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承智
北京市东城区青年湖小学 北京 100011
摘要:针对低年级计算教学中存在的弊端,结合教材,构建合理的教学模式,并通过创设情境,动手操作,交流讨论,实践应用等几种教学途径达到对学生解题策略的训练,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关键词:计算教学,综合素养提升,
所谓创新思维,是指在现有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想象,加工构思,以新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提到创新,人们往往会和思维含量较高的概念教学、应用题教学等联系起来,而忽视计算教学,它历来被认为是枯燥、单调、思维价值低的内容。实际上,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基本且重要的任务,也同样存在着创新因素。基于此,在有关计算的教与学的实践中我们发现大致存在着以下几点弊端:
(一)从传统的数学教材看,计算方法常常是单一的,因此,许多教师在教学中,没有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同一个计算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算法的多样化,学生在计算时缺乏计算方法的灵活性,因而,在计算中表现出当一种解题思路受到限制时,很难运用其他的方法继续解答。
(二)从传统的计算教学模式来看,往往是固定的、单调的。过早的给出结论后,进行大量的重复性计算练习,以达到计算的正确,甚至给出口算表,强迫学生记忆。这个过程,只重视了结论的产生,而忽视了算理的展示过程;只重视了知识的掌握,而忽视了策略的训练,不利于学生在探索中自主学习,也严重地阻碍了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发展。
(三)从计算教学的教学方法看,也是落后的。主要是以教师讲授为主,过多重视结论的重要性,缺乏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在新知的形成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过多地代替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主动参与的机会少,学习时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热情不高,效果自然也不是很好。
出于对上述方面的考虑,我们结合人教版教材对计算的教学内容,以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教学为例,进行解题策略的训练。
一、创设问题情境,启发想象
疑问是创新的先导,当有了产生解决问题的需要时,大脑才能活跃起来。兴趣引导发现问题,问题可以激发兴趣。教师应以激发兴趣为前提,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制造悬念,启发想象。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想象对于创新思维的产生和发展具有极大的作用,科学上的许多“发现”,都是先凭直觉做出猜想,即合理的思维变通,而后再去加以论证的。因此,让学生置身于想象的氛围中,有利于培养思维的变通性。
例如:在教学“20以内进位加法”的实验中,我们是这样引入的:学校开展保护环境,收集旧电池的活动。
(1)钱天心上午收集了8节废电池,下午收集了5节废电池。
(2)王绍宏上午收集了9节废电池,下午收集了7节废电池。
(3)赵安雯上午收集了6节废电池,下午收集了8节废电池。
(4)张惠雯上午收集了7节废电池,下午收集了6节废电池。
他们都说自己收集得多?
请大家猜一猜他们谁收集得多?你是怎样知道的?说说你的方法。这样安排,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任由他们去想象,实践,验证。通过引用学生参与的环保活动,及学生自己的名字,使学生感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兴趣,激励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自觉展开想象,去发现新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形成个体认识,不知不觉地进入到学习中。
二、注重感知与操作,启迪思维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教学新知时应重视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主动获取知识,领略其中所蕴含的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逐步形成创新意识。通过操作学生所获得的知识、经验是别人根本无法代替的,只有让学生充分感知、操作,才能使学生的主动学习成为可能。
例如:在教学“20以内退位减法”时,注重动手操作,启迪了学生的思维。出示13-6,你可以怎么取?请学生在小组中演示取的过程。通过操作,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顺应了学生的好奇、好动的特点,并且极好地辅助学生理解了知识,学会了探索,在发现和创造中体会数学的无限乐趣。
三、提倡解题策略的多样化,拓展思维
人们在学习和解决问题时,所采用的策略不同,其学习与解决问题的效果也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面对同一个数学计算问题,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解题策略,学生运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会对解决数学问题有深切的体验,取得宝贵的数学学习经验。数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的各部分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这种联系可使同一问题,由于思考角度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解法。
例如:在探索“9+7”的算法时,学生们集思广益找到了多种算法:
(1)9+7=9+1+6=10+6=16
(2)9+7=7+3+6=10+6=16
(3)9+7=5+5+4+2=10+4+2=14+2=16
(4)9+7=7+10-1=17-1=16
(5)9+7=9+10-3=19-3=16
(6)9+7=9+9-2=16
(7)9+7=7+7+2=16
不论是加法,还是减法,可以用以上算式来表述解题思路,还可以借助小棒、算盘、计数器等多种学具来寻求答案。许多学生有自己的计算方法,无论这种方法,在别人看来是多么“笨”,而对他来说就是收获和成功。在挖掘解题策略的多样化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充分发展,主动探求的意识也得到了增强。
四、加强群体互动,发展求异思维
创新离不开群体的合作。现代教学理念,要求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所谓“合作学习”,就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重点及教学难点,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展开小组讨论,提高个体学习动力和能力。
首先,在交流之前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理顺解题思路。这样可使学生在交流中有话可说,有话能说。其次,在组长的组织下,有顺序地交流不同的解题思路,进行讨论、探索,互相取长补短。最后,进行整理、筛选。将本组的算法与全班同学交流。
小组交流不流于形式,确实起到了互相启发,互相学习的效果。在交流中,学生不满足已有的计算方法,力求找到更新、更好的,与众不同的算法,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了学生求异的思维。
五、运用知识,加强创新实践
综合运用知识,使思维具有独创性是智力活动积极的一个重要标志。在小学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独立用自己的头脑去获取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提高学生的解题策略是主旨,但计算结果的正确性也不容忽视。而提高正确率的有效方法似乎只有一个——反复练习。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出错的更多原因,是伴随计算的其它因素。例如:5+9,16-8等口算题目出错的并不多,但如若变成( )-5=9,( )+8=16,错误率就远远高于前面两题。这说明:只有在变式练习中,才能促使学生多角度理解巩固所学知识。
如:我们在教学中设计了一组一题多解的练习。
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并根据规律填写出不同的答案。在教学中学生学习的兴趣浓厚,积极性很高。这类练习不但沟通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使学生在积极地、多角度地思维活动中培养其创新意识。
一题多问、一题多解的练习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在思考问题时自觉地从各种设想出发,不拘于一种形式,不局于一种途径,尽可能地做出合乎条件地多种解答,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创新意识也有所提高。
结语:综上所述,在低年级计算教学中,依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数学知识的特点,改善现有的教学模式,优化计算题的教学结构,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参与、探索、应用中发挥个性潜能,从接受─记忆─再现的过程转向发现─迁移─创造的过程,既提高计算的正确性和灵活性,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从而实现教育的真正目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综合素养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