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少銮
汕头市金平区下岐报本小学 广东省汕头市 515064
摘要:审美教育能够有效帮助学生的心灵得以净化,完善学生的人格,并在音乐活动中塑造自身独特的个性。由于音乐的本质特征能够与审美的教育功能相一致,因此在音乐教学中从听觉、视觉、表情感官等多个方面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音乐审美能力,能达到实施美育教育的目的。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学;美育教育;教学策略
美育作为一种教育方式,是全面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人实现自我发展的重要途径。它通过活动让学生认识、体验、感受、欣赏美的存在,从而使人形成美的品格和美的素养。在教育中,美育的实质就是培养教育对象的美学趣味和提升对象的审美境界,最终形成具有创造力的审美人格,即造就审美的人。
对诗意人生的促进是现代美育教育的核心,其本质是不仅要培养学生对美的热爱,而且要通过培养、提高审美感受力使学生在审美活动中汲取滋养,提高生活的情趣。而“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是对审美感受力、审美趣味、审美观、审美人格的训练。它符合现代美育核心的价值取向,我们须按照这些培训目标,采用不同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使学生的情感与音乐学习进行有机融合,使音乐教学能促进学生向往美、享受美,从而追求崇高的生活目标。
一、培养审美感受能力、形成审美趣味
由于音乐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其相关的活动强调情感体验,所以引导学生把握音乐的整体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即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是音乐教学最基本的要求。
1.创设和谐优美的情境,感受音乐氛围之美
在课堂中不管是演唱还是倾听歌曲,情绪会受身处的环境的影响。教师可在活动场地渲染出氛围,如在教室的墙壁布置上一些经典乐段和唱段的场景、著名音乐家的头像,七彩灵动的小音符,让学生一进入音乐教室就有一种音乐殿堂感;又如在教学环节中利用多媒体手段调动听觉、视觉、触觉等感官使学生更加积极地投身到音乐实践活动中,在生动的情境中感受音乐带来的震撼和美。
2.教师示范,引导学生感受音乐角色之美
音乐是以音响的形式、通过起伏的旋律、张弛的和声唤起人的情感共鸣。课堂上教师对教材作品生动的示范使教师成为学生情感共鸣的母体,教师的一颦一笑都会牵动学生情感,是最具有被模仿性的榜样。因此教师的亲身示范在音乐课程中至关重要,是引导学生进入音乐殿堂的掌门之钥。例如,在教授新歌曲时,教师事先范唱一遍,用自身的情感去演绎,构建一个丰富的音乐角色形象。掌握歌曲旋律后,随着展开歌曲接龙,一旦发现有人演唱得不对,教师及时纠正并引导,最后教师再整体示范一次。学生在与他人、教师的演唱比对中总结经验,并不断强化歌曲演唱的方式,在示范强化中欣赏这一音乐角色之美,从而引导学生欣赏音乐之美。
二、感化主体,提高鉴赏水平,形成审美观
蒋孔阳认为:“美育的任务目标就是在德、智、体三育之外,予人以多方面的知识教育,使人均衡地发展,从而在内在的人格和外在的形象,都达到一个完美的境界。音乐所蕴含的独特美可以陶冶学生情思,开放学生的智慧,形成创新能力和积极的人格发展。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提高个体的鉴赏水平,使其审美素养、感受方式、感受的境界均有所发展是实施美育的重要保障。
1.诵读歌词,感受音乐的文学美感
一首歌的歌词就如同一首朗朗上口的诗歌,其节奏明显,每一句都将就声律与格律,蕴含着极为深邃的含义与情感,拥有着独特鲜明的艺术价值。小学音乐教材中的歌曲不单单包括那些容易让小学生感知的各类音乐形象,还在歌词的编写和审美上具有文学美、声韵美,节奏美统一化的意境。
因此,教师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让学生有感情有韵味的去诵读歌词,深入仔细的去感悟、体会,能够帮助学生在脑海中构建一个与歌词互动联想的空间,更加深刻地让学生感悟音乐的魅力所在,这样理解和学习就会变得简单愉快。《外婆的澎湖湾》歌词内容感情醇厚,描绘的意境美好。在教学这一课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朗诵歌词。学生在朗读时,会调动联觉,调动生活积累,在脑海中构思出澎湖湾的风貌。学生通过诵读,脑海中产生迁移,很快就会将歌词熟记下来,而且在整个环节中,歌词的文学美增强了音乐韵律美的力量,这“一石二鸟”的美育方式也提升了主体的鉴赏能力。
2.调动肢体语言演唱,抒发音乐之美
在律动中学生们被音乐的音高、音色、力度和节奏所驱使,常常表现出强烈的情感。他们的身体语言和面部表情充分展示了他们的内心感受,由内心的情感体验所体现的美感正是音乐给予学生的审美教育功能。小学音乐课堂教师应该抓住学生这种活泼好动的特征,引导学生利用肢体动作来学习音乐,促使学生的情感能够在美的熏陶下,表达形式更加丰富。例如,在学习演唱《小白兔白又白》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在演唱的同时做出与歌词同步的肢体动作,扮演成小白兔,通过肢体的自我表达,强化学生对于音乐的理解,也让原本单一的演唱形式变得更具多元化。
三、培养创造力、形成审美人格
美育更深层次的目标,是培养人的审美创造力。人类创造史的发展和人对美的兴趣爱好和追求是发展分不开的。美好的东西一般都是令人向往的的。人们觉得它美,就与它的产生了感情联系。当人一往情深,情之所钟就必会有所执,就诞生了创造的需求。在艺术活动、和生活中,广至文学、音乐、绘画、舞蹈等作品的创作和表演,狭至日常服饰、发型、家居布置等,都映照着审美创造的需要。
1.组织编创活动,感受音乐的创造美
创造活动是具有社会意义的思维与实践性活动的产物,创造心理又是人心理结构的最高层,展开创造型的教学有助于优化学生内心的结构。因此,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鼓励学生并引导学生利用自己已经学会的音乐技能,对原有的作品展开二次、甚至三次创造,不管是利用简单的材料自制节奏乐器或利用各类乐器,还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计算机技术,这些手段在创作的环节中,无疑都能够增添学生的乐趣,激发其自身的创造欲望,在整个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创编能力,体验到创造的愉悦感,加深对美的深刻认识。
2.培养学生的审美评价能力,产生独特的人格
审美评价是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对审美客体的审美属性和审美价值的判断。其中也包括学生对对象的认知和情感的反应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个体对这个世界的审美认知形成了独特的审美口味。当一个人运用其经过刻意练习而产生的审美口味去辨别真伪、善恶、美丑时,产生的审美愉悦感对创造者的精神起到了解放作用,使其在精神上获得了自由与充实。体会到参与后所获得的审美愉悦感,学生们才会敢于表现、 善于表现、乐于表现。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实施美育的目的就得要不断提升小学生对于美的认知和理解,提高他们的艺术欣赏品味,通过音乐教学,对音乐美感展开实践学习,更好地提升个体的音乐素养与美学常识,使学生形成自觉的价值追求和高尚的品格。音乐教育教师只有通过充分重视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美育,才有可能引导学生认识这个色彩鲜艳、层次分明、有趣的精彩世界。
参考文献:
[1]叶斯乐.小学音乐教学中实施美育教育的策略研究[J].当代家庭教育,2021(02):12-13.
[2][2]林雯聪.小学音乐教学中实施美育教育的策略[J].当代家庭教育,2020(31):135-136.
[3]卢荷云.浅谈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策略[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9(01):16.
[4]蒋孔阳.《蒋孔阳全集》第4卷 [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