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快乐学习

发表时间:2021/5/2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5期   作者:王秀琴
[导读]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受教育者的生活能力,在所有学科中

        王秀琴
        黑龙江省海林林业局子弟小学
        摘要: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受教育者的生活能力,在所有学科中,数学的学习结果在生活中是体现的最直观的。但是一旦进入严肃的课堂,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就会有一些倦怠,数学知识对学生思维认知的要求也比较高,对于初学者,也就是小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难的,需要教育者采用各种方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快乐学习;有效方法
一、引言
        教无定法是每个老师都懂得道理,而且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学方式的使用和教师本身的性格特点、行为习惯、语言习惯都有关系。[1]小学数学的知识面广,但是并不深奥,在学习的过程中如何更好的培养学生是数学思维和数学素养,也是教师要必备的技能。而且就学生的发展而言,在所有学段中,小学教育阶段奠定了一生的学习基础。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主动愉快的参与数学学习呢?
二、小学数学快乐学习的意义
(一)不同的学习环境给学生带去的感受也是不同的,积极向上,轻松愉快,充满自由味道的学习环境更能活跃学生的思维。
(二)快乐学习能有效的帮助学生轻松建立对数学的兴趣,觉得数学其实很简单,在游戏中就可以掌握知识。
(三)快乐学习的结果可以运用到其他学科,让学生从快乐学数学延伸到快乐学习,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小学数学快乐学习的方法
(一)巧妙的导入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老师在教学中最大的成功就是巧妙地让学生喜欢上这一学科,那么该如何吸引学生呢?无可厚非就是投其所好,用他们喜欢的方式组织教学,用他们喜欢的方法去学习,最终获得优异成绩。就导入环节来说,教师可以用生活的实例或者生活难题来作为素材,请学生想办法帮忙解决问题,从而走进课堂探索新知。
(二)轻松的组织教学过程
        (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自由探索是小学数学学习的主要方法之一。在上课前,让学生到生活中发现与课本知识相联系的问题,并比一比谁能把找到的问题解决掉,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2)充分发挥小组教学的作用。[2]新课程目标中提出要培养学生“学会与人合作,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学生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实现了思维互换,知识共享,思维共享,从而使学习效果举一反三,让学生在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上得到进一步的开发。例如在学习《位置》一课中,有的学生用坐标(3,4)表示位置,有的学生用表格示意图来标记位置,还有的学生喜欢用画图来表示位置。

老师可以提出问题,“你喜欢用哪种方式来表示位置?为什么?”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并得出结论:每一种位置表示的方法都方便快捷,但是具体用哪种方法,需要考虑这个位置表示用到什么地方,如果是动物园示意图,那么可以利用表格示意图,让游客更直观的找到要观看的动物的准确位置;如果是作为示意图,那么直接了当的用横竖坐标即可。
        (3)老师创造问题,学生来解决。对一个新的知识点,老师布置小任务,让学生自主探究,学生之间相互比拼,谁的方法用来解决这个问题更恰当,如六年级下册数学《圆柱与圆锥》一课,老师提出问题,“怎样计算圆锥的体积更快、更简单”。让学生自己去研究,自己去尝试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不难发现,学生们的争议很大,有的学生认为借助圆柱体的算法更便捷,有的学生认为把圆锥分成一个三角锥和一个圆柱体更好。其实最后的答案是唯一的,公式是固定的,但是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充满争议的、学生的求知过程是主动的积极的,也是快乐的,因为是自己通过演技解决了问题。
        (4)在嘈杂紧张的课堂中,善于发现学生是闪光点,抓住机会表演和鼓励学生。每一次小小的成功,教师如果能给予大大的肯定,那么学生会更加愉快的参与到以后的数学活动中。
(三)多元化的评价方法
        (1)取缔分数唯一性的评价标准。分数作为评价的一个条件,同时,进步空间也可以作为一个要素,努力程度也是一个评价点,在数学探究活动中,良好的科学素养比取得阶段性的高分数更加值得肯定。
        (2)日常评价的比重要逐渐提升。例如,老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关注和记录学生谁优秀表现,尤其要格外关注后进生,让他们在成绩不太理想的情况下获得其他方面的肯定,树立自信心,增强学习的动力,在以后的学习中能更有劲头和方向。
        (3)重视他评。数学老师一人的评价并不能对一个学生形成完整的评价,让每一个参与教学的老师都参与对学生的评价中,多个角度,多个标准,多个评价点综合起来,给学生一个多维度立体的评价,让学生收获学习成果的同时收获快乐。
结语:对于小学生来说,除了游戏,最大的快乐其实还是来自于学习,来自于学习带来的成就感。探索数字的奥秘,发现事物之间的神秘联系,对学生来说就像一层层的剥开盲盒,期待里面的惊喜。教师作为教学组织者,应当保持这份神秘,让学生去探索,创造欢愉的氛围,让学生来自己拆盲盒,在这个过程中发现自己已有认知与学科知识之间存在的联系,并不知不觉潜移默化的将二者整合生成新的知识内容,这就是知识同化顺应的过程,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也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
参考文献:
[1]董宝良.陶行知教育学说[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3-10.
[2]刘兼,孙晓天.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0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