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莉
身份证号:3301271984040400**
摘要:风景园林工程课程是风景园林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具有多学科性、综合性、实践性等特点。课程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举措。为了适应专业领域拓展延伸,打造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线上线下混合金课,课程组从课程目标、教学内容、课程内容、教学组织、成绩评定等方面提出了“六度教学观”与信息化手段深度融合、“线上+自主实践+线下”模式,实现教学相长的混合式“金课”建设,“以点带面”促进了学科课程体系重构。
关键词: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线上线下混合教育
引言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和生态宜居环境的建设需求,风景园林专业成为我国高校的热门专业之一,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出现了“空前繁荣”的表象。各高校办学层次不等,教学模式各有特色。2020年新年伊始,中国国内遭受新冠肺炎疫情的重创,在抗击疫情的关键时刻,各高校认真贯彻落实疫情期“停课不停学”的文件精神,立足学校特点,充分发挥专业资源优势,灵活多样地开展“停课不停学”线上授课学习模式。突发疫情之下,再次引起高校对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思考,如何有力地促进《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变革,提升教学质量,适合技能大赛需求,培养大国工匠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需要不断进行探索和实践。
1风景园林工程课程简介
风景园林工程课程是园林专业规划设计类系列课程的主干课程之一,涉及工程原理、工程设计与施工等内容。一方面能对园林艺术原理、园林规划设计原理在技术上进行完善;另一方面又能促进工程技术在园林规划设计过程中的合理运用,在保证工程设计技术规范的前提下,创造独具特色的园林景观,是科学性、技术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该课程涉及内容广泛,如地形竖向、园林给排水、水景、园路及园桥、假山与置石、园林供电照明以及种植工程等,具有极强的综合性、专业性、实践性,每一章为一个独立的方向,学习难度较大。
2课程目标
风景园林设计是风景园林专业、园林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本课程以培养学生掌握风景园林基本设计理论知识为基础,以培养学生具备场地分析和设计实践能力为指南,以培养学生社会核心价值观为导向,从知识目标上提出学生应掌握场地调查、概念提炼、空间形态和设计四要素的理论方法,了解风景园林发展动态;在能力目标上提出学生应具备场地分析、概念赋予、对场地空间和要素进行独立设计和团队设计的能力;在情感目标上引导学生树立热爱自然、关注社会和关怀民情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终培养“知行情联动、思学交融”的高素养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人才。
3课程教学现状
3.培养目标局限性问题
本专业创立于20世纪中叶工业文明时期,主要培养城市绿地建设和管理人才。而21世纪生态文明时代的到来使风景园林行业领域迅速拓展,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人才的培养高度全面提升,要求学生具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以及与专业融合的社会核心价值观。
3.2教学内容浅层化问题
“风景园林学”一级学科涵盖了城乡人居环境设计和国土空间生态保护及风景规划等各个层面。其专业领域在难度、深度、广度上有了很大提升,原本的园林专业教学模式和内容,已跟不上时代对风景园林专业的要求。
3.3教学手段单一化问题
互联网改变了大学生的生活、社交、学习等方式,传统课堂教学已无法适应信息时代需求,学生通过网络获取的信息呈现破碎化。如何顺应课程内涵和外延的变化,从教学形式、教学模式、学习方式上体现时代背景下的温度和精度刻不容缓。
3.4建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作为处在培养专业人才的高等院校,其专业课程建设应紧跟时代发展需求,与时俱进,因此在当代互联网大背景下,建立合理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本课程中显得极为迫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是指互联网在线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即混合线上互联网、大数据、智能手机等珍贵网络教学资源及线下传统课堂教学的方式与手段,丰富教学资源内容与前沿专业动态并极大程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可有效弥补传统课堂教学所带来的局限,利用网络平台资源有效取长补短,优势互补,为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提供可能。
4新课程解决措施
4.1教学目标提出融入立德树人的“高度”
除了设立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外,还融入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相关的情感目标。课程教学通过对社会热点问题、审美认知的讨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融入思想教育的高度,培养有担当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4.2教学内容探寻设计本质规律的“深度”
打破原有按景观类型进行教学的编排方式,从场地阅读、概念设、整体设计三部分着手,内容聚焦场地分析、空间概念及形态提取、风景园林设计要素(交通、地形、水体、建筑、植物),从问题出发,从整体到局部提出解决场地问题的设计规律。
4.3教学方法解决不同认知阶段的“难度”
教学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线上安排教学视频和辅助教学的文献。教学视频采取知识点模块化设置,其难度逐步递进,满足基础学习和拓展性知识学习需求。线上阅读文献设置不同分级选择,满足通常性的知识掌握和进阶型的学习需求。同类实践习题也采用开放性选择的方式,让学生依照自己的知识能力水平进行难度选择。线下面对面课堂亦采用难度递增设置,首先答疑部分解决知识点的常识问题,接下来讨论案例使知识点得以深化。
4.4教学手段拓展空间和实践的“广度”
风景园林设计专业知识纵贯古今、横贯东西,综合性极强;在空间上涉及从微观的花园到宏观的风景名胜、乡村、流域、自然保护区等,跨度极大,同时空间设计思维抽象;在应用上风景园林设计从属于工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同时设计要求学生既要具备理性的逻辑思维又要具备创新的感性思维。因此,在教学手段上,虚拟+真实、线上+线下、理论+实践、信息化+传统相结合的方式,跨越空间和思维,既提供具象演示抽象思维的动画过程,又提供实践训练的主题内容,用动手成果检验学习过程。
4.5教师教学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温度”
课程教学从以教为主到以学为主,形式上推行翻转课堂,课前通过网络自主学习教学视频,学生可以自由安排时间;视频观看之后学生回帖讨论,通过网络进行助学;课上打破老师一讲到底的传统,采用对分课堂,进行答疑、讨论和汇报的安排,形成师生共论、合作互学的良好氛围,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变革。
4.6教学评价反映过程性考核的“精度”
丰富的课堂组织形式产生了多样的课堂输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改变以往一考定成绩的做法,教学评价综合了线上、线上、实践3部分共7项的考核成绩,全面诊断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体现学生真实的学习状况。
5课程教学组织及内容实施安排
5.1线上教学
线上教学采用模块化知识点设置,共19学时,包含:(1)全课教学视频,内容聚焦场地、空间和要素,探寻设计本质;(2)提供采用不同认知难度阶梯设置的可供选择的参考文献和讨论话题,加强个性化学习;(3)设置客观测试题,精准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该部分改革运用信息化技术和网络载体,将抽象设计过程可视化展现,抓住授课群体的时代特征,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进行适当引导,体现金课的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
5.2自主实践
自主实践设置在线上与线下课堂之间,部分不占课时,部分与实验课结合。在内容的设置上,采用教师实践的真实课题或校园内存在的问题等多样化的实践习题,以设计任务为驱动布置;在组织形式上,既强调个人设计能力,亦注重团队合作水平;在成果评比上,进行部分校园内小场地改造设计,邀请课程授课教师、行业专家共同评比,在评比后将纸上的作品真实展示,完成设计自建,之后进行自主维护,让学生的设计、实践能力得到综合锻炼。该部分的改革形成了形式多样化、课题真实化、指导联合化、成果实施化、评比实效化的五化实践过程,学生们的成果看得见、摸得着。该过程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学习满足感,激发了专业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5.3线下教学
线下教学针对线上问题和拓展学习展开,共21学时,包含:(1)采用生问生答或生问师答方式解决学生线上疑惑;(2)根据线上反馈、社会热点问题提出主题或话题,开展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该部分改革弥补了线上教学师生缺乏有效互动的局面,在切实解决学生面临问题的同时,将思政教育与课程融合,实现专业知识内化和道德情操升华。
6成绩评定方式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是动手性极强的课程,因此采用线上+线下过程考核方式,线上通过视频观看数量和时长、课件和文献阅读、讨论互评回帖、单元测试的电脑精确统计方式,跟踪学生学习情况;线下采用疑问提出、主题讨论参与的课堂单元考核、小组组间评价、设计方案实践评价,形成以师生评价为主的考核统计方式,共同形成全面、客观、多维度的过程性评价。
7小结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课程具有综合性、空间性和实践性三大特点。在传统单一的教学手段下,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教学受到极大的限制,无法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通过线上信息资源构建和线下动手拓展提升,较好地解决了课程教学的难点问题,并实现了学科课程体系的更新。(1)“六度教学观””与信息化手段深度融合运用信息化手段重整与学科领域扩展配套的课程教学内容,提出“六度教学观”,为课堂教学实践提供顶层设计支撑。(2)“线上线上++自主实践++线下线下””模式实现教学相长a.线上录制覆盖全知识点的教学视频,借助情景化的虚拟建构、展示抽象设计过程,实现课程重难点知识的情境化、可视化,帮助学生理解设计思维。b.自主实践遵从动机激励模型(ARCS),以问题驱动激发学生探究兴趣,“五化式”评比方式从根源上调动学生积极性,解决农科院校背景下新工科专业的实践动手问题。c.线下实施“答疑+讨论+汇报”对分课堂模式,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答疑,营造活跃的学习氛围;针对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融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实践成果的汇报,创造学习的满足感。(3)“以点带面””促进学科课程体系重构课程改革带动了湖南农业大学风景园林学科改革的探索,确立了“主干贯通、横向整合”的以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为主导的课程体系,形成了全面系统的改革框架,实现了“理念导入—技术应用—深度融合—创新变革”的从“技术”到“教育”的逐次渐变发展探索。
结束语
随着5G时代的到来,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必将是全新的教学发展,而且关键则是教学模式的设计。混合式教学模式可以分为三类:线下主导型混合式教学、线上主导型混合式教学、完全融合型混合式教学。结合《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的特点,通过教学模式的再设计,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他们真正能参与其中,不再游离于课堂之外。当然,该模式的有效进行,还需要在今后教学实践中的学情分析和学生反馈的不断改善和提升。
参考文献
[1]吴良镛.关于建筑学、城市规划、风景园林同列为一级学科的思考[J].中国园林,2011(5):11-12.
[2]杜春兰.风景园林一级学科在以工科为背景的院校中发展的思考[J].中国园林,2011(5):29-32.
[3]田瑞芳.“互联网+”时代农业院校双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7(17):97-100.
[4]谢强.高校信息化课堂教学模式有效性研究[J].科教文汇,2019(435):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