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静文
广州市越秀区朝天小学,广东省广州市,510110
摘 要:小学正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关键阶段,数学更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如何在数学课堂中构建数学生态课堂,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数学核心素养是当下教育改革的重点。通过生态课堂的构建,能够在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挖掘潜能,培养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同时,提升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素养,为义务教育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态课堂;教育
一.生态理念相关概述
1.1生态课堂概述
所谓生态课堂就是指转变传统教师作为课堂主体的理念,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真正关注学生的真实需求,满足其学习的欲望,激发其学习的意识,把学生的个性发展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结合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让学生与课堂真正融为一体,积极主动、热情参与,最终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为后续的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生态课堂就是秉承尊重、唤醒与激励生命的核心理念,来追求一种有序、有情、有效、有趣的课堂氛围,学生在课堂上可以畅所欲言,师生共同激发、共同进步。
1.2数学生态课堂概述
本文研究的数学生态课堂与普通的数学课堂是不一样。首先,数学生态课堂并不是把提升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目的,而是赋予学生知识、智慧与人格的整体数学素养。这种生态课堂是具有一定的生命性的,更加注重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性,而非结果性。在数学课堂中,老师与学生都能够体会到学习知识感悟性、易理解性,与老师进行良好的心灵沟通。通过生态教育理念与数学学科本质的结合,充分激发课堂的生态因子,在健康、和谐、协调、平衡的课堂氛围中进行学习,更加注重自然性、灵动性、整体性、本真性、智慧性。
二.小学数学生态课堂的结构及价值取向
2.1小学数学生态课堂的结构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是一种具有生命性的运动,教师所教授的知识一种信息,可以向学生进行传递,从本质上讲,数学生态课堂是文化与物质的结合生态场所,物质性是因为在教师这个空间里,具有一些教学媒体、黑板、粉笔、实验器材、教科书、书桌等软硬件等。文化性是具备精神内涵的,是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对话、实验、演示等,来体现出教师与学生的学科素养、人文精神、价值情感等。在两者相结合的生态环境中,每个主体都会受到环境的影响,要真正使得环境和谐稳定,发挥出最大的优良效应,让每个学生都受益于数学生态课堂使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尤其对于小学阶段,学生正是处于各项能力与素质养成的关键时期,特别需要培养学生的生态理念,为后续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2.2小学数学生态课堂的价值取向
对于教师来说,能够构建一种数学生态课堂就是对教育本质的真正回归与印证,更加强调学生生命价值的实现,通过感悟体验、交往理解、互动交流、合作共生等方式,来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学习质量。
三.小学数学生态课堂的有效构建
3.1课前——强化课堂预习,培养思考能力
要想有效构建生态课堂,就需要教师提前对上课要学习的内容进行布置,让学生在课前就认真阅读、进行思考、标记重点、提出问题。可以让学生通过使用波浪线等方式来标记重点、难点,采用做思维导图的方式来梳理学习章节的主要内容及重难点,并且罗列一些章节的问题,根据问题进行思考,尤其对于一些难度简单、中等的题目,进行实际演算,对遇到的困难问题进行仔细记录,将其作为课堂上听课的重点,带着问题听老师来讲课,在老师的讲课中,学生就会集中注意力,有重点地进行听讲,提升学习的效率。养成自学的习惯是有效营造生态课堂的关键所在,更是吸引学生注意力提升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在学习小学五年级人教版“因数与倍数”这一章节的时候,学生可以做如图1所示的思维导图,用思维导图来梳理自己学习此章节的框架、思路,为后续对知识进行融会贯通奠定良好的基础。思维导图的作用就是引导学生树立生态思维,任何知识都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各章节之间存在很多的内在关系。此外,还要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在进行自学的时候,可以通过做手工的方式来熟知所学的知识,比如在学习五年级数学第三章“长方体与正方体”为例,可以让学生在课前预习书本,并且动手做一个正方体或者长方体,提前让学生体验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构成图形、顶点棱的数量、长宽高的特点、两者区别等,对于一些简单的课后题就可以先动手进行练习。
图1“因数与倍数”的思维导图
3.2课中——营造良好氛围,激发学生潜能
在小学数学生态课堂中,要一改传统的严肃教学氛围,要注重提升课堂的轻松度、放松感,把课堂营造一个有爱的大家庭。首先,从客观条件入手,可以通过改变教师角色、座位摆放位置、教学设施以及教具摆放等方面,来体现人性化的特点,让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教师也愉悦地进行教学。同时,双方互相信任,具备相同的认同感。其次,教师要将讲解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相集合,使得学生去感悟数学、感悟生活,进而理解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性,产生进一步探索与创新的意识和能力。比如,在学习小学五年级人教版第七章“折线统计图”的时候,把我们日常生产生活运用到的统计图案例进行图片展示,并告知其作用,能够一目了然看清阶段的变化趋势。如下图所示,将2010年到2019年我国全国生活用水量使用折线图进行展示,让大家根据折线统计图来分析这个时间段内全国用水量的变化趋势,从而对下一年或者下一阶段的生活用水量进行预测分析,全民提倡环保意识,教育孩子们珍惜水资源。再比如,对学生去年一年的数学单元测试成绩按照分数进行表格统计,然后引导小学生根据表格画出折线图,让学生通过看折线图来对自己的成绩情况进行一个描述,进而感受到折线图对于我们的作用。最后,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做一个折线图案例,贴近生活实际,比如,对上一周的天气温度进行一个记录,形成折线图,了解上周天气的变化。通过这种方式,能够让学生亲身感受到学习的数学知识是生态性、贴近生活化的,不是天马行空、枯燥无味、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进而让学生能够喜欢上数学、爱上数学,对数学产生兴趣。
图2 我国2010年至2019年全国生活用水量
3.2课后——做好引导,在互动中成长进步
生态课堂的构建就是让学生能够将晦涩难懂的数学知识进行内化,因此构建“课前预习-课中学习-课后复习”的生态学习系统才是有效的。小学数学课堂强调的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是对学生完全放任自流,而是还需要有效及时地引导学生,尤其是在课后,教师给学生布置的习题,要进行适度地答疑解惑,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消化度与理解力,严格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适度而有序的引领,这样生态课堂教学的目标达成才能高效。此过程中,有些学生在消化知识方面相对迟钝,这就需要老师及时的帮助,让学生思维克服障碍,不断获得进步。互动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互动的主要类型是教师与学生个体的互动、教师与学生群体的互动、学生个体之间的互动、学生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学生群体与群体的互动。互动的主体都是独立平等的,在互动中提升学习的效率。比如,在学习完第六单元“分数的加法与减法”这一章节,就需要学生对作业进行认真解答,如果遇到有困难的题目,教师要留足一定的时间,让学生与教师、同学之间进行有效互动帮助,对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运算、分数的混合运算等进行多次的练习、复习,熟能生巧,掌握方法,才能够真正把所学的知识学到位,真正内化于心,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起到生态学习的效果。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阶段正是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关键时期。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切实转变传统教学观念,课前要强化学生课堂预习,培养他们独立的思考能力,课中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潜能,课后要做好利导,与学生动态互动,不断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为长远发展奠定良好的生态基础。
参考文献:
[1]戴厚祥,詹明道.小学数学生态课堂的思考与实践[J].课堂经纬,2016(09):61-138.
[2]蒋存秀.小学数学生态课堂“对话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课程与教学,2018(04):68-69.
[3]杨承军.构建生态数学课堂[J].教育评论,2018(06):153-156.
作者简介:卢静文,1983,女,汉,籍贯:广东省广州市,中小学一级教师,学历:大学本科,单位:广州市越秀区朝天小学,研究方向:数学教育,单位所在省市及邮编:广东省广州市,51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