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娟
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第六初级中学 山东省烟台市 264006
摘要: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习惯有好习惯也有坏习惯,在这里教育家说的肯定指的是好习惯,优良习惯传统。那么,培养学生的习惯的主要阵地就是在学校,初级中学是人们接受初等正规教育的学校,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发展,时代的进步,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这些成果的取得都得益于现代教育的高速发展,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人们接受教育的观念也发生了极大的转变,很多父母都是全力支持孩子接受学习教育,从初等教育一直到高等教育,基本只要孩子愿意读书,读到多高,学费多贵,家长都会倾其所能去支持。但是在教育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有一些弊端同时显现了出来,那就是人们说的“唯分数论”,这种只看重分数的应试教育模式,往往会给孩子的身心发展带来影响,初中生正是身心发展还不健全的时刻,思想、意识、观念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所以我们在注重学生学习成绩的同时,必须注重德育,将德育教育容融合到具体学科之中,以利于培养学生建立健全的人格品质。
关键词:教育,习惯,德育
引言:
初中生是义务教育九年时间当中的中间一个阶段,初中的学习生活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为高中的学习起到了更好的铺垫作用,这个铺垫作用不仅仅体现在学科知识的学习上,更体现在学习习惯,思想品德上,古代就有圣人曾说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见修身的重要性是排在第一位的,古人都有这么高的远见,何况我们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又发展了这么多年,我们更应该明白修身的重要性,修身就是现在我们所说的德育,抓德育就要尽早做起,从学生时代做起,我们必须要把德育切切实实的融合到当代学生的学习生活之中,做到德融数理,知行合一,并针对这德育模式指定相应的实施策略。
一.什么是德育
德育就是道德教育,指的是对受教育者有目的地施以道德影响的活动。内容包括提高道德觉悟和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树立道德信念,培养道德品质,养成道德习惯。中国社会主义时期实施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德育是现在学校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之一,通过德育使学生自觉遵守道德行为准则和学生的学习习惯,屡行他们对于老师、对于同学、对于父母、对于社会的相应的义务,通过系统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德育教育,使他们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刻,将良好的道德品质转化为内在的品质。因此,德育是对人的身心发展至关重要的一部分,我国目前的学校的德育教育指的是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等,这些都为社会意识教育,从小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树立他们的理想信念,坚定他们的政治追求和政治信仰,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现在学校的道德教育是一个比较完整的过程,包括提高认识、陶冶情操、磨炼意志、坚定信念和培养行为习惯等主要环节,与通常的知识教育相比较,更具有融合性、同时性、多样性、重要性和强烈实践性等特点。它也从更高层次的对学生进行了道德理想、道德原则、道德规则的教育约束和高尚行为的习惯培养,指导学生做正确的事,约束他们的不良行为。
二.德育在初中学科实施策略
(1)打破局限,贯穿整个教学生活。如今,德育教育虽然在各个学校的大力推行下都已提上了日程,并且普及开来,但是德育教育可能做的还是不够全面,再加上每个学校、每个教育决策的具体执行者不同,对于德育教育的理解可能会略有不同,他们会将德育教育“德融数理,知行合一”只融合于数理化等学科,不能做到全学科、全方位、多层次的实现德育教育。在这里要想做到知行合一,就必须打破这个局限,把德育教育贯穿到初中教学的各个学科,同时贯穿于实践活动、体育课、班会、学校文娱活动等多个方面。
品德的学习本就是一个耳濡目染,慢慢形成的一个过程,因此它应该贯穿于整个学生的在校学习,生活当中。让学生真正的感受到德育教育带来的氛围,并在良好的德育教育下全面学习,不断进步,培养健全良好的人格。
(2)结合实际,做到德育模式的多维融合。德育模式的多维度首先体现在因学科不同而不同,例如在数学学科上进行德育,可能讲究的是丰富的题目背景。而从语文学科德育角度来看,则更多看重传统文化对人道德品质的影响。因此,各个学科必须要结合各个学科的教学特点和学科内容,将德育实现精准的融合。同时,德育多维度还体现在因生活环境、教学条件不同,德育工作结合具体情况而议,例如在乡村的中小学,就必须探索出一条适合于乡村中学生德育教育。德融数理的学生实践模式,便于乡村中学里,学生对德育的学习和理解。在城市的生活环境中,对初中生的德育教育可能会随着硬件设施的极大改善,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比如,结合课外班、少年宫等载体对学生各个学科进行精准的德育教育。
(3)加强教师德育意识,严谨课堂教学。老师之所以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就是因为不仅教会了学生知识,更教会了他们礼仪德育等基本素养,我国作为当代的年轻一代教师,就要提高对自己的要求:通过学科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融合教学,要在维护好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之自尊火花的同时,培养他们养成知荣辱、知礼仪、树新风的习惯。它既强调教师在工作中对学生精神的塑造和智力的开发,也肯定了教师在人格独立上的创造作用。在班级管理中,通过品德课和班会课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教育来引导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和亘古五千年的中华文明的礼仪观,帮助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促进他们思想道德的正确发展。教师一定要在教学过程中严谨地对待学生的课堂学习,科学的、有效的、合理的备课,规划课程,将社会品德的主要内容融合于教学之中,使得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树立出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样的授课才能做到一举两得。如在语文课学习“孔融让梨”这篇课文时,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习故事发生的背景,学习文章的写作手法,更应需重视这件事带来的意义及影响,并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思考时间,让他们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思考怎样才能做到像孔融让梨这样懂礼貌,守礼节。把个人的品格发挥于实际活动之中,切实的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4)开好班会,做好宣传。强化宣传工作,一直对学生的各方面学习影响都非常大,学生接触世界面比较窄,视野有限,他们不断耳濡目染,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往往是他们唯一接触到的,这更能深入人心,班会是宣传工作的一个重要桥梁,通过班会不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班级文化建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德、智、体、美、劳”的教育精神不断融合,让学生的思想品德和政治意识观念在不断的熏陶下更加坚定更加健全。
三.德育的意义
德育对培养青少年的优秀品格和良好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具有重要的影响,通过德育工作使学生更加快速的成长,快速的融入社会。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目标,不断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激发他们看待问题的方法导向,不断提高他们的技能,分析、判断、选择的价值标准,达到激发学生的内生动力,主动自我践行目的的重要作用。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德融数理,知行合一 ”的德育模式已经得到了社会各个阶层的广泛认可,但是它的践行工作在实际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以至于不能很好的落实到具体的课堂之中,不能起到很好的教育效果。我们针对现行德育模式提出了一些实施策略,争取早日把德育工作完美的融合在课堂教学之中,为祖国青年人才的培养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陶西平.教育评价词典[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2]顾明远.教育大辞典[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3]刘铭.当代教育管理引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