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护理类人文素养课程改革的立足点和着力点

发表时间:2021/5/2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2月第4期   作者:余海群
[导读] 当前时代,群众健康幸福感、就医满意度需求的日益增大和护理工作强度日益加大、

        余海群
        浙江舟山群岛新区旅游与健康职业学院 浙江舟山 316111

        [摘要]当前时代,群众健康幸福感、就医满意度需求的日益增大和护理工作强度日益加大、护理人文性日渐淡化之间的矛盾突出,高职院校护理类人才培养应强化护生人文素养培育,可从以下几点探索:立足基础性,凸显核心性;立足工具性,凸显人文性;立足人文内涵,凸显职业道德;立足第一课堂,凸显第二课堂;立足师资力量,凸显三全意识。
[关键词] 课程建设;高职护理人文素养; 教学改革

        
        高职教育质量提升路上,“人文素养”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等文件先后提出 “加强思想道德、人文素养教育和技术技能培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将人文素养和职业素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等重要指示。
        护理人才培育摇篮的高职院校则面临着这样一个现状,即全国卫生健康事业快速发展,群众健康幸福感、就医满意度需求日益增大。但随着现代护理模式的改变,护理人才紧缺而导致护士超负荷工作,护理人文性日渐淡化,医患关系日益紧张。人文知识的储备量、人文精神的修养力已成为医护机构对护生培养的根本需求,同时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态、良好的修养等人文素养的形成,也直接关系到护生的生活质量、生命价值。
        当前时代,推动高职护理类人文素养课程改革,提高护生人文素养、助推护生职业发展,尤为紧迫,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一、立足基础性,凸显核心性
        护理类人文素养课程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建立多元化课程体系,夯实基础,突出核心,兼顾拓展。其一是基础类,作为人文素养课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护理行业人应知应会的文、史、哲、艺、礼等人文知识,如大学语文、哲学智慧、世界简史、美学鉴赏、礼仪修身等;其二是核心类,作为护理行业人才必备的人文素养,如护理文学、护理服务礼仪、护理人文与沟通、护理美学等;其三是拓展类,进一步提升和发展护生人文素养,作为护生在个人兴趣基础上发展的专业人文素养,如演讲与口才、护理应用文写作、护理软文创作等。
        护理类人文素养课程在结构关系上同样需呈现多元化,空间结构上满足护生全面发展的需求,从“基础类人文知识的初步了解”到“核心类人文知识技能的日常应用”到“拓展类人文技能的校内外实践”,三类课程互依并存;时间结构上符合护生认知发展的规律,从“大一第一学期基础类”到“大一第二学期大二第一学期核心类”到“大二拓展类”,契合护生从专业零基础到专业进阶的认知过程;在学分课时结构上统筹兼顾专业差异性、统一性,合理分配学分课时,基础类每周2课时、赋2学分,核心类每周2-4课时、赋3学分,拓展类每周2课时、赋2学分。
        二、 立足工具性,凸显人文性
        工具性和人文性是人文素养课程最重要的两个属性,其中工具性即实用性,人文性即精神性。在医疗领域高新技术突飞猛进、广泛应用背景下,医患接触逐渐被先进仪器设备取代,护理类人文素养课程建设以就业为导向,极易走入培养护理工具人的极端,而忽略了护理行业必须具有人际温度、人文属性的特征。因此人文素养课程能力应用的设计最终指向不是仅为了提高护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而更重要的是挖掘人文智慧、感性、经验、审美意识、生命理想等,引导学生,在人文作品的熏染下,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批判、兼容并包、积极向上的素养并使之成为具有健全人文精神的现代公民。根据高职护理类人才培养的人文素质要求和职业素养要求,设计针对性和适用性强的人文课程,以满足高职护生普遍存在的人文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尤其是仁爱心、求知欲、自制力、自信心、创新精神、意志力等人文素质成长方面的需求。
        三、立足人文内涵,凸显职业道德
        随着医疗卫生知识的普及和公众健康意识的提高,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诊疗参与意识不断增长,对医务工作者的不完全信任导致医患矛盾易一触即发。

积极的人文关怀、高尚的职业道德是赢取患者信任的关键,以深化人文内涵为基、以提升职业道德为本的人文素养课程建设在当前显得尤为重要。
        以《大学语文》课程为例,面向护生的课程框架切模块、分主题,精选经典文学作品,并整合出“经典文学的诗意审美”、“经典文学的哲学启迪”、“经典文学的亲情感悟”、“经典文学的爱情启蒙”等。以护理职业为导向,以承载仁义礼智信等职业伦理道德的篇目为蓝本,引导学生在理解诗文中蕴含的传统人文精神内核基础上,重点体会诗词文化、先秦诸子散文、古代戏曲等在现代社会的价值和意义,思考文学作品中的人生观、价值观对其产生的积极意义。如学习“经典文学的哲学启迪”主题,品读老子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结合护理工作的特点,启发学生联系实际解读“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努力去践行“善处于下、静水流深、施而不求、言而有信、动态适应”等护理职业品质。
        四、立足第一课堂,凸显第二课堂
        第二课堂作为高校教育的第二大载体,因其内容与形式的灵活丰富,有利于人文素养教育的开展和渗透。如借力校内人文社团开展悦读沙龙、电影沙龙、寝室书架漂流、天使领读者项目等护理人文素养特色活动,深入专科医院、养老机构,麦乐之家和樊登书会舟山分会等人文阅读机构,开展人文特色志愿活动,同时借助公众号、微信群等进行活动的宣传推广、分享交流、招募投票等配套,扩大影响面,提高人文素养第二课堂活动时效性、针对性、适用性。
        积极探索第二课堂与专业教学融合的体系,建立融合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有效的教育供给。护理人文素养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评价等方面,互相独立又互相借鉴,互为依托,互为补充。作为第一课堂的重要延伸,拓展原有的教学领域、教学内容、育人空间,以培养护理复合型人才为目标,以引导学生兴趣为导向,打造良好的育人生态环境。
    五、立足师资力量,凸显三全意识
        课程改革关键在师资,作为护理类人文素养课程的建设者、实施者、践行者,教师首先要充分认识到当前时代背景下培育护生人文素养、弘扬“人文精神”、塑造完整人格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改变陈旧的教育教学观念,理解“人文素养”的深刻内涵。其次,要打破护理专业部门与人文基础部门之间的壁垒,建立师资联动机制,加强横向沟通,合力制定护理人文素养培育目标,协同育人。再次,要充分调研当前高职护理类人文素养培育现状,对标国内外标杆,分析院校实际,合力设置适合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的日常生活、心理特点、专业特点并承载“人文精神”的课程内容,建立有效提升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的活动机制、评价机制。最后,通过建立人文教师与专业教师、校内教师与医院导师团队合作机制和组织模式,形成和发挥优秀师资的团队效应,促进课程建设研讨和交流,凝聚教师向心力。
        综上所述,当前时代,群众健康幸福感、就医满意度需求的日益增大和护理工作强度日益加大、护理人文性日渐淡化之间的矛盾突出,高职护理类人文素养课程改革任重道远。护理类人文素养课程建设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立足基础、重点着力,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
        
        


参考文献
    (1)范宇莹、宏玉、常广明. 高等护理教育呼唤人文关怀的回归——人文关怀护理教育的国内外研究进展[J]. 护士进修杂志,2019(14).
    (2)张静. “多元课堂”模式在高校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适应性研究[J].经济师, 2019 年(8).
    (3)胡勇. 探索高职院校人文素养课程设置的破冰[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3(12).
                     
    

    作者简介:余海群(1978-),女,汉族,浙江舟山人,浙江舟山群岛新区旅游与健康职业学院,副教授,硕士学位,人文课程研究方向
 基金项目:浙江省高等教育十三五第二批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下护生人文素养培育创新研究》jg2019105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