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金足
福建省南安市南星中学,362342
摘要: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是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现代中学教学主张学生德、智、体、美、劳综合发展,是建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是实现全面素质教育的基础保障。本文通过对激励式导向实践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建设的探索方向,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科学发展提供指导性意义。
关键词:激励式导向 学生评价 综合素质 探索实践
激励式教育法也称为赏识教育法,是一种在宽松、和谐、愉快的气氛中使学生以自信、自强、进取的态度去完成学习任务的教育方法。以激励式作为教学导向,开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践活动,有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现实中学教学活动中,激励式导向已经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践的重要手段。
一.激励式导向下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义
多采用鼓励式教育是符合学生心理特点、是容易被学生接受 的一种方式。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自尊心与自我认同感正日益加强,此时期采用激励式的教育方法,有助于借助学生的自尊心来促进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建设。通过激励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师的评价工作,确保相关工作顺利开展。通过激励式方法作为导向,让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活动得到师生和家长的广泛关注,在创 优争优的过程中,家校认同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重要性,增加资源投入,共同为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出谋献策,符合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二.激励式导向下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实践
(1)建立平等和谐的沟通氛围
激励式导向下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建设,实际上是通过主观性的手段完善客观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因此,需要建立平等和谐的班级沟通氛围,降低师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 沟通障碍,有助于加深教师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认识,评价时更具客观性和针对性。构建和谐公平的班级环境,让综合素质评价的标准和成绩更有公信力和任何度,让获得高度评价的学生主动分享个人经验,让后进生主动探究问题成因,在相互沟通交流的过程中实现共同进步,从而促进全体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教师通过引导班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 观,正确对待激励式评价,追求奖励的同时,应该要以完善自身综合素质作为根本目的,明确综合素质的提升对个人未来发展的重要价值,不能单纯追求奖励而进行。
(2)实现评价主体和评价方法的多元性
现实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以班主任和各科任教师对学生的 意见作为重要依据,而大部分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侧重于学生的学习成绩,对学生各层面的综合能力了解少,容易出现唯成绩论的问题。同时,教师面对庞大的班级群体,难以对每个学生有深入的认识,导致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难以体现出学生的真实水平。通过实现评价主体和评价方法的多元性,有助于班主任在评价学生综合素质时有更多参考依据,更加公平和科学地对学生进行考察。例如让家长评价和学生互评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中,了解学生的家庭生活状况和课余生活情况,有助于全面了解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进行 自评,自我表述先进性,鼓励学生自我肯定。增加评价主体,可以提升家长和学生对综合素质提升的关注程度,家庭和学校的联合开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激励学生主动提升个人综合素质。但学生在多元主体的评价中获得优异成绩时,多方面的认同会让学生的自豪感大增,更具激励性。
(3)增设评价奖项提升学生动力
“三好学生”的奖项评比,是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在激励式导 向下的典型代表,每年全校通过对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水平和能力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先进性。但三好学生的综合评比获奖人数少,难以对全校学生起普及型的激励作用,甚至有学校将成三好学生的评价侧重于成绩层面,对大部分学生来说缺乏足够的争取动力。学校可以根据综合素质评价增设奖项,例如分别根据德、智、体、美、劳设立单独奖项,在班级设立优秀之星、优秀学生代表等奖项,增大学生的获奖几率,有助于激发学生参与积极性。一方面,学生各个奖项竞争中了解相关的评价要求,从而明确地约束自身行为,有方向地提升自身素质。例如在分别竞争德、智、体、美、劳奖项时,知道如何立德、如何立智,如何提升体育素质等,在激烈竞争中潜移默化地提升 自身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让每个学生均有机会参与竞争,获奖的过程中能够树立自信,对中学生建立健全心理素质有重要意义,通过提升自豪感,能够让学生更加关注自身的素质建设,重视班级利益,维护集体团结,增加对班级集体的认同感。但学生在奖项竞争失败时,能够通过与优秀榜样的对比发现个人不足之处,明确提升个人综合素质的目标。
综上所述,激励式方法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其探索与实践,不但需要制定科学的激励办法和措施,还需要通过营造良好的班级环境,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来为教学实践工作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王烜,张扬.人本思潮下的管理模式创新--"积分制"管理[J].湖北社会科学,2018,(10).72-78.
[2]徐浩.以学生为中心的高职院校教育管理创新模式研究[J].长江丛刊,2018,(30):257.
[3]陈鹏.以学生为中心的高职院校教育管理创新模式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8,(21):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