区活力的持续;二是历史文化的传承创新,即保护下的地域特色如何在功能和空间转换中创造新触媒,确保地区形成独特吸引力;三是空间复兴的融合与高效,即更新区域如何融入甚至引领城市新发展格局,并实现土地的高效再开发,确保地区更新的经济社会可持续。
2 日照港石臼港区再开发的背景
日照港包括石臼港区和岚山港区。2013年,日照市委、市政府实施石臼港区规划调整工作,逐步推进石臼港区铁路运输由现有的“北进北出”改为“南进南出”,彻底改变铁路货运穿越城市人口密集区的现状。日照港分期将紧邻城区的石臼港区北港池的大宗散货搬迁至远离城区的南作业区,实现“北集南散”,使北港池成为清洁港区。一期将东区现有的煤炭作业全部改移至南区,实现“东煤南移”。同时,将腾空的东区部分煤炭堆场及铁路车场等港口用地2000余亩,作为城市规划建设项目用地纳入市政统一规划建设。
按照新的规划,日照港石臼港区煤码头腾空的海岸线如果不经过修复再造,这段岸线将无法恢复到原有自然海岸线状态,不能完全实现岸线资源的优化整合利用。为此,日照港在煤码头腾空岸线建设弧形的长堤、潜堤、黄金海岸等防护和修复设施。在先期人造、后期自然淤积的共同作用下,逐渐修复形成蜿蜒美丽的自然沙滩。在国家财政部和国家海洋局召开的2016年蓝色海湾整治行动实施方案专家评审会,日照市获批蓝色海湾整治行动城市,本项目作为日照市蓝色海湾整治行动的一部分也获得了财政部第一批中央海岛和海域保护专项资金的支持,同时与会专家及主管部门认为本项目是全国首个港口工业岸线退港还海、修复整治成生态旅游岸线的典型案例。
3 规划面临的主要问题
目前石臼港区与日照城区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本次概念规划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包括:
第一,退港还城后产业的转型升级。在日照港“北集南散”的策略下,石臼港仅保留集装箱功能。原有大宗散货功能占有的岸线、土地资源腾退后,需要植入新的产业和动力机制,支撑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二,港城空间格局及风貌的再造。港区围网、货运铁路、防波堤等成为城、港、海隔离的物理边界,封闭的工业港口横亘于城市向南界面与海之间,严重削弱了局部城区的亲海性。由于港城的分离式发展,城区、工业区、港区风貌冲突明显。
第三,港城交通和开放空间体系的融合。项目区联外交通不畅,需打通与城区主要道路的便捷联系,进而顺畅对接日照西站、日照站、日照机场等重大交通枢纽;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组织未深入港区;受制于狭长的作业港区、大尺度的货运堆场,以及货运铁路的切割,内部交通形成了“交通孤岛”。目前开放空间主要基于城区结构,呈东西向布局,缺乏与港区之间的联系;从中央活力区来看,开放空间南向通海廊道止步于港区。
第四,滨水岸线的改造和利用。生产岸线转为生活岸线,如何结合后方陆域功能,实现滨水区空间复兴。
第五,港口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货运与堆场功能转移后,铁路丧失货运功能,大型港口设施闲置。现状建筑与构筑物,是项目区核心资源,需要有选择的进行保护及活化利用,延续港口的工业遗产与在地记忆。
4 规划策略简析
石臼港是日照的“城市之源”,石臼港带动的港口经济是日照的“城市支柱”,未来的石臼港将成为日照的“城市之光”。规划目标包括:文化传承,即传承港口城市基因,突出具有唯一性的文化IP;动能转换,即提升港口产业经济,文旅+航运+创意的多元化发展;空间复兴,即塑造城市滨海门户,复兴城市优质海岸空间。
4.1 继承枢纽优势转型创新,建立港产城融合发展策略
以“丝路海上枢纽,日照国际门户”为发展定位,规划以下产业和空间发展策略:
策略一:港添新机。日照处于“一带一路”十字交汇点,日照港是“一带一路”重要物流枢纽港。依托区域不断完善的高铁网络、项目区邮轮建设的基础,将石臼港区打造成为中原文化与世界对接的海上门户枢纽,进而推动日照成为面向丝路的“双枢纽”要地,即“一带一路”重要物流枢纽港和“一带一路”重要文化枢纽港。
策略二:产寻新意。在文旅产业发展的同时,把握中韩日自贸区加快推进、山东自贸区获批、日照海洋经济国家政策红利等国际、地区合作有利条件,突出在健康养老、航运服务等角度的国际合作和创新,形成引领区域发展的“文旅+健康+航运”三个产业引擎。
策略三:城向新生。石臼港区的岸线转型,将创造宝贵的城市发展新空间,打通城市唯一的南向面海轴线,成为日照真正的城市门户。借鉴国际先进经验,传承港城文化,修复滨海生态,融入智慧管理,形塑具有国际品质的门户空间。
4.2 打通山海轴线,重塑“山城港海”滨海城市空间格局
目前日照城区空间以东西向轴线为主。石臼港区占据日照城区南部最宝贵的滨海岸线和空间,城市北起黄山、沿青岛路向南通海的轴线被港区阻隔。规划以中国北方经典的营城手法,构建大气的南北轴线,串联山、城、港、海,重塑日照滨海空间格局,强化港城一体的整体架构,如图1所示。
图1 日照城区“山城港海”空间轴线
4.3 融入城市交通网络体系,原货运铁路改造更新为旅游特色专线
打通港区与城市的道路联系,梳理港区骨架道路,融入城区道路交通网络系统。基于主要道路框架,以小尺度街廓理念,进一步细化港区支路。利用现存轨道线路,在货运功能转移之后,发展联结城区以及区域旅游资源的观光火车,近期接至交通枢纽,远期串联城区轨道环线以及区域主要景点。如图2、3所示。
图2 区域道路交通网络 图3 货运铁路更新为旅游专线
4.4 织就港城向海绿色网络,完善地区生态及开放空间系统
依托观光火车线路两侧布置多类型的开放空间,形成串联港区的绿色廊道。结合主要城市道路,织就港城向海绿色廊道,形成网络。完善地区生态系统,形成高品质的开放空间,提升地区价值。如图4所示。
图4 区域开放空间体系
4.5 策划核心空间节点,塑造城市活力和形象中心
城市阳台:结合城市南北轴线,在项目区设置城市阳台,布置节庆广场,打通山海视廊,以广场为核心,圈层式布局办公、商贸、活力街区等功能。
旅游新港:在内湾东侧原5#泊位,布置旅游港/邮轮停靠港,布局港口旅游服务综合体,针对高端旅游客群,设置免税购物、主题餐饮及大型室内娱乐功能。
向海地标:东侧突堤端头三面环海,拥有最开阔的望海视野,拟在此区域布置展示港区新形象的城市地标,彰显向海而生城市精神。建议以大型城市艺术综合体建设为载体,打造日照港国际文化艺术交流平台,定期举办国际级论坛,发挥品牌效应,传递日照魅力。
老港新韵:依托石臼老灯塔、栈桥、以及海龙湾灯塔等重要资源,打造老灯塔文化区与港湾风情码头,构建日照向海旅游“新生活”目的地。
灯塔广场:依托黄海一路东西向轴线与岸线交汇区域,补齐新灯塔公园周边的配套商业与旅游服务功能,形成服务于市民与游客的服务街区。
4.6 释放极具价值的滨水岸线,塑造多彩风情城市内湾
结合内港湾后方关键功能节点的空间需求及特点,对岸线的不同段落进行针对性改造提升,打造多彩风情的城市内港湾区。
5 小结
目前我国位于城市中心区的诸多老港区都将进入功能调整和再开发的阶段,是未来滨水区城市更新最具代表性的区域之一。本文以日照石臼港区再开发概念规划为例,借鉴有机更新理论,探讨城市滨水区改造更新与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关于再开发过程中,功能迭代的动力支撑、历史文化的传承创新和空间复兴的融合与高效等课题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探讨。
参考文献:
[1] 王建国,吕志鹏.世界城市滨水区开发建设的历史进程及其经验[J].城市规划,2001(7):41-46.
[2] 张庭伟.从城市更新理论看理论溯源及范式转移[J].城市规划学刊,2020(1):9-16.
[3] 赵一凡,郭建明.新时期基于城市更新理论的滨水区复兴策略研究[J].理论研究,2019(3):8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