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性纪录片的可能性探析

发表时间:2021/5/2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2月第4期   作者:周鹏宇
[导读] 纪录片作为电影艺术中重要的一部分,从其本身出发,纪录片更易拍摄与表现

        周鹏宇
        中国传媒大学  北京  100024
        【摘要】:

        纪录片作为电影艺术中重要的一部分,从其本身出发,纪录片更易拍摄与表现,也是纪录片本身的这种特质,更容易生动的纪录那些需表达形象的动作和事件。纪录片展现的方式应该是通过独具一格创造性的对真实存在的现实生活场面的处理,直接的宣传手段去宣传;并且要谨慎的注重再现真实生活场面,然后进行艺化术加工,因为艺术不仅应该表现出事物实有的样子,还应表现事物应有的样子。本文将进行探讨纪录片电影多种形式呈现的可能性和重要意义。|
【关键词】:纪录片实验化;客观;真实;艺术化;社会价值。
















【绪论】:
        在电影艺术当中,纪录片从其本身出发,纪录片更易拍摄与表现,也是纪录片本身的这种特质,更容易生动的纪录那些需表达形象的动作和事件。当然,他的画面纪录着的是导演对于社会的认识、反思,也强调带给观众某些直观的感受以达到宣传的目的。实际上,我们大多存在着纪录片需要用真实、客观的镜头来说话,其实不然,主观是存在的,并没有可能说再现现实是完全客观地再现的。
        格里尔逊学派的理念对于纪录片的理解是这样的:影片所存在的社会意义才是影像本身的重点,主张纪录片展现的方式应该是通过独具一格创造性的对真实存在的现实生活场面的处理,直接的宣传手段去宣传;并且要谨慎的注重再现真实生活场面,然后进行艺化术的加工。[1]
         不难看出,针对纪录片,格里尔逊学派理念对于提出的“通过独具一格创造性的对真实存在的现实生活场面的处理” ,恰恰是纪录片的价值所在。在我刚接触纪录片时,一心的以为对于拍摄主体要保持绝对的客观,甚至一味的讨厌摆拍等行为,这其实是一种特别狭隘的观点。其实,主要目的就是要表现主体的现状,让更多的人看到真实,纪录片所强调的应该是深层次的与多维度的心理真实,不只是局限于事物表象的真实,也可以说艺术不仅应该表现出事物实有的样子,还应表现事物应有的样子。
        在拍摄时不可避免的要思考与传统纪录片的传统叙事方式的差异,打破传统的固有观念,从叙事上提离出来,通过一种抽象的表达方式来讲述本片种所讲述的境况。之所以这么做,是本身觉得影像的力量是巨大的,需要一定的创新,甚至更需要一些能震撼并且直接性的引发人思考的影片来反思我们所处的真实社会。








一.纪录片多种形式呈现的可能性
1、何谓纪录片?
        在观看一部影片的时候,我们首先在乎的他是一个什么类型的影片,是剧情片还是纪录片?但怎样去证明他是纪录片亦或是剧情片呢? 大家众所周知,纪录片的主要目的是真实,而正是因为这样他的意义便在于呈现当下这个世界、这个社会的真实信息,而能够达到这个目的的方法,和剧情片有很大差异。
   「纪录片」这个词的是如何由来的,我们来看,英国纪录主义的领航者格里尔逊在30年代首先提出的《纪录片的首要原则》,为纪录片这一片种的成立的基本原则为:(1)纪录片题材是取材于真实事件、人物和环境的非虚构故事;(2)平常普通人在真实背景环境中,演出其本身的生活;(3)捕捉原发性自然动作和生动的语言变化。[1]
        但纪录片也同样强调影片的社会意义,在绪论中已经有所提出,而贾樟柯导演在他的书中提到,“真实感在美学的层面,而真实仅仅停留在社会学的范畴,穿过社会问题的是个人存在的危机,因为终究你是一个导演而非是一个社会学家”。[2]拍摄在当今语境观察下,有偏实验的部分,叙事性上有所减弱,但其本质还是在探讨真实存在的社会情况,于是在定义中便把他定义为实验性纪录片,目的便是通过一种新的方式去直观的展示现状。
                
2、纪录片的创作方式有哪些?
        不论是剧情片还是纪录片,他的创作方式存在多种多样的,但纪录片无论采取哪种形式,他的核心还是不变的,强调客观存在的真实性,那他的创作方式到底有哪些呢?
        (1)强化故事性,追求戏剧化。也就是平常我们所说的“讲故事”,通常在选择题材或者进行拍摄的时候,首先要想清楚拍摄主题是否存在他本身的矛盾性,在创作过程中能否拍到矛盾或者有故事化因素的情节细节,[3]包括在后期创作上的蒙太奇剪辑,这都是加强纪录片故事化的手段。还有纪录片中的戏剧化冲突,与故事片不同的是纪录片更加关注的是人与自我、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等深层的观念、价值冲突。纪录片的冲突一般都进行自然化处理,更为冷静的去引导观众去观察本身所存在的问题。[3]
        (2)提高观赏力,用画面叙述。电影始终是一门视觉艺术,故事性固然重要,而有些无法用故事去阐述的时候,这时候就需要加重画面叙述能力,这同样与镜头语言有关,这种拍摄要加强思考,拍摄出的主体是否震撼,是否有意义,当然好的画面更有利于吸引普通观众,因此视觉艺术、画面思维是纪录片创作者用于构成视觉形象表达创作思想的手段方法,画面语言的多义性,决定了纪录片创作主题是多元的,实际上,纪录片最终纪录的是作者的思想。
        在拍摄之前便是采用了后者的创作方式去创作的。在拍摄之前,把大概的拍摄计划写入稿内,在这过程中一定要反复的对拍摄计划进行仔细分析,在当时对于其中实验性影像的部分,一直有所纠结,因为这一段的影像是加强视觉形象的部分,也是围绕主旨的部分,这一段显得尤为重要,当然,实验性的创作是存在于观念之中。拍摄过程中,一定要对摄影部分进行严格把控,保证画面构图的完整,保证他最原始的震撼力,所以这一部分在拍摄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当然前期需要大量的视觉分析,比如拿挪威导演Are Pilskog《冰之手形》、中国导演赵亮《悲兮魔兽》、法国导演扬·阿尔蒂斯-贝特朗《人类》这三部影片重点分析其画面,当然内容上分析画面时首先得特别清晰才可以。

 3.摄影摄像设备的发展对影像的作用
        如今的摄影摄像设备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以前录像设备呈现的是巨型化、复杂化、专业化,昂贵的胶片价格也让一般人接受不了,而正是因为这种多方面的限制,导致普通群众无法接触这些设备,更别谈拍摄与制作了。如今摄像设备的高速发展,设备呈现的趋势是微型化、专业化、平民化,微型化便提高了设备的机动性与灵活性。
        在纪录片的拍摄过程中,这点显得尤为重要。面对及时要抓住生动的镜头 ,这时候能看出大型的设备在拍摄时的弱点,缺乏机动性,不宜于隐蔽,在拍摄时大型机器往往容易吸引人的注意力,往往无法捕捉这些生动的镜头。

小型设备的专业化,数码化的发展,使更多的功能体现在小型设备上,如今万元级别的佳能5D3、索尼A7、松下GH4,单反化的设备功能甚至能达到影院级别,4k在小型设备上如今已经见怪不怪了,这些设备的发展更能让拍摄者对拍摄事物进行细致化拍摄,对于细节的部分,对于自己主观拍摄的把握与后期调整,都有一定的空间。
        数码化的发展,摄影摄像设备的提高,在我看来,同时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在如此便捷的设备前提下,做出的影片是否有突破?现在人人都有拍摄的能力,我们该如何做出异于他人的影片呢?有了一定的设备基础(松下Gh3、索尼AX1),这是拍摄保证的前提,既然一定有了一定的保证,那内容上必须要有所突破,才能打破传统纪录片的限制,对纪录片的实验化,在以上内容上已经有所提及。

二.纪录片多种形式呈现的可能性
1、纪录片多方面呈现的必要性
        纪录片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表现真实,虽然影像形式不同,但主要目的确实相同的。但为什么要存在这么多种的形式去呈现呢?这得从拍摄者自己对于自身的理解,以及拍摄者的拍摄思路进行出发。
        纪录片与故事片本的区别便在于客观性的关系,虽然摄影的本质就保存一定的客观性,但是纪录片的客观性强调的是主体拍摄对象,消除拍摄者主观倾向的表达,以最大的宽容度去展现真实,加强故事性,让观众能看到一个最真实的社会生活。但纪录片的“客观性”要正确认识,在现实的创作中,一味追求“客观性”,会导致纪录片陷入两难的境地,这时候有一些带有主观设计思想的纪录片便冒了出来,这种纪录片在画面上表现的比较讲究,一般作者带有自己主观的色彩去看待事物,也有一定的片面性,但本质还是在讲求真实。
        从上看来,涌现了不同的记录方式的纪录片是一直发展的,也其实是在延续历史,无论是尤里斯·伊文思的《风的故事》,还是弗拉哈迪的《北方的那努克》,其实都是在讲求真实,只不过展示的形式不同,受众群体的喜爱也不尽相同罢了,在当今浮躁的社会环境下,少有人可以平静下来踏实的看一部纪录片,于是便需要纪录片的创新,加强纪录片本身的宣传性,加深所展现的真实。
           
2、如何实现纪录片的多方面发展和创新?
         首先我们知道纪录片应该是富有创造力的对生活场面的处理。那如何进行的处理呢?首先得从纪录片的“理念”出发,他以自己独特的观察方式和观察视角来讲述、纪录这个世界。当然在其中不乏对社会弱势群体、边缘群体的关注,也有对社会发展的记录和关注在里面。其实不难看出,纪录片在于维护真实并且非虚构的事件,主要的拍摄人员其实是在平等之上的进行相对应的交流。但这时候必须加以区分,我们通常以为关注的事件越普通,关注的人越普通微小,题材就越好,这在上面内容里提过,这其实是一种误区,纪录的本质不在于人物的地位、事件的大小、而是在拍摄时以一个什么样子的姿态去拍摄。从这个方面可以看出,纪录片的处理方式应该自行克制,可有自己的主观态度,理清拍摄主体,进一步拍摄具有让人反思精神的影片。
         纪录片的真实性,通过这个基础原则进行一定的创新,因为这种真实体现的是社会本质上的真实,而不是直接的现实,现实的力量固然强大,但是真实性则不然,真实性则是对于现实的反映,而如何反映,才是我们该重新思考的问题。客观真实和主观考虑都是要进行认定的,而这个判断标准具体是什么,那无从追究,每个人的界定都不一样,拿《冰之手形》来说,这部纪录片出自挪威,故事主要讲的是老去的掘冰人的过去和现在,而导演的拍摄的关注点并不在于他此刻发生的真实存在的现状,导演通过进行手部特写的放大,通过电影中人物极致微观的双手来引申他们的历史与现在,在场观众无不感觉真实、震撼。
         发展和创新是客观存在的,中国的纪录片还处于发展阶段,有些纪录片平乏且苍白,甚至千篇一律的来用同样的方法讲求一个事件,创新需要从本质出发,进行仔细的研究来探讨真实,形式上的东西终归是容易探寻的,但真正真实本质内容上的东西却是需要仔细研究的。
三、纪录片实验性呈现的意义
1、纪录片实验性呈现的社会价值
        随着影像的发展,在当代中国纪录片不再只是留存资料的文件,而逐渐体现的是纪录片存在的社会价值、美学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而尤以社会价值最为重要(美学与艺术价值也同样体现在社会价值其中),当然纪录片的社会价值也体现在他的影响力上,以及他对社会产生怎样的“功效”与影响。
        中国目前的纪录片多以故事性纪录片为主,通过一段时间的拍摄,或有客观或有主观的部分,将素材整理剪辑成一部完整带有准确叙事的纪录片,例如范立欣的《归途列车》、杨天乙的《老头儿》、徐童的《算命》等纪录片。他们用镜头记录了一个生动的形象,而产生一定的社会影响,但众所周知,这样的纪录片的范围只有部分群体才能看到,他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不得不承认他们从小人物带来的震撼,从那种苦难中看到的社会现状。
   按照非传统固有观念下的纪录片进行拍摄的,进行一定的实验性肢体元素来表达、比喻生存的现状,但是整片存在很多缺点,客观的部分显得不够分量,视觉元素上的震撼力的组接也有缺口,内容上过于表面,而没有更加深入的去探究,但其真实性是不容置疑的。无论是我们理解的传统纪录片还是非传统纪录片,他本身所阐述的便是真实,他其中的主要价值便是社会价值。
2、纪录片实验性探究的意义
         对纪录片实验化其实不只是我一个人在这考虑,包括中国著名的纪录片之父吴文光老师也对这个观念有所探究,在综上所述的内容上可以看出,我们所理解的非传统的实验性纪录片目前正在兴起,通过导演主观的表达,带有强烈的导演思想,有导演对拍摄群体的关注,并且具有直观的画面表达与自身的艺术化表现。例如赵亮的《悲兮魔兽》全片造型感很强,对真实事件的处理有自己的主观表达,表现形式虽略微简单,但整体上的艺术价值很高,大量的视觉元素充斥整部影片,分段式表达,色彩上强化,使得影像极具冲击力。
        在这种影像冲击力之下,把具象的事物融入其中,让观众对事件发生的印象更加深刻,从而达到导演的主要目的:展现真实,让观众了解真实,并对现实所生存的社会现状加以反思。
【结论】:
                   综上所述,纪录片的实验性其实有很多的可能性产生的,并且可以通过某些带有实验性的镜头来营造强烈的视觉感染力,对影像本身进行思考,深入关怀现实的社会,甚至把自己本身带入要讲的事件中,进行一个拟人化的换位思考。这其实仅仅只是一部分的可能性,因为所存在的可能性太多,例如:事物本身的可能性,镜头本身的可能性,拍摄者的可能性等等。但总得来说,实验性的纪录片本身也在保持纪录片的初衷,同样也在说艺术所展现的不仅是所看事物的应有的样貌,还应该表现的是事物应有的样貌。
【参考文献】:
[1] 单万里《单万里主编纪录电影文献》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出版
[2] 贾樟柯《贾想1996至2008:贾樟柯电影手记》,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出版.
[3]大卫·波德维尔,克里斯汀·汤普森.《电影艺术:形势与风格》.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年出版.
[4]安德烈·巴赞《电影是什么?》,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年出版.
[5]雷建军《纪录片:影像意义系统》,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年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