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点亮精彩课堂—教学能力大赛案例分析

发表时间:2021/5/2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第2月第4期   作者:邓蔚雯
[导读] 本案例所述是中职《公共艺术 音乐》拓展模块--《南狮艺术赏析》信息化教学案例。

        邓蔚雯
        顺德区胡锦超职业技术学校

        摘  要:本案例所述是中职《公共艺术 音乐》拓展模块--《南狮艺术赏析》信息化教学案例。该案例特点为充分发掘和运用信息化技术支撑教与学,自主开发教学平台“艺空间”有效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采用自主开发VR资源库、互动游戏APP等手段突破教学难点,引导新时代动漫与游戏制作专业学生传承中华南狮精神、坚定文化自信。

关键词:中职 南狮艺术赏析 信息化教学设计
        
        本案例所述课例名称为《狮韵传神—南狮采青艺术赏析》,选自国规教材《公共艺术(音乐)》拓展模块—南狮单元。该单元旨在拓宽学生民间艺术视野、提升民族艺术审美品位,本课是该单元第一课时。
一、精准开展教学分析
(一)选题分析。
        本课以欣赏南狮采青动作神韵为主线,以提高学生审美探究能力为目的设计学习任务,为下一课时学习南狮鼓乐伴奏提供必要基础。
(二)学情分析。
        1.知识储备:授课对象是动漫专业二年级学生,对于欣赏南狮表演,他们有浓厚兴趣但难深入其内涵美、缺乏赏析的方法。
        2.能力基础:面对校企合作订单—制作弘扬南狮艺术的动漫宣传片,学生创作作品形似而神不似。能够准确抓住人物肢体语言特点表现人物神态是动画设计和制作的必要技能。
        3. 线上学习特点:喜欢自主化的线上学习方式,但注意力容易分散。
(三)教学目标。
1.三维目标。依据课标、教材分析以及人才培养方案要求,结合班级学情,制定三维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舞狮表演的历史文化、审美特征和表现形式;能力目标:能够区分采青表演的九个情节,掌握欣赏舞狮神韵的方法,提升审美赏析和探究的能力;素质目标:体会舞狮艺术奋发拼搏的精神内涵,激发学生结合专业学习发扬舞狮精神、传承舞狮艺术的意识。
2.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为采青表演的九个情节掌握欣赏南狮神韵的方法。教学难点是在艺术实践中体会南狮中奋发拼搏的精神内涵。
二、合理选择教学策略
(一)教学活动设计基本思路
        依据新《课程标准》,教师团队基于建构主义下的库伯学习理论,遵循美育规律,研发“三段五步五美”教学模式,促动学生主在探究中发展艺术核心素养。
(二) 教法学法
         依托校内自主开发的“艺空间”作为教学平台,展开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主要采用音乐欣赏法、任务驱动法、情景教学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三) 教学技术与教学资源设计应用
        采用“艺空间”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考核评价为一体。此外自主开发教学微课、VR教学资源和相关APP辅助教学,以及引入泛媒关联APP的公共艺术(音乐)教材资源库、超星学习通APP艺术专题资源库,学习强国APP艺术相关专栏,为提供学生丰富的自主学习资源。授课地点在多媒体多功能音乐教室,装有即时录播系统,提供交流分享、合作学习的环境。
三、科学设计教学评价
(一)评价模式。
    依据新《课程标准》评价原则,基于艺术学科核心素养和课程目标,开展考核与评价。设计音阶式上升的“七阶成长制”,引领学生课前课中课后逐步成长。评价内容包括体验、讨论、回答问题、艺术表现、创作和课前课后作业,关注学生参与度、表现度。
(二)评价方法与手段。
运用“艺空间”中评价的功能,整合自评、互评、师评和专业老师评价等多元评价主体,采用观察、小测、询问、作业等方式呈现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长表现,发挥正面激励、指导学习的作用。
四、有效实施教学过程
(一)课前启化。
学生登陆“艺空间”,领取学习任务。

观看微课,初步了解南狮艺术历史文化、采青表演的表现形式和审美特征,并完成“狮王争霸”H5闯关游戏。教师根据数据系统,发现学生初步了解本课知识性内容,但未能理解采青表演的审美特征。以此为重点,教师为课堂教学做出针对性调整。
(二)课中深化。
1.感知体验—感受美。教师从采青表演9个情节中,选取4个最具有欣赏难度的情节--“惊青、疑青、逗青、踏青”,播放视频,学生感受南狮表演的造型美、音效美、动态美后,小组派代表上台尝试模仿。
2.观察思考—发现美。引导学生观察对比:模仿成功的关键是什么?学生讨论得出:模仿成功关键在于肢体语言。教师任务驱动,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四个情节,并在“艺空间”上完成欣赏记录卡。例如:疑青,狮子用凑近身体、歪头、眨眼的肢体语言,表现了疑惑的神态。学生在反思性观察中,“发现美”—南狮表演赏析的关键在于其肢体语言。
    3.归纳建构—欣赏美。教师再次抛出问题:“造型不似狮子,为何又演得像狮子?” 学生归纳建构:南狮表演的审美特征在于通过肢体语言表现“神似”,正是其神韵所在。 为了巩固以上的概念,请学生欣赏采青的另外五个情节,找出表现神韵的肢体语言,并完成欣赏记录卡。教师巡回观察,鼓励学生完成游戏--“采青情节名称对对碰”,寓教于乐。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小结——采青情节是以南狮的肢体语言来命名。本环节使学生学会“欣赏美”的方法,突破本课的教学重点。
4.实践运用—创造美。开展VR交互游戏,学时在玩中学会准确抓住肢体语言,有效表现神韵,并按照采青情节逐步通关。VR设置高桩表演情境,学生由于操作失误,从高桩上掉落,受到强烈情绪冲击,从而体会到南狮表演的危险性,感悟南狮艺术挑战自我、奋发拼搏的精神内涵。教师抓住教育契机,播放视频《18岁的世界冠军》,以同龄人刻苦训练、奋发拼搏、不负文化传承使命的故事,激发学生对南狮艺术自豪之情怀,对南狮精神传承之意愿,突破本课教学难点。最后教师组织“你画我猜”活动:自由选取采青情节为主题完成简笔画,学生尝试“创造美”,并为课后迁移到专业学习埋下伏笔。
    5.评价推广—推广美。教师借助投屏软件和“艺空间”评价功能,为简笔画自评互评,促进提升。最后,课堂小结。教师布置多元作业,引导学生依据专业技能水平选择作业:“采青表演欣赏知多少”视频问答;录制采青表演解说词;设计南狮表演动漫形象。鼓励学生结合专业学习传承与创新南狮艺术,助力“推广美”。
(三)课后延伸。
        师生多元评价课堂表现,“艺空间”自动生成学习评价单,记入学习空间。学生完成作业,邀请专业老师参与评价。
五、特色与创新
(一)综合运用信息技术,支撑混合式教学
    信息化手段在本课中有效支撑混合式教学,运用“艺空间”为学生提供稳定的学习环境,通过VR资源库、交互游戏、教学辅助APP,以及提供丰富学习资源库,突破时间、空间、资源的局限,打造高效课堂。设计问卷、小测、互动游戏等及时采集学生学习信息,教师灵活调整教学策略。自主开发多样的公共艺术课程数字化教学资源,可供应用。
(二)巧借VR技术,有效突破教学难点
    VR手段还原高桩采青情景,学生在虚拟操作中体验人狮合一,感悟南狮艺术的精神内涵,实现以美育人、以美化人。
(三)拓展艺术实践,启化文化传承创新
绘画、动漫不同形式的二次创作,启发学生结合自身专业传承南狮精神、创造性转化南狮艺术内涵,培养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助力培养新时代动漫人才。
六、反思与改进
(一)存在问题
    1. 学生艺术素质存在差异性,教师需要进一步关注差异、调整教学。
    2.多个信息化平台的后台数据整合存在难点,不利于课后学习数据的整合。
(二)改进措施
    1.在教学实施中依据具体班级学情细化分层目标,采用更为精准细致的艺术素质分层方式,发挥异质同组方式的价值,促进学生合作互补、扬长补短,有效促进学生均衡发展。
2.进一步开发“艺空间”功能,加强多平台数据的整合。
        信息化手段支撑艺术课堂,以先进技术活化传统艺术,弘扬中华美育精神,有效引导新时代青年从中华优秀传统艺术中汲取文化力量,坚定文化自信,传承创新!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