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物理课堂提问与讨论方式,培养学生科学思维

发表时间:2021/5/2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第2月第4期   作者:闫循齐
[导读] 国内外对于物理课堂的研究,已经从传统的教与学转变为实验与提问的方式
        闫循齐
        上海市龙苑中学

        【摘要】国内外对于物理课堂的研究,已经从传统的教与学转变为实验与提问的方式,对于实验的设计与创新,目前研究的也是层出不穷,一定意义上有利于促进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认知与理解。课堂提问与学生分组讨论也是课堂上常用的教学环节,老师提问技巧与学生讨论的引导目前已经作了大量的研究与探讨。但是老师的提与学生的答,局限于传统思维,没有真正的突破。本研究重在转变物理课堂提问与讨论的方式,给与学生自由思考和讨论的空间,不设定预期目标,放飞学生思维,鼓励学生深入探究创新,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关键词】科学思维;提问方式;讨论方式;过程与结果;
【正文】传统物理教学中老师的提问往往目的性强、导向性强 ,很多时候是为了提问而提问,而学生的讨论往往是朝着老师所拟定的方向,定向的思考、定向的讨论、定向的得出结论。老师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偏离方向,老师会非常着急,及时纠正,生怕学生讨论不到点上,急于求成,急于得到正确答案。甚至老师的一个眼神,学生就明白如何讨论,老师所需要的答案怎样。这样        提问与讨论某种意义上不符合物理核心素养,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作为工作在一线的物理老师,物理实验是物理课的核心,物理实验的设计、学生的实验操作、学生的反馈是检验一堂课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但是固有的实验模式,严重影响了学生探究思维能力的发展。比如,最近我们在进行沪教版物理第六章第一节密度的教学中,学生通过实验的方式探究相同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时,为为六个实验小组,准备的工具和器材分别为:电子        天平,量筒,相同的铁块若干。同学们首先用天平测量了质量,然后用量筒测量了铁块体积,做了三次实验(至少三次),实验记录结果如下表:




表格中的数据非常完美的呈现了我们想要的数据。可是        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真的会如出一辙的为7.80吗?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完美的数据?这说明学生提前进行过相关知识的预习,知道教材中铁的密度为7.8g/cm3,为了满足老师的心理预期,单纯的为了完成实验而做实验,失去了实验本身的意义。通过这样的实验所获得的物理知识是没有灵魂的,也无法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发现问题。实验数据的分析往往需要实验小组之间进行深入的讨论,才可以发现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分析出为什么出现这样的问题,哪些问题无法解决,哪些问题和        实验前预设的不同。但是现实中,学生在进行实验讨论时,同样是偏离了方向。他们会按照老师心目中的方向去讨论,在老师的框架下讨论,失去了讨论的实际意义。
        曾经看过一个报道,一堂生命科学课,老师让学生根据人体骨架模型探究人体有多少块骨骼,结果一堂课下来,学生用了多种方法探究骨骼个数,没有一个人正确,但是学生依然一遍又一遍去数,换了一种方法又换了一种。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没有表现出任何的急躁和不安,老师也没有给予任何的提示或者导向性的提问,最终一堂课结束没有学生数正确骨骼块数。而学生也没有感觉到一丝一毫的不悦,反而对于研究人体骨骼数依然保持了浓厚的兴趣。同学们纷纷争先恐后回答自己可能在探究过程中出了问题,下节课将进行如何如何改进,比如有些骨骼虽然没有关节,是否也可以按照两块来数?一连串的问题与思考在孩子们的头脑中浮现。而老师对于这节课也非常满意。表示下节课我们继续来探究人体骨骼数量。
通过以上事例说明,我们在上课提问或者实验时,不过多的看重结果,而更加注重学生讨论问题或者实验的过程,会很大程度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未知的求知欲。学生对于问题的提问和实验探究的兴趣,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更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关键。作者针对课堂上转变物理课堂提问与讨论方式,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一、尊重课堂上的日常行为
初中生的特点就是活泼好动,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作为教师,首先要尊重学生的课堂日常行为,在尊重的基础上加以引导。在问题讨论环节,允许学生偏离方向,给予充足的时间。在实验环节,放手让学生设计实验,正常情况下,学生设计的实验会五花八门,很少有正确的,但是我们要有足够的耐心,鼓励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去探究和创新。作为老师而言,问题的提问也尽可能的少注意问题的结果,多注意学生回答问题的思路,有时候学生回答的问题可能是错误的,但是我们应该理性看待,学生的答案是否有可取之处?思考过程怎样?在错误的基础上适当的引导,让学生通过思考、讨论改变错误。尊重学生课堂上日常行为,不激进,不漫灌,学生回答问题完毕后,要做出合理的评价,评价以认可和表扬为主,让学生对于回答问题形成一种心理优势。学生在某一时间段表现的不好也是正产现象,我们在课堂上要给予关注和关心,拒绝一刀切,不分原由的批评。青春期的孩子自尊心较强,过多的约束和批评会适得其反,尊重他们课堂上的日常行为,是推动他们良性进步的重要一环。
二、关注教与学的有效互动
        教师传统的提问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教师的上课注意力,但是过多的提问会给学生带来疲劳感和思想压力,甚至导致学生过分紧张或者情绪化。将简单的课堂提问转化为学生间相互提问,共同讨论,互相理解新模式尤为重要。将被动的传授教育转化为自我内在驱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自我教育。内能这节课是比较抽象的,在学习改变内能的方式时,作者提供了铁丝、砂纸、热水、绳子。将铁丝的温度提高,学生可以用给定的材料,也可以不用。在这方面不给学生做限定,不给学生指导,也不限定时间,学生自由讨论,自由尝试。这时候的学生非常放松,一段时间后,学生脸上充满自信,面带笑容,争先恐后回答让铁丝温度升高的方案。有说用手弯折的,有说用太阳晒的,有说用热水泡的。更有同学说放在嘴里含一含的,引的全班同学哄堂大笑,但是位同学的说法并不错,而且富有想象力。改变问题的方式,给学生讨论和尝试的空间,学生会积极参与到课堂,?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反思教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大胆的去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学生都能大胆质疑了,并且都能在无疑之处有疑问,去发现和提出问题,出人意料的提问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任何一项创新都需要质疑精神。关注课堂的教与学的互动,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才能实现教与学的最大化效能。
三、注重培养学生探求证据的意识
物理学科强调“手中有物,心中有理,目中有人”,学习物理注重证据,突出学科本质,突出证据来源正确,证据运用恰当。学习过程就是收集、梳理证据的过程。“尽信书不如无书”,学生要敢于质疑,善于搜集驳斥证据,用事实说话。同样将实验现象、实验证据转化为数据分析也是至关重要的。当然数据收据重在真实,不可以为了迎合老师或其他客观因素随意更改数据。看过一篇文章,是一节化学课,课上老师让学生探究100g的水可以溶解多少克的食盐。看似很简单的实验,学生们做起来的结果却五花八门,和实际数据相差甚远。老师一味的认为这个实验很简单,没有充分考虑其他因素。当老师看到学生写的实验数据时,有的学生写了80g,有的64g......,答案与真实饱和溶量36g相差都比较远。这时候学生实验已经花了较长的时间,老师发现再继续做下去可能就无法完成教学任务。于是开始表现出着急。当学生回答80g时,老师很不耐烦的说,拜托你看看是否全部溶解了再回答好吗?当学生回答20g时。老师直接说,你继续加食盐啊!这时学生情绪也受到了影响,实验探究不再从容,小组成员间开始小声的相互埋怨,是你搅拌的太慢了,是你量取100毫升的水太慢了这时候学生改变了实验的方式,有的直接先加入三勺子再说,有的则查阅了课本数据直接写上,有的食盐没有完全溶解就迫不及待又加一勺有的搅拌的非常快,导致撞击烧杯内壁的声音此起彼伏.....不一会学生“顺利”完成了实验。
真正意义的实验探究式对未知领域的突破,结果无从预测。作为教师而言,需要引导学生用正确的实验操作手段探索未知领域。学生并不知道100g水最多可以溶解36g 食盐,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探究,是保障实验意义的根本。教师所做的是引导,并让学生知道失败是实验的一部分,勇于探究,反思实验问题是实验中必不可少的精神动力。作为老师更应该反思实验设计是否存在问题?学生为什么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数据,如何改进实验设计?一节物理课,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发现了问题就是成功的,实验数据固然重要,但是实验探究过程的重要程度远远大于结果!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具备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全方位考量实验设计的合理性,提前做好实验铺垫,提前规范实验操作,一切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学会分析实验问题、实验现象、实验数据,用证据说话,用证据解释科学现象。
四、做反思型教师
在教学过程中会遇到很多超出预期的问题。作为教师而言,应该及时、有效的对自己的教学行方式、教学过程进行分析、批判、改进。进行教学反思,是促进课堂有效性的重要保证。就如关于学生关于溶解实验的例子。作为老师,应该进行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是否合理?那些地方准备的不充分?课堂教学任务是否设置的过多?教师找到原因后,改进做法,重新设计实验,实验过程中要有足够的耐心,不给学生心理暗示,实事求是收集数据。善于分析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扬长避短,挖掘自己教学中的亮点。提升自我专业知识和教学视野。改变学生课堂讨论的方式,不给学生导向,不否定学生答案,让学生真真正正做到自由讨论,真正成为物理课堂的主人,而不是老师课堂的附属品。课堂教学方式的改变是物理核心素养的体现。
初中的物理教育应该立足于学生的思考,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寻根究底地去探索真理,在认识的世界里去漫游。思考与探索是培养科学思维的基础,是实现创新的先决条件。课堂是老师播撒知识的阵地,更是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思考习惯的重要途径。转变物理课堂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塑造学生课堂交流讨论的新模式,让学生真真正正的讨论,注重讨论的过程,而不是结果,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归纳总结能力,最终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 蔡萍云,《转变提问方式,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2014年第02期.
[2] 王龙强,《语文课堂教学提问方式的转变》,《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3年第15期
[3]谈快乐学习[J]中学课程资源,2012.6.
[4]徐正黄让学生体验探究,触摸人文[J]物理教师,2013.10.
[5]刘志明中学物理教学应重视实验教学[J]学生时代,2014.6.
[6]王怡球新课程背景下实验教学的现状及应对策略[J]中学物理,2016.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