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滨水空间的演进历程和意义研究

发表时间:2021/5/20   来源:《建筑实践》2021年40卷第4期   作者:周岩
[导读] 阐述了滨水空间的由来和类型,从人类文明演进的角度分析了不同时期人类对于滨水空间的利用方式和空间形态

         周岩
         天津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天津 300041
         摘要:阐述了滨水空间的由来和类型,从人类文明演进的角度分析了不同时期人类对于滨水空间的利用方式和空间形态,通过对新时期城市更新背景下的各大城市滨水空间的改造案例分析,提出了生态文明时期滨水空间的开发利用趋势与展望。
         关键词:滨水空间;空间形态;滨水绿道

1.滨水空间的形成
         1.1滨水空间的由来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源泉,自古以来,人类文明基本上都发源于各大河流,古巴比伦起源于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古中国起源于黄河,古印度起源于印度河与恒河,古埃及起源于尼罗河。人类文明形成的标志即是农业生产的出现,而耕种必然要依赖大量的淡水资源,这也是为什么人类文明与河流的分布密切相关的原因。
         在农耕文明时代,滨水空间尚未形成,滨水活动以农业灌溉和捕鱼为主,均与人类生存所需的食物有关,即早期的滨水空间仅仅是河流与土地的交界空间,其中产生的活动与滨水空间的形式并无关联,滨水空间也不以人的意志发生改变,一切都是自然行为的体现。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劳动力和劳动产品出现了剩余,进而促进了工商业的诞生,早起的商人实际上就是在粮食产量提高,一个群落不再需要所有人都为食物而劳作的情况下出现的。工商业的发展也促使商品出现了流通的需要,在陆地交通尚不发达的当时,水运成为效率和性价比最高的运输方式,以至于在这之后很长一段时期内,水运一直是最为常用的运输方式,这也是今天沿河城市的经济基础雄厚和发展更加迅速的原因之一。在此背景下,滨水空间也开始以码头的形式出现,这是人类最早以自身意志改造滨水空间的开端。
         1.2滨水空间的类型
         滨水空间的形态根据所处水系的不同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包括线性空间、环形空间、扇形空间。
         (1)江河型——线性空间
         沿江河岸线以线性空间带状发展的滨水空间是最为常见也是规模最为庞大的。该类型的滨水空间沿河道蔓延,沿途的空间形态各异,与人类活动联系最为紧密的即是平坡式的亲水空间,可供人类沿河居住和生活,且线性空间在水系发达的区域往往会呈网状分布,威尼斯水城和我国江南地区的小桥流水人家是这类滨水空间的典型。
         (2)湖泊型——环形空间
         内陆湖泊是人类聚落生存繁衍的另一个重要栖息地,受湖泊自身形态的影响,此类滨水空间在大尺度上呈现为环形空间,而根据湖泊大小的不同,滨湖空间可能存在一个到多个不同的聚落和族群,各安一方天地,今天的太湖周围就分布着江苏省的苏州、常州、无锡和浙江省的湖州,可以想象在古代城镇聚落规模更小的时期,沿太湖可能分布着更多的部族势力。
         (3)海洋型——扇形空间
         海洋型滨水空间由于仅有单侧腹地,因此是以扇形空间的形态予以呈现。人类对于海洋资源的利用从古代的渔业到今天石油开采、远洋运输、海洋旅游等海洋经济,从生产型岸线到生活型岸线,滨海空间的利用方式和呈现形式也在不断的迭代更新。


2.滨水空间的利用
         2.1狩猎采集文明时期的利用
         人类文明起源于公元前7000年至6000年左右,最初的人类聚落仍然以采集和狩猎作为食物的主要来源,彼时的滨水空间仅仅作为人类捕食鱼虾的场所,滨水空间是完全由自然形成的,人类只是在自然滨水空间中从事维系生命的活动。
         2.2农耕文明时期的利用
         公元前3000年左右人类进入农耕文明时代,农业种植和畜牧业取代狩猎采集成为人类食物的主要来源,由于农业灌溉的需要,淡水资源成为人类村庄聚落的生存地,滨水空间的利用第一次有了人类行为的干预,自然资源被人类通过工程干预为己所用,大禹治水、黄歇治水都是农耕文明时期人类对自然水系改造利用的典型。但当时滨水空间的作用主要服务农业灌溉和畜牧养殖,改造方式也仅限于水道的调整利用。而从艺术营造和空间塑造角度对滨水空间进行改造的工程几乎仅限于皇室所有,比如北京颐和园、苏州拙政园等对于滨水空间的改在均位于皇家园林内部,严格意义上并不是今天所讲的滨水空间利用方式之一。
         2.3工业文明时期的利用
             十九世纪中期,全世界进入工业文明时代,工业对水资源和水路运输需求的急速上涨导致大量滨水空间被开发为工业厂房和码头,那些在今天看来当是一个城市最为珍贵的生态空间和公共空间的滨水区域均称为工业的牺牲品,大量工业污水被排放到河流,水路运输也同样造成水体的污染。直到20世纪末期,这种对滨水空间的过度利用在全球一些重工业城市仍然屡见不鲜。
         2.4后工业文明时期的利用
         二十一世纪初期,全球开始反思人类行为对于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技术进步也使清洁工业或者降低原有工业的污染成为可能,全球也自此进入后工业文明时代,对于自然环境尤其是水资源的保护成为全世界努力的重点。
         2.5生态文明时期的利用
         2010年前后,全球进入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期,经济水平的提高推动了人类对生活环境和生活品质的更高要求。城市的集聚发展趋势促进了人口的集聚,提高了城市的开发强度,各大城市都进入了产业转型的新时期,位于城市中心区的旧有工业厂房均开始逐步迁出,城市建设从增量时代进入了存量时代。今天看来,城市滨水空间的利用突出了公共性、生态性和景观性的特点。
3.城市更新时期的滨水空间利用
         3.1天津
         海河是天津的母亲河,也曾一度淤积严重,河水污臭,自21世纪初,天津逐年加大对海河的生态治理和两岸的景观提升,通过十余年的治理,海河的生态环境显著改善,中心城区已经形成蔓延近20公里的滨水绿道空间,为市民提供了丰富的滨水空间体验,大大提高的沿线居民的生活品质,同时也带动了沿线土地价值提升和业态的升级。
         3.2上海
         上海市自2018年启动黄浦江和苏州河的“一江一河”的全面提升改造工程。如今已基本实现黄浦江61公里和苏州河沿线46公里的全面贯通,将城市滨水空间向市民开放,这里包括原有企事业单位的滨水用地和居住小区滨水用地的开放。同时,通过引入城市空间艺术季,吸引了全球知名设计师参与到对上海市工业遗产和公共空间的提升设计工作,在全市范围举办的艺术季活动,也进一步激活了这些城市更新项目,成为我国城市更新从策划到设计到运营的成功典范。
4.滨水空间开发利用方式展望
         纵观滨水空间的开发历程,经历了从捕鱼灌溉到水利运输,从工业生产再到公共空间塑造的利用方式的转变,这是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也是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再升级,今天我们对自然环境的态度,不再是以索取为主,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成为了新时代的主题,人类社会已经普遍认识到健康的自然环境才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同时,新时期人群对于高品质生活空间的追求,也决定了未来对城市滨水空间的改造利用将建立在保护的基础上,通过艺术设计手段的引入,将滨水空间打造成既符合自然生态的需求,又符合人类对高品质环境需求的具备艺术性、参与性和生态性的空间。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