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驱动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发表时间:2021/5/2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5期   作者:单春昕
[导读] 2019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了劳动教育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单春昕
        宁波财经学院
        【摘要】2019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了劳动教育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高校劳动教育的开展顺应着新时代劳动发展趋势,如何能将劳动教育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深化劳动教育的内涵,驱动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如何将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有机结合,驱动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也成为了高校教育的一个新课题。
【关键词】
劳动教育;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路径

        2019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明确劳动教育作为新时代教育发展道路的奠基作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因此,高校在完成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进程中,必须把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作为一项基础性、重要性的任务。与此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创新创业成为引领经济发展的动力。教育部提出要在“高等院校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扎实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加大培养创新型人才力度,提升人才培养水平,也是充分发挥应用型本科高校是人才培养主阵地的优势和作用。以劳动教育为导向,深化劳动教育的内涵,使劳动教育成为实现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取得成效的重要保障。将劳动教育逐渐变成学生的终身教育,使学生在创新创业的过程中体会劳动的意义,将劳动者的工匠精神,吃苦耐劳精神,创新精神等融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之中,发挥劳动教育的资源价值,能更好地丰富劳动教育的时代内涵,也有利于更好地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新时代的大学生在创新创业中增强获得感和幸福感。
        2019 年教育部提出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紧密结合,打造五育平台,全面提升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水平。目前,在五育平台建设中,劳动教育与其他四育结合的较多,但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的探讨仍较少。而以劳动教育来驱动高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劳动教育如何与创新创业教育结合,驱动其高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在劳动教育中探寻创新创业教育的有利契机,将知识增长、素质提升和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有效融合,对深化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也成为了高校如何让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相结合的时代命题。
        一、目前高校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校在劳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方面做得还不够。当代大学生由于缺乏劳动教育实践应用,存在动手能力较弱,不善协作,创新能力略显不足的情况。各高校也在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道路上不断地探索与实践在课程体系、师资体系、实践体系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1.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有待提高、目标定位有待明晰。主要体现在社会对具有创新思维人员的需求明显增多,而大学生就业与这种社会需求无法接轨的矛盾上。高校人才培养理念的相对仍稍落后,创新创业理论体系构建仍不完善,使得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对市场需求反映滞后。2. 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师资力量薄弱。高校在创新创业课程设置上存在同质化现象。课程开设多以就业指导课、第二课堂为主,学生很难有真正的锻炼。教师缺少对创新创业知识的了解,没有经历过完整系统的体系学习,只有理论,缺乏实战参与经验。无法真正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和就业能力。3. 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不强、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不少大学生把毕业后有一份好工作当作首选,而创新创业是无奈之举。据《大学生创业调研报告》显示,大学生创业活动多集中在家教、零售和服务等技术含量较低行业,对技术含量较高的网络、软件等高新科技行业的创业选择比率仅占5.3%,科技创新严重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不强。面对这些问题,高校需要从劳动教育出发,深化劳动教育内涵,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素质和创业技能,从而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劳动教育驱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有效路径
        高校劳动教育内容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存在着密切的关联性,它包括劳动思想教育、劳动知识技能教育与劳动实践锻炼。在劳动思想教育上,要强调关于劳动的重要论述和引导学生在新时代下深刻体会劳动的永恒价值。在劳动知识技能教育上,包括学生扎实的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还要普及与大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劳动科学知识。在劳动实践锻炼上,要把劳动教育融入课堂活动中,并且全面推进劳动教育与大学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创新创业教育等的结合,通过多种形式的劳动实践锻炼,全面历练大学生的劳动能力。因此,依据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路径与劳动教育内在关联性,可将二者紧密结合,统筹设计,实现二者互利共生,双向深化。探寻劳动教育驱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的有效路径。
        1.劳动教育的第一课堂
        第一,设计阶梯式的教育目标,确立以正确劳动价值观为基础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教育理念。教育目标设定中要结合新时代社会发展需要和教育规律,摈弃对创新创业教育目标的功利化认识,将正确劳动价值观的塑造循序渐进地融进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为一体的学生培养目标中,形成阶梯式创新创业教育目标。同时,将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性目标设为劳动价值观的塑造,确立以培养拥有敬业精神、合作精神、诚信意识和责任意识等优良创业素质,确立以劳动价值观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为教育理念。改变目前教育供给同质化现状,尊重学生的个性优势,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敢为天下先的强大心理。
        第二,设置接应式课程体系,建设一体化师资队伍。劳动教育作为面向全体大学生的普通性教育,可有效接应并充实通识型创新创业教育,并设置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中。开设劳育类通识课程,提升学生创业实战技能,强化本专业的劳动伦理品德教育,劳动法律法规教育及劳动发展趋势与就业趋势教育,助推学生更好地结合专业学习识别创业机会。在教师培养上,可将劳动教育的师资与双创教育的师资合二为一,进行一体化建设。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科教融合,产教融合,鼓励和支持专业课教师深入一线参与生产和管理实践,进行产学结合的研发、教学;将教育培训与必要的劳动科学培训结合起来,培养既懂创业知识又懂劳动发展规律的专职教师。
        第三,进行贯穿式的实践体验训练,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劳动教育需要实践性学习,体系化的、贯穿式的实践体验训练,可以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供实战经验。将常态化授课中所有需要学生身体力行的实践课统筹纳入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带领高校大学生共同完成劳动训练、创业策划、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社区服务、信息技术等劳动课程,同时又以此为载体,进一步培育大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
        2.劳动教育的第二课堂
        目前,在社会实践校地共建的推动下,高校主动融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对接区域资源,系统构建校地合作、校政企联动的“五位一体”大学生社会实践育人模式。而如何更好地把劳动教育融入广阔的第二课堂活动中,全面推进劳动教育与大学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创新创业教育、职业生涯教育、就业指导及校园文化的结合,通过多种形式全面历练大学生的劳动能力,培养具有积极劳动情感态度和正确劳动价值观的创新创业人才成为关键。
        第一,创新劳动课程内容。教学活动中有效融入创意、创造、创业等要素,将需要学生身体力行的实践课统筹入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中,并常态化。围绕中心,设置丰富的课程内容,可以包括劳动基础知识、劳动态度、劳动技能、社会实践、劳动艺术教育等课程,让第二课堂更有效、更充分地融入劳动教育总体格局,进一步培育大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
        第二,创新劳动授课媒介。充分挖掘各种资源优势,与第一课堂教学紧密结合。强调结合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家庭社会,共同搭建社区与高校,高校与家庭联合的施课平台,进而达到1+1 >2的现实效果。














        
        
        第四,创新课程评价。利用量度化,在选修学分的模式设计上课按具体情况分类具体计分,并折算学时。一次性短时活动,可按次计分;有时间累积性的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可按某个时间累积为标准,相应折算学分。量化课程考核结果,高效运营。通过电脑操作计分,最终完成学生的劳动教育成绩单。
        三、结语
        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开展和深化能驱动对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将创新创业教育与劳动教育融合,对劳动教育内涵的深化,不仅能够引导学生辛勤劳动和诚实劳动,同时能更加重视他们的创造性劳动。劳动教育不仅教授学生掌握科学知识和劳动技能,而且培养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使大学生在由自发性劳动向自觉性劳动转型升级方面具备更强的能力,从而为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提供人才保障。对于国家来说,创新创业型人才有助于提高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对于高校来说,创新创业工作能够有效促进高校“双一流”大学的建设;对于学生来说,创新创业能够促进大学生学以致用,同时能够促使大学生更加关心社会,实现个人价值。















        
        

【参考文献】
        [1]黄 燕.新时代劳动精神的生成逻辑、 核心内涵与弘扬路径[J].实践研究,2019,(01) .
        [2]曲 霞, 刘向兵.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内涵辨析与体系建构[J].中国高教研究,2019,(02) .
        [3]王海亮.新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培育与劳模精神契合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04).
        [4]王景丽. 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郑州工程技术学院为例[J].中州大学学报,2017,34(05):116-120.
        [5]王玉霞. 应用型本科高校市场营销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2(08):215-217.
        [6]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03 (02).
        [7] 张学森.金融业与财经院校产学研合作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2012(4):16-18.
         
作者:单春昕(1979),女,籍贯:绍兴。宁波财经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教育。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