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田野文物保护方式的认识与思考

发表时间:2021/5/2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第2月第4期   作者:吕永前
[导读] 文化遗产是历史的见证,文化遗物也是民族的象征,

        吕永前
        吴起县文物保护中心,717600

        摘要:文化遗产是历史的见证,文化遗物也是民族的象征,华夏文明的历史踪迹、追溯见证是先祖留给后世的宝藏,因此必须保护好。丰富、珍贵的璀璨遗址,蕴藏了无数悠久历史、浓厚文化,这些珍贵的遗存,经历了多少风吹雨打,自然损坏,能够存留至今是多么的不易,随着时间的流逝,文物的存在越发珍贵难得,因此我们要爱护文物,爱护这些用金钱换不来的文化见证。在当今世界,经济的飞跃、快速发展,人们的文化知识不断上升,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文物价值的珍贵和价格的不菲,收藏之风愈发盛行。陈列在国家馆内的文物已得到应有的保护,但是中国乃泱泱大国,不少散落在田野间的文物仍岌岌可危,引人垂涎。
        关键词:文化遗产;文物;历史价值;保护;珍贵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相争,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文化建设,是一个国家的实力体现,是物质文明的重要条件。文物,是象征历史的凭据体现,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百转千回,创造着灿烂的中国文化、维系着绵延的民族发展,是先祖留给我们的无价之宝。文物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研究价值、历史价值。因此,提高文物保护意识、加强文物保护力度迫在眉睫,是社会长期发展的必然性。
一.文物的概述
        文物,是指从远古时期开始生活的人类,经历了无数风雨,慢慢传承流传下来的物件,经过时间的见证,金钱买不到的无价之宝。并且随着时间的流逝,还在不断的消失,所以是及其珍贵的。田野文物,指的是分布在中国各个地域、区域的古代文化遗址,与文化文明建设发展,或者是某项历史事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是极具有代表性的历史遗迹,多指不可移动的建筑类文物,是先人留给后世的宝贵财富,见证了人类文明历史的发展历程,是各个民族人类智慧的结晶,彰显了中华民族华夏文明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因此,加大田野文物的安全保护力度,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二.田野文物的现状
        2.1文物的类别定位。
        田野文物的保护,属于文物保护工作的其中一项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指遍布分落在户外的山上、地下、水域里的各类古代文化建筑遗址,如古墓遗址、宗祠建筑、传统楼阁、石窟寺庙、壁石雕刻、壁画彩绘,以及远古时代的动物、植物、人类的化石。其次还包含与重大历史、革命事件或者名人名仕人物故事有关的物件,具有重要、特殊的纪念意义,能在史料中有记载、追溯,具有教育价值和历史意义,是远古时期、近现代重要的历史痕迹、代表性建筑类型的不可移动、带走的文物。
        2.2文物的形势严峻。
        田野文物在不同的环境、地形的影响下,受自然损坏,风化、氧化、冰冻、雨淋损毁严重, 保护起来比较困难。且由于不可移动,又分布范围广,遍布在不同区域,有这着不同各异的险峻地形,大部分处于无人看管状态,散落各地,没有受到很好的保护。再加上随着经济的发展,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田野文物受到自然环境和人为破坏的双重威胁。田野文物的古遗址,古墓葬类除了遭受自然恶劣的风吹雨打,更是面临着被开发建设工程、生产活动破坏。尤其近年来,全世界兴起收藏热潮,高价炒卖,随着炒作的不断高涨,散布在边缘、人烟稀少地区的田野文物被不法分子盯住,进行盗窃和贩卖。田野文物的安全保护力度远远不足,实在堪忧。自然损坏的不可抗拒,人们生产生活的开发,非法的偷盗贩卖,种种行为都是对文化历史和民族传统的不尊重,我们应责无旁贷地加大对田野文物的保护力度。
        2.3目前形势。
        近代以来,经济社会的日益强大、快速发展,基层的城镇化、城乡化的不断建设推进,扶贫政策不断完善,新农村的建设速度越来越快,明显同比前些年加快很多,由此,基层文物的保护与农村发展、城市建设的相对矛盾日益增加,逐渐突出。尤其对田野文物的保护工作开展更面临着新的挑战。在国家大政策的指导下,各级人民政府结合地域情况、实际冲突制定了一系列的城乡建设中如何保护文物的各种指导政策和相关制度,为田野文物挖掘、勘采、探索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效保障。基层保护单位紧跟上级有关文化建设、文物保护、田野文物等有关的精神指导不断完善文物保护管理制度,健全管理机构,加强执法能力,从思想根源上重视文化产业的传承与保护,在符合文物保护工作的前提下申办成为旅游标志发展的重要内容,从根本上保护田野文物的安全。
        三.存在的问题
        文化认知随社会教育攀升,发展越发高端,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文物收藏的价值,因此,文物失窃现象逐年递增,尤其基层城镇的田野文物,严重影响文物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虽然国家加大对文物保护的安全力度,但是仍存在很多问题:
        3.1区域分布范围广。
        田野文物的地域分布十分广,而且非常多、无规则无规律,除去省级、市级的统计数量,乡、镇、县的数量尤其多,就最近一次普查文物统计的有百余处,这也是田野文物的一大特点,安全保护工作管理难度非常大。
        3.2经费不足。
        文物的保护经费长期一来,一直处于紧缺的情况,对田野文物的保护形成了一定制约,在新形势面前,虽然有了增长,但是要保证所有的文物保护工作都有序开展还是很难的,未勘察的文物如何高效实施定位价值?已发掘的文物又如何日常维护和修葺?经费上的卡控、如何分均都是难点。
        3.3执法力较弱。
        受全球经济的影响,国内外对中国文物的价值定位趋于疯狂炒作,导致各类文物在市场上的价值、行情攀升,产生暴利,出现众多不法分子不顾道德底线,贩卖文物,实施盗窃。文物的安全保护执法力度较弱,达不到遏制的效果。而城乡建设中,施工开发和居民出现损坏文物的行为,得不到有效处理,安全形势依然严峻。
        3.4重视力度不足。
        部分偏远地区的政府基层部门对文物保护不够重视,重视经济建设、轻视文化建设。文物保护专业人才严重缺乏,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为加快城乡规划建设,漠视文物保护法规,不做人才培养,任意加大房地产规划、开发,造成田野文物的破坏,甚至不可修复,对文物保护工作影响颇深。
        四.建议的措施
        对于文物的保护工作开展,要紧跟上级文件精神指示,学习党的十九大报告,报告中强调指出,要大力“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语重心长的教育、教诲我们: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文物保护即是文化建设,既关系到民生的幸福生活,又关系到旅游的经济带动,是很神圣光荣的一项安全工作。因此,建议从以下几方面改进措施:
        4.1加强政策扶持,完善人才体系。
        健全的组织结构是做好田野文物工作的必备前提。

加强基层文物保护安全工作的执行队伍,树立保护文物的意识,秉持自信、自强、自觉的工作理念,在全社会营造出浓厚的文物氛围。  
        4.1.1大力发挥文物安全保护工作领导组作用,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岗位职责、将目标责任化,把保护文物、城市建设和管理纳入经济社会的总体发展安排。
        4.1.2建立文物管理长效机制,提高财政经费在文化建设中文物保护的支出比重,制定详细计划,进行日常管理维护和修葺,投入经费列入旅游项,使文物的价值升级,持续增长。
        4.1.3细化基层扶持政策,明确激励项点,在等待政府投资的同时,要自强开拓创新思维,将文化建设市场化,善用文物保护,增加与民间文化和文化产业项目,引导社会企业及社会力量参与大众公益性的文物保护事业。
        4.2构建保护机制,保证网络安全。
        文物保护的安全工作是田野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一项。各个城市的基层文物局作为文物保护的主要管理部门,应继续加大监督力度和严格执法力度。
        4.2.1要健全一个网络平台,形成文物保护网,按城乡等级分列,加大田野文物安全保护力度。
        4.2.2应该建立多项制度,比如文物保护安全责任制、消防安全责任制、日常管理维护责任制等,将制度落实到人,进一步完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使日常文物安全工作做到经常化和制度化。
        4.2.3开展多项参与活动,比如安全隐患排查大治理、文物市场秩序管理和民间收藏行为大规范、文物职能部门与执法部门联合大行动,狠抓盗窃罪犯。
        4.4.4要规范日常巡查制度,对文物定时巡查管理,分区域巡查看分配范围和已控制地带是否有违法施工行为,要严格排查安全隐患、安全重点,分时段登记好巡查记录,按时定期召开文物安全人员培训会议。
        4.3加强队伍建设,树立品牌形象。
        群众队伍建设是做好田野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基础。各地文物局近年来都十分看重此项工作,坚持始终要“内强素质、外塑形象”的工作标准,各项工作成效都明显提升。田野文物的资源是十分珍贵的,它既能优化社会效益,又能同时产生经济效益,还能扩张人文资源,更是不可替代的历史宝贵资源,而且在现代精神文明文化建设中起着衔接的作用,在经济发展建设中具有傲人的地位。各级主管部门要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的要求,认真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工作方针,以文物保护为目标,维护利用为载体,二者有意结合,创新开发与传承教育并举,把田野文物保护好、开发好、维护好、建设好、利用好。
        4.3.1列出战略目标,落实实施进度,加大人员的培养、培训力度,增加专业理论知识的教授和与实际相结合的实践课程,尤其是对地处在基层、一线做文物保护工作的队伍建设需要,针对性的制订和实施各类培训计划,使文物保护的队伍整体综合素质有一个质的飞跃、大的提高。
        4.3.2引进优秀人才注入新鲜血液,强化文物保护工程的开展,制定勾画出文物保护学习领域的专业人才引进指导政策和管理办法,从政治福利、生活待遇、自身要求等方面照顾关心和支持培养优秀人才,使文物保护专业型人才可以引进来、留下来。
        4.3.3改进用人机制办法,在严格实行文物事业单位用人公开招聘、用人竞争上岗机制的前提下,完善建立健全的组织类、协调力、创作型、激励法、经费保障、市场整合、营销推广、人才引进、专业培养等制度在内的文物保护工作安全生产保障体系。
        4.4提高保护意识,加强文物宣传。
        在日常要加强提高人们对于文物的价值认知和保护意识的宣传培养,防止各种不法途径、歪曲事实的媒体报道。近年来,层出不穷的鉴宝类节目陆续登上电视媒体,百万、千万的成交实例数不胜数,对于人们的诱惑力度非常大,由此,媒体宣传应多注重文化价值、历史价值的正面导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人们的文物保护安全意识。
        4.4.1现场勘测发掘,提高教授水平。在进行日常的考古工作过程中,对所处地点附近的群众进行文物保护宣传,提高法律知识、仲裁结果的认知度,一传十、十传百,加大感染力。
        4.4.2利用网络平台,媒体覆盖力,召开专题新闻发布会,传达文物的价值重要性、保护重要性、传承重要性,对国家和民族的巨大影响力,发动人们主动保护文物,配合专业人员勘测。
        4.4.3善用时间点,配合文化遗产日扩大宣传力度,制作专题采访、纪录片,将文物保护的成果和重要性直观的展现在大众面前,加强对文物文化底蕴的渲染,勾起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荣誉感。
        4.4.4新媒体操作,常态化动员宣传。利用网络平台传递信息,对文物保护方面传播范围无线扩大,进行日常常态化的宣传教育,进行全民普及,提高文物保护概念的重要性,辅助传统媒体,电视、报纸等进行宣传,加大打击文物盗窃行为,从思想源头着手。
        五.结束语
        田野文物的保护安全工作,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这项工作是很艰难的,并且很长远。作为有形的文化遗产,没一件文物身上都凝聚着先人创造时的智慧,是见证历史发展的证据,更是一种无形的文化传承载体。保护好这些文物,就是让它为历史故事说话、为历史发展作证。加强文物的保护,有利于历史文化的保护,随即能给后世带来珍贵的文化财富,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加快当地经济的发展。文化建设是国家安全的命脉,中国有着五千年历史文化,创造出数不尽的璀璨,维系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动力、文明发展,是四大文明中唯一没有消失的文明,我们一定要珍惜。基层文物的保护工作,对中国的精神文明文化建设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对弘扬中华文明的根基影响颇深,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保护文物是经济发展、市场发展、精神发展、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项,虽然田野文物在正常的自然法则下难逃毁灭的结局,但是文物保护工作的过程可以让它们存在的时间更长一些,影像资料更完整一些,留给后代了解先人们曾多么的伟大。基层田野文物保护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我国文化发展、历史追溯提供了牢固的保障和可靠的地位。

参考文献:
        [1]李矛.基层田野文物保护方式分析[J].技术与市场,2017,24(02):133+135.
        [2]杨霞.浅谈基层田野文物保护[J].黑龙江史志,2014(15):206.
        [3]李进民.基层田野文物保护探讨[J].群文天地,2013(02):56.
        [4]李晔.文物保护管理现代化与历史经验[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0(12):88-89.
        [5]张楠,罗娟丽.田野文物保护中的法制完善和公安管控[J].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20(01):28-3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