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城市规划区内城乡居民点统筹规划

发表时间:2021/5/20   来源:《建筑实践》2021年40卷2月第4期   作者:石敏
[导读]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我国加大对于城镇建设的发展力度,

         石敏
         中联西北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陕西 西安 710077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我国加大对于城镇建设的发展力度,改善我国民生。城乡统筹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规划区城乡居民点统筹规划,在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将规划区作为研究对象,它能够为城乡统筹提供一个新视角。
         关键词:城市规划区内;城乡居民点统筹规划
         引言
         我国整体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加速我国各行业的发展进程,给予了各行业新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机遇。在城乡统筹规划中,乡村地区建设发展是十分重要的内容,乡村地区发展水平与城乡统筹规划的成功会产生较大影响。对此,在城乡统筹规划中,应从乡村视角出发,加强乡村地区开发建设,促进乡村社会经济发展。
         1城乡统筹规划的意义和重要性
         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建设现代化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首先、统筹城乡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着时代的进步,我国农村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目前的实际情况是农业生产效率低、经济发展慢、农民收入较低,农村经济发展、收入水平与小康社会的要求还相差甚远。实现农村小康生活已成为全面小康社会发展中最大的难点。城乡发展结构不平衡、城市化落后,城乡发展之间缺乏互动,使得农村存在大量滞留劳动力,这些就是难以实现农村小康的根本原因。其次、统筹城乡是发展农村经济、拉动内需的刚性需求。农村经济发展滞后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最大阻力。我国农村人口数量庞大,但收入和消费水平却很低,农民购买力不高,无法拉动内需的发展;工业产能过剩使得产业机构缺乏合理性,严重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增长。面对这些情况,应引导具有一定职业技能的农民到城市务工,将有消费实力的农民引到城市定居,转变为城市消费;与此同时还要提高农民的购买力。
         2城市规划区内城乡居民点统筹规划
         2.1规划探索
         目前一些先行地区已探索并推行城乡统筹规划,大致可归纳为两种类型:一是县市域层面的城乡总体规划;二是对于设区市或特大规模城市,采用改良并替代原有城镇体系规划和总体规划市域分析部分的方法。但总体而言,在规划编制内容上存在着以下几个发展趋势。1.全域规划。目前城乡统筹规划基本都将规划区扩展至全行政区范围,打破行政区划,突破城乡界限,改变以往“重城轻乡”的模式,把城乡看成一个整体,进行通盘考虑和整体性规划,统筹城乡的发展规模、空间资源与布局、公共设施配置等。2.分类调控细化。从“聚焦城市建设用地”到“重视非建设用地”,对非建设用地进行功能分类,结合空间管制规划进行管控,既保护外围的生态环境,加强外围地区的规划管理,又弹性地预留城市未来的拓展空间。从“集中配置”到“全面保障”,从侧重于城市保障到关注农村地区的“集中居住”,再到向关注“城市文明、公共产品、发展机遇、社会保障向农村延伸”转变,深入细化各空间资源的分类调控。3.强化实施性内容。结合空间分区制定全域产业规划与政策指引,提高规划的可实施性。探索差异化的城乡指标控制模式,调整和制定城乡用地分类和比例要求、人均建设用地面积和建设强度等指标,针对城乡总体规划形成一套成熟的指标体系,以加强对城乡建设的引导和各级城镇发展规模的控制。
         2.2乡村视角的城乡空间统筹
         在城乡总体规划中,需要对非城市建设用地进行科学的规划整合,而对于非城市建设用地,可以分为四种类型,即农业用地、集镇及村庄居民点用地、城市外围风景旅游和生态保护用地,以及市郊市政公用设施用地,其中,农业用地、集镇及村庄居民点用地规划可以反映出城乡空间统筹规划效果。在对农业用地进行规划时,需要加强农田耕地资源保护,对于农业生产用地进行规划和有效控制,与城市建设用地的规划利用形成协调配合的作用。

另外,在对集镇和村庄居民点用地进行规划时,应该坚持城乡一体化发展理论,综合考虑城市发展要求以及乡村社会经济发展目标,构建完善的城乡居民点体系,并对乡村各个村镇重组、并点管理提供指导。
         2.3加强城乡经济一体化、推动该产业结构调整
         第一,某地按照“规模集中、产业调优”的思路,各区要依据发展定位、基础条件和比较优势,因地制宜选择优势产业,着重发展都市农业、生态农业和观光休闲农业,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产出效益。第二,继续加大培植和扶持龙头企业,放大龙头企业的辐射效应,努力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以及贮藏、保鲜、运销业。
         2.4加强监管机制
         在实际的发展中,应以村庄、乡镇为单位,建立村镇规划建设的管理机制。可以建立管理小组,使其对村庄建设规划管理工作负责,在城市区域总体规划中包含乡镇管理,以城乡规划总体要求为依据,再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完善规划内容,从而提高城乡规划建设的管理水平。在城镇建设中,需展开专项设计,在利用精准的功能定位,将长期节约和节能为设计原则。此外,需集中公共服务中心,最大限度的节约经费开支和土地使用情况,以防资源浪费问题的发生。
         2.5基于控制保护和多部门统筹的城乡空间管制
         1.明确协同的规划底限。前置关于资源环境约束、生态安全格局、基本农田保护、水资源保护、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资源保护等方面的研究,划定禁建区范围,强调在禁建区范围内绝对禁止建设,以保护生态环境与核心自然景观,保证城市的安全运行。2.建立多部门协同的分类管制体系。划定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和水域保护区等生态敏感区的用地界线以及主干水系两侧绿线、市政走廊防护绿带,同时经与国土部门协调,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基本农田、耕地尽可能布局在上述区域内,以守住非城市建设用地。划定历史文化遗存点位和保护范围,将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融入城乡规划建设之中。在此基础上,按生态、农业、风景旅游及水源保护等对非建设用地区域进行规划,并结合空间管制进行管控,建立与国土、环保、文保、林业及建设等各部门管理相适应的分类管制体系,细化管制内容,实现全域空间管制,从而构建“分区控制+用地分类”相结合的管制体系。
         2.6乡村公共服务与基础设施建设
         1.对城乡公共服务设施进行分级配置。在城乡范围的各个层面,人口规模分布有一定的差异,因此,对于公共设施,也应该采用分级配置方式,在此过程中,需要考虑行政级别、人口规模以及服务半径,其中,行政级别的影响比较大。2.对乡村公共服务设施进行差异化和均等化配置。乡村居民对于公共服务设施的使用权利是平等的,对于公共服务设施,应综合考虑乡村空间布局进行设置,保证公共设施配置的均衡性。另外,各个地区居民的日常生活习惯和民俗游一定的区别,对此,对于公共服务设施,还应该采用差异化配置方式,满足乡村居民对于公共设施的实际需要。3.对乡村公共服务设施加强再配置和管理。在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过程中,乡村居民点以及人口数量也在逐渐发生变化,可能会发生乡村居民点重组,对此,需要对公共服务设施进行再配置,同时还需要加强公共服务设施管理,提高其应用效果,改善乡村居民生活环境。
         结语
         城乡统筹规划管理是需要通过相关法律和体制的联动完成的,而城乡统筹已成为现代城市规划的突出主题。因此,在具体建设中,应加大各项管理制度,借鉴城市化发展的经验,提高乡镇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鄢浩.大城市近郊区乡村居民点空间布局研究[D].重庆大学,2016.
         [2]朱琦,邵光平.城乡统筹规划中的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方法探索——以山东省莱芜市为例[J].城市建设与商业网点,2009(25):300-302.
         [3]吴丁花.城乡统筹视角下的嘉禾县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研究[D].中南大学,201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