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军
四川省泸县海潮镇高寨学校 646132
[摘要] 从课程、教师、学生三个维度出发,分析小学科学与初中物理的教学衔接关系,提出相应的教学衔接对策用以改善小学科学与初中物理教学脱节。
[词] 小学科学;初中物理;教学衔接
小学科学课程中的很多内容如力、机械、声、光、热、电、磁等,它们是初中物理的基础,将关系到学生升人初中后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学习物理的心理感受。但由于多数情况下小学和初中分开办学,双方的领导和教师又缺乏沟通意识,导致小学科学课程与初中物理课程的教学相互脱节,教学内容不是简单重复。就是难易程度把握不当,这种教学现状不仅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浪费了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如果能把小学科学教学与初中物理教学有机地衔接起来,构建一个科学、完整的教学体系,则可以提高教与学的效率。笔者从课程维度、学生维度、教师维度三方面人手,就小学科学与初中物理教学衔接提出拙见,期望对搞好两门课程的教学互动。提高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质量具有参考作用。
一、从课程维度看小学科学与初中物理的教学衔接
从课程性质看,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小学科学的任务是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为后继的科学学习、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基础。学习这门课程,有利于小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并将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发展他们的个性,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结构、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物理学由实验和理论两部分组成。物理学实验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活动。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物理学理论则是人类对自然界最基本、最普遍规律的认识和概括。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要让学生学习初步的物理知识与技能,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它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
从课程目标看,小学科学课程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而义务教育阶段的初中物理,其主要目标是通过从自然、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兴趣L2‘;通过基本知识的学习与技能的训练。让学生初步了解自然界的基本规律,使学生能逐步客观地认识世界、理解世界;通过科学探究,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通过科学想象与科学推理方法的结合,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分析概括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敢于质疑,勇于创新;通过展示物理学发展的大体历程,让学生学习一些科学方法和科学家的探索精神,关心科技发展的动态,关注技术应用带来的社会进步和问题,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从课程理念看小学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是科学教育中的学习主体。同时,要充分考虑学生在性别、天资、兴趣、生活环境、文化背景、民族、地区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鼓励多样性和灵活性。科学教育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的内容要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需要,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科学课程的评价应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应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应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索物理现象,揭示隐藏其中的物理规律,并将其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乐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应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改革以书本为主、实验为辅的教学模式,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鼓励将信息技术渗透于物理教学之中;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应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结合国际科学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注意不同学科间知识与研究方法的联系与渗透,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物理课程体系,使学生关心科学技术的新进展和新思想,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应构建新的评价体系,物理课程应该改革单一的以甄别和选拔为目的的评价体系。在新的评价观念指导下,注重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结合,构建多元化、发展性的评价体系,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教师的不断进步。
二、从学生维度看小学科学与初中物理的教学衔接
在小学阶段,学生最初对学习的外部活动形式更感兴趣,小学低年级学生更注重游戏因素,通过娱乐形式达到学习目标,过度到中、高年级后,学生的学习兴趣从不分化到逐渐对不同学科内容的初步分化,逐渐过度到对学习的内容、对独立思考的作业更感兴趣,在老师的帮助下,根据儿童心理发展特点,逐渐引导儿童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规定的学习内容上并保持一段时间,学会进行比较、分析、观察事物的特点,发现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逐渐掌握较为抽象的概念。
初中阶段是中学生长身体、长知识、长智慧的时期,也是其道德品质与世界观逐步形成的时期。他们面临着生理与心理上的急剧变化。加之紧张的学习,很容易产生心理上的不适应。教师教学引导过程要注意解决以下几个问题:(1)良好的愿望与不足的心理准备的矛盾。教师应有针对性地进行理想教育,让他们明白美好的理想需要艰苦奋斗才能实现,(2)情感与理智不协调统一的矛盾。要解决这一实际问题,教师要有表率作用,同时注意培养在班级中有影响力的学生,让他们学会用理智控制情绪,然后形成班级核心,借以影响全班,(3)进取心强与自制力弱的矛盾。针对学生的这一心理矛盾。初中阶段的学生大部分是有积极向上的进取心的,这与他们求知欲、自尊心和好胜心强是分不开的。但他们思考问题不周密,往往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去看待周围的人和事,因而有时片面坚持已见,对教师的要求,合乎已意的去办,不合已意的就拒绝或顶牛,不能控制自己,凭冲动行事,事过之后又非常后悔。这一切都说明他们意志品质的发展还不成熟,自制力、控制力不强。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是直接动机,表现为求知欲和高涨的学习热情,这种动机是同学生的直接兴趣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到了小学中高年级。间接动机得到丁发展,主要表现为取得好成绩,是为了获得父母和老师的表扬等,其他更高层次的动机是以理想方式体现出来的。小学生由于知识经验不足,理解能力和思维发展水平不高,对他们而言,一般采取机械记忆的方式进行学习、学习过程中,小学生的无意注意、形象思维占主导。
中学生开始出现叛逆情绪,学习动机开始发生变化,学习积极性明显下降。在学习过程中,他们开始产生畏难情绪,喜欢在自己熟悉或者是擅长的科目上下功夫。在学校的学习中,若出现困难就容易产生挫败感,还可能在很大程度上打击其自信心。
三、从教师维度看小学科学与初中物理的教学衔接
教师在社会的发展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首先,他是知识的传授者和创造者,教师是“闻道在先,术有专攻”的教育者,在当今社会中“述而不作”的教师不是好老师;其次,他是社会的代表者和社会道德的实践者,其“践行”、“以身作则”将极大地影响学生,教师是学生的模仿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